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沛 沈天然,2 王之浩 陳青松,2△
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居民健康逐漸受到了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的威脅。雖已引起政府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其患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居高不下,防控效果不佳。基于大樣本臨床流行病學、轉化研究數據,郭姣教授等[1]率團隊提出糖脂代謝病(Glucolipid Metabolic Disorders,GLMD)創新理論,認為糖脂代謝病是糖、脂代謝相關疾病的綜合體,自提出以來就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成為世界范圍內公共衛生和臨床慢性病治療面臨的問題之一[2]。糖脂代謝病的單病或合病之間相互影響,惡性循環,分科單病診治的綜合達標率低,其防控形勢嚴峻,刻不容緩,需要綜合一體化認識與防控[1]。由于老年人群的生活方式轉變和機體代謝功能下降等多種原因,慢性病共病率高,病因復雜,使老年人群的糖脂代謝紊亂問題更加嚴重,且多種用藥易加重糖脂代謝紊亂。目前糖脂代謝病單病種的中醫證候研究眾多,但其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老年人糖脂代謝病中醫證候病位和病性要素特點,探討老年人群的糖脂代謝病常見中醫證型,為實現老年人群的糖脂代謝病個體化診治與預防提供一定的科學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收集了中山市火炬開發區醫院的3459例糖脂代謝病人群,其中男1156例,女2303例,男∶女≈1∶2;年齡60~92歲,平均(68.30±5.47)歲;吸煙史、飲酒史分別占比17.8%、9.3%,有運動鍛煉習慣的18.4%;合并超重、肥胖的58.7%,合并高血壓病47.9%。本研究已通過廣東藥科大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醫倫審[2019]第(109)號)。
1.2 診斷標準糖脂代謝病診斷標準參照《糖脂代謝病(癉濁) 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規范》[2]。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糖脂代謝病的診斷標準;年齡60歲及以上,男女不限;依從性高;所有人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嚴重神經或精神疾病者;老年癡呆者;語言溝通困難無法完成問卷調查者;有呼吸消化等系統的嚴重原發性疾病者;合并重大的傳染性疾病或腫瘤者。
1.4 研究方法
1.4.1 調查方法調查前由醫院的中醫科主任、內科醫師以及課題組老師對所有調查人員進行統一培訓。調查時采用經過信效度檢驗、預調查的結構化調查問卷,主要收集基本人口學信息、吸煙飲酒情況、既往病史等方面的信息。
1.4.2 中醫證候要素的判定本研究采用郭姣教授團隊制定的糖脂代謝病中醫證候診斷量表[3],共納入71個變量。該量表首次對糖脂代謝病15個病性/病位證素的辨證進行量化分級的客觀診斷。病性證素主要由氣滯、濕、痰、熱、血瘀等實性證素與陽亢、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虛性證素組成,病位證素主要是心、脾、肝、腎、胃證。其中舌脈等體征信息由中醫科專業的醫師進行診斷。處理數據時根據糖脂代謝病中醫證候診斷量表[3]進行量化和變量賦值,對糖脂代謝病患者進行中醫證候病性證素以及病位證素維度辨證。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軟件的卡方檢驗對計數資料的頻數和構成比進行統計分析,聚類分析方法則采用系統聚類分析中的離差平方法(Ward’s method)[4]。
2.1 中醫證候要素分布情況3459例糖脂代謝病老年人群的15種中醫證候要素分布的頻數及頻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最高的中醫證候要素是血虛證(42.2%),最低是胃證(4.4%)。見表1。

表1 中醫證候要素分布頻數及頻率
2.2 中醫病性證素的分布在3459例老年人群糖脂代謝病患者中,病性證素中血虛證的頻率最高,其次痰證、陰虛證、熱證、濕證等占比均超過10%,占比最小的是氣滯證,僅占5%。見圖1。

圖1 病性證素分布圖
2.3 中醫病位證素的分布在3459例老年糖脂代謝病患者中,病位證素出現頻率最高的是腎證(33%),其次是肝證、脾證、心證、胃證,其中胃證僅占5%。見圖2。

