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常
(新泰市青云街道辦事處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山東新泰 271200)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綠色農產品經濟理念都屬于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建設要求,應當明確兩者存在的基礎聯系,并結合農業實際需求,采取科學有效的建設策略。通過整合策略方案,讓可持續發展能夠真正與農產品經濟整合,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為農業的綠色化轉型打下堅實基礎,創設符合中國夢、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農業黃金時代。
農業可持續發展屬于一種新時代的綠色化發展理念,其重點集中在滿足人類當前與未來農業產品需求的層面,以此為基礎拓展出保護和改善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分支。可以認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農業以及生態、社會方面的協調發展,注重建立具有多樣化效益的農業經濟體系。這一概念與綠色農產品經濟理念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互動。比如,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夠為綠色農產品經濟體系提供至關重要的保障條件。只有在實現農業經濟保障的前提下,綠色經濟才能夠真正實現改善恢復,建立穩定協調環境的目標。在此基礎上,農業才能夠生產符合質量標準或是環境友好標準的農產品,讓消費者對健康、營養的農業需求得到滿足[1]。而另一方面,綠色農產品經濟本身也可以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發展相關經濟的前提下,農民基礎收入與福利能夠顯著提升。這種提升會刺激相關群體深入參與到綠色生產活動內,進而形成良性的循環體系,有利于轉變傳統的生產觀念,減少農業對于環境、資源的依賴程度,從而從根本上增強農業的綜合效益與核心競爭力[2]。綜合探究,可以發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農產品經濟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兩者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為鄉村振興理念的落實創設優良條件,同時也對建構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具有關鍵意義。
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農產品經濟建設均屬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兩者在實現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道路上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意義。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在這兩方面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就,如表1所示。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通過綜合分析發展現狀,能夠明確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農產品經濟在未來道路上的關鍵需求,對于貫徹鄉村振興理念、提高建設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了71%。這個數據證明我國的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效益已經顯著提升。2022年,我國單位面積糧食產量達到5.9 t/hm2,比2010年提高了12.4%;農業總產值達到6.6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了2.7倍;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6.8萬元/人,比2010年增長了2.6倍。

表1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綠色農產品經濟發展情況一覽
我國的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節約能力也處于不斷增強的狀態。我國通過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同時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顯著提高了農業用水效率。我國還積極實施了農業節能工程,通過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降低了農業能耗強度。除此之外,我國也組織開展了農業循環利用工程,通過推廣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提高農業的資源利用率。2022年,我國農業用水量為3.7億m3,比2010年下降了9.8%;農業能耗量為2.8億t標準煤,比2010年下降了8.2%;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比2010年提高了15%。
而且,我國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方面也取得了較為積極的進展。通過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我國有效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級別。同時,借助生態修復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農業生態系統功能,提高了農業生態效益。2022年,我國化肥使用量為5.8 kg/hm2,比2010年下降了8.2%;農藥使用量為2.9 kg/hm2,比2010年下降了4.6%;農業面源污染總量為1.2億t,比2010年下降了10.4%;農業生態修復面積達到0.1億hm2,比2010年增加了1.2倍(見表1)。
在發展過程中,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以及綠色農產品經濟體系同樣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我國農業資源環境的整體處于日益惡化的狀態。農業生產活動經常會受到自然災害問題的影響,同時農業方面的污染源與生態退化問題也較為突出。這些問題都會削弱農業活動的生產效率,也不利于資源可持續利用率提升。而且,我國綠色農產品的供給存在一定不足問題。大部分農產品生產規模與質量尚處于有待提升的狀態,同時監管溯源體系也存在一些缺位情況[3]。在這種情況下,綠色農產品的基礎成本與市場價格始終處于高位,最終便會導致消費需求與供給脫節,嚴重影響綠色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支持體系還有待完善。相關法規與政策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整體約束與激勵機制不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綠色農業的科技創新效果,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社會參與和協同。