逯春杏,王曉嬌,曹春梅,許 飛,張自強,王 良,周 宇,何瑞超,張必周,喬慧蕾,韓鳳英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
馬鈴薯(Solahum tuberosum L.)喜涼、喜微酸性土壤,為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北方地區糧食兼蔬菜型作物。2015年,農業農村部將馬鈴薯列為四大主糧之一,同時計劃到2025年,馬鈴薯種植面積實現0.1億hm2[1]。內蒙古地區土質疏松、土層深厚,具有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等特點,因此本區是馬鈴薯較為理想的種植基地。內蒙古地域遼闊,馬鈴薯的種植影響了本區的農業生產、社會經濟和飲食結構[2]。為了豐富馬鈴薯遺傳資源庫,同時篩選出適宜的馬鈴薯優質新品種,筆者針對從CIP引進的20份馬鈴薯資源材料進行區域種植鑒定評價,豐富了本區域馬鈴薯品質資源庫,同時為本地大面積推廣種植馬鈴薯的品種選擇奠定科學基礎。
試驗設在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試驗田(北緯40°48′、東經111°41′),海拔1040 m,降水主要集中在 7、8 月份,土壤酸堿度適中。
選用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引進的20份資源作為田間鑒定評價材料(表1),費烏瑞它為對照品種。小區行長5 m,行距80 cm,株距20 cm,25株/行,每小區6行,小區面積為20 m2,150株/20 m2,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 次。各小區重復間設走道1 m,四周種植保護行。本試驗數據采集2年,從2022年3月份~2023年11月份。

表1 20份馬鈴薯資源
對供試的20份馬鈴薯資源材料的物候期、植株外形、株高、莖粗、主莖數、天然結實性、塊莖外觀特征、小區產量等14項指標進行調查[3]。利用SPSS 22.0、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由表2可以看出,CIP16、CIP19出苗期最早為5月16日,與對照品種費烏瑞它相同;CIP8、CIP9出苗期最晚為5月29日,比CK晚13天。CIP19開花期最早為6月10日,比CK早17天;CIP20開花期最晚為7月30日,比CK晚33天,其余品種開花期在6月11日~7月28日之間。CK生育期為65天,屬于早熟品種(出苗期至成熟期為61~70天)。中熟品種(出苗期至成熟期為81~90天)有CIP:1、5、14、17。中晚熟品種(出苗期至成熟期為91~100天)有CIP:3、10、12、15、18、20。晚熟品種(出苗期至成熟期>100天)有CIP:2、4、6、7、8、9、11、13、16、19。

表2 20份馬鈴薯種質資源生育期
由表3可以看出,供試材料除CIP:3、4、9、10葉色為深綠色外,其他16個品種與CK葉色相同均為綠色。CIP1、CIP5莖色為綠色略帶褐色斑點。CIP10與CK莖色相同為深褐色,其余17個品種莖色均為綠色。CIP1和CIP10花冠顏色為淺紅色。CIP3、CIP4和CIP9花冠顏色為淺紫色、紫色。CIP14花冠顏色為粉色。其余14個品種花冠顏色均為白色,除CIP10株形為半直立外,其余19個品種株形均與CK相同為直立。CIP:2、3、4和16植株高度均大于CK,株高范圍在67.30~90.80 cm,其中CIP2株高最高,其次是CIP16;其余16個品種其株高均小于CK,株高范圍在45.00~66.40 cm,其中CIP10株高最矮。CIP:2、8、11、12、13、14和20植株的莖粗在6.10~11.90 mm范圍內且均小于CK,其中CIP8莖粗最小。其余13個品種植株莖粗大于CK,其中CIP19莖粗最大,其次是CIP10、CIP16。CIP10主莖數最多為3個,其次是CIP15、CIP14、CIP5主莖數分別為2個、1.8個與1.7個。有14份材料植株主莖數為1個,均少于CK植株主莖數。僅有CIP17、CIP19天然結實性強,而CIP7與CIP15天然結實性中等,其余16份材料天然結實性無或弱。因此,天然結實性強的品種可作為日后馬鈴薯雜交的父母本資源。

表3 20份馬鈴薯種質資源植株性狀
由表4可以看出,20份馬鈴薯資源材料薯形:3個品種薯形與CK相同為橢圓形,8個品種薯形為短橢圓形,6個品種薯形為橢圓形,3個品種薯形為卵圓形。薯皮類型:3個品種薯皮為麻皮,7個品種薯皮為略麻皮,10個品種與CK一致,表皮均為光滑。薯肉顏色:7個品種薯肉為淡黃色,7個品種薯肉為黃色與CK相同,5個品種薯肉為白色,1個品種薯肉為乳白色。薯皮顏色:3個品種薯皮顏色為紅色,4個品種薯皮顏色與CK相同為淡黃色,11個品種薯皮顏色為黃色,1個品種薯皮顏色為黃紅相間,1個品種薯皮為深紅色。芽眼深度:有16個品種芽眼淺與CK相同,3個品種芽眼深度中等,1個品種芽眼深。

表4 20份馬鈴薯種質資源塊莖性狀及產量
從產量結果來看(見表4),CIP16產量最高,產量2 747.12 kg/667m2,比對照增產10.25%。CIP15居第二位,產量2 722.54 kg/667m2,比對照增產9.26%。CIP10居第三位,產量2 695.11 kg/667m2,比對照增產8.16%。CIP8居于第四位,產量2 646.29 kg/667m2,比對照增產6.20%。CIP14居第五位,產量2 625.39 kg/667m2,比對照增產5.36%。產量較低的品種是CIP2、CIP13和CIP17,較CK分別減幅54.21%、56.03%、57.85%。
選擇適宜本生態區域,綜合性狀較好的優質品種對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具有重大意義[4]。馬鈴薯產量受遺傳基礎、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以及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響。本試驗引進馬鈴薯種質材料20份,以費烏瑞它為對照,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從物候期、植株形態、塊莖性狀及產量等方面對供試材料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表明,CIP:16、15、10、8、14產量位居前五位。值得一提的是,盡管CIP8產量位居第四,但其生育期較長(124天),屬于晚熟品種,故不適宜在本區域種植。CIP17、CIP19天然結實性強,可作為馬鈴薯雜交中父母本資源。綜上所述,結合田間性狀整體表現,CIP16、CIP15、CIP10、CIP14這4份資源材料生育期適宜,薯形美觀且產量較好,建議進一步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