因此,需要重視這些問題,并盡可能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讓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綠色農產品經濟能夠合理解決挑戰問題,使鄉村振興理念得到真正貫徹。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于應對農業發展挑戰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根據鄉村振興戰略以及“三農”工作的理論,我國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層面著手,盡可能推進農業體系的綠色化發展,嘗試解決當前面臨的資源約束、環境壓力以及質量安全等諸多問題。現階段,我國農業體系所采取的生產方式普遍處于較為粗放的狀態,經常會造成多種農業污染問題,也容易導致生態環境快速退化。另外,農產品的供給不足與農民收入增長過慢,也會削弱農業整體的競爭力與發展潛力,不利于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要求的充分落實。因此,在應對這些挑戰的過程中,必須積極貫徹鄉村振興的基本戰略要求。通過推動農業綠色化轉型,構建完善且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與經營體系,為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農業架構創造有利條件。通過此類途徑,使農業生產能夠真正與資源條件整合,為農業現代化以及鄉村振興的有機統一構建完善的理念。
在實踐過程中,應當堅持農村與農業優先發展的理念,專注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盡可能增強技術附加值,讓農業體系能夠真正向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方向轉型。另外,還應當堅持農業的綠色化理念,以此推進化肥的減量提效要求,實現減量控害的目標。除此之外,也需要注重農業生產的多樣性,盡可能探索符合農業主體地位的建設路徑,為農業與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創造理想條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下,進一步加快農業的綠色轉型步伐。通過這種方式,合理應對資源、環境以及質量方面的種種挑戰。在實踐過程中,應當繼續加大資源保護和利用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我國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較低,同時經常會遇到水資源、耕地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問題[4]。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應當著重推進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工作,同時致力于提高耕地的質量與產能,以此實現糧食安全與穩定增產目標。另外,也需要注重強化農業的節水理念,積極推動節水灌溉技術方案落地。通過此類途徑,實現水資源的節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還應注重推動農田退化治理,幫助生態系統形成穩定的功能狀態,使其能夠重新發揮作用,為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實打下堅實基礎。
還應加強農業方面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優化農業生產環境。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程度較為突出,化肥、農藥以及畜禽糞便經常會造成土壤、水體的污染。在這種情況下,為合理應對負面問題,需要積極推進綜合防治技術,積極應用綠色化、高效化的有效措施。通過強化資源利用等途徑,提升化肥與農藥利用率,實現整體的減量與增效目標。此外,還應當注重建立長效的防治體系,針對源頭進行綜合化控制與管理,在平衡成本與收益的基礎原則之上,實現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與減量化轉變目標。綜合分析,繼續加快農業的綠色化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從實踐層面開始,向相關發展指標繼續努力,爭取在2025年實現良好的治理效果,讓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表2所示。

表2 農業綠色發展指標及2025年目標
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維持質量與安全的目標基礎上,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民收入,應當積極貫徹創新驅動理念,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路徑[5]。在實踐過程中,需要積極增加農業科技的實際投入,并優化相關資金的配置與使用策略。通過此類方式,實現社會資本的參與誘導效果,充分提高農業科技的投入效益。同時,還應當注重完善農業科技的創新體系,建立以企業為核心、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框架。通過強化頂層設計,探索有效的戰略規劃途徑,讓農業科技能夠真正實現協調發展的目標。另外,也需要注重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通過搭建穩定的轉化平臺,讓相關服務支持范圍得以拓展,有效激發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為應用率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除此之外,也不能忘記農業科技的人才支撐作用,需要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與引進途徑。以此為基礎,嘗試建立穩定的激勵和評價方案。通過這種方式,為農業科技領域提供一批具有高素養的人才。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應當著重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路徑,使其能夠為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農產品經濟提供穩定支持。同時,其也屬于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之一,因此要深入實施振興策略,使科技創新速度能夠進一步加快。
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農產品經濟建設過程中,從實踐層面的問題著手,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方案,讓這些問題能夠得到科學解決,促進鄉村振興理念的真正落實。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積極貫徹創新驅動等理念,從科技創新層面著手,讓市場導向真正得到充分重視,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使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合理貫徹,為綠色農產品經濟的穩定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