圖2 病位證素分布圖
2.4 中醫證候要素組合規律糖脂代謝病中醫證候要素組合規律多樣,較為復雜,其中病性證素2種及以上的組合形式有2215例,合計達64.0%,兼夾證候的多樣,說明糖脂代謝病病機錯綜復雜。病位證素2種及以上的組合形式有753例,合計21.8%,復合病位的出現說明糖脂代謝病的病位多樣,涉及臟腑病機混雜。見表2。此外,通過實性證素和虛性證素組合分布頻數及頻率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3459例糖脂代謝病老年人群中,虛實夾雜的病性證素組合有1667例,占比48.2%,由此可知,糖脂代謝病老年人群更多是虛實夾雜的病性證素組合。見表3。

表2 中醫證候要素組合分布頻數及頻率

表3 實性證素和虛性證素組合分布頻數及頻率
2.5 中醫證候要素聚類分析對證素出現頻率超過10的13個中醫證候要素進行聚類分析,分別對數據進行不同類別的多次分析,最后選用系統聚類分析中的離差平方法(Ward’s method)法,設置最小聚類數為2,最大聚類數為8。見圖3。由圖3可以看出,當聚類區間為15時,聚類分析呈現的證素組合規律有4種:①氣滯血瘀證、肝陽上亢證、脾陽氣虛證,病位在肝脾,病性為氣滯、血瘀、陽亢、陽氣虛;②痰濕證;③熱證;④腎陰虛證、血虛證,病位在腎,病性陰虛、血虛。

圖3 糖脂代謝病的病位證素與病性證素聚類分析圖
糖脂代謝病是一個以糖、脂代謝紊亂為核心病理的疾病群,發病率高、發病隱匿、多病并存、防控形勢不佳、致殘致死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3459例糖脂代謝病老年人群中,58.7%合并超重、肥胖,47.9%合并高血壓病。不同單病狀態下的糖脂代謝病患者約有過半的人群合并超重、肥胖、高血壓病等危險因素,強調了糖脂代謝病的綜合一體化認識和防控的必要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糖脂代謝病患者中醫病性證素以血虛證、痰證、陰虛證、熱證、濕證等為主,合計占比為64.0%,中醫病位證素以腎、肝、脾為主,合計占比86.0%,由此可見,糖脂代謝病主要由血虛、痰、陰虛、熱、濕等病理變化共同致病,病位與腎、肝、脾關系密切,這與黃婧文等[5]、李敏謙[3]的研究結果一致。而中醫證候組合規律里,中醫病性證素組合規律中2種以上的組合形式占比64.0%,病位證素中2種以上的組合形式占比21.8%,可見糖脂代謝病的病位臟腑涉及廣泛,病機并非單一、錯綜復雜。糖脂代謝病的發病因素較多,病因主要可歸納為先天與后天因素,包括情志失調、運動不足、飲食不節或嗜食肥甘厚膩;稟賦不足或年老體衰或勞欲過度等[6]。在疾病不同階段,其病位可涉及脾、腎、肝、心等多臟腑,病位分布廣泛,而病位不同對應的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可見糖脂代謝病具有病因、病位及臨床表現的多樣性,這也導致了其中醫證候要素的多樣性,這與李敏謙等[6]用 “癉濁”命名糖脂代謝病的中醫病名研究一致。同時,研究結果發現僅有實性證素組合和僅有虛性證素組合各占16.3%、14.5%,而虛實混合的證素組合占48.2%,由此看出,糖脂代謝病人群的病理變化既有痰證、熱證、濕證等實性證素出現,又有血虛、陰虛、氣虛等虛性證素出現,大部分患者以虛實夾雜證多見,與黃婧文等[5]的文獻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疾病初期由于生活質量提升帶來的嗜食膏粱厚味及疾病長期耗損機體以致情志不暢,故機體會產生氣滯、痰濕、瘀血等實性病理變化,而老年人群的臟腑之氣逐漸衰弱,易產生陰虛、陽虛等虛性證侯表現,機體受病理產物長期損耗,正氣逐漸衰弱,無力驅邪外出,故正不抗邪,日久實性與虛性病理產物相互糅合轉化,最終導致發展成虛實夾雜的病機。本研究聚類分析結果呈現的證候要素組合規律有4種:①氣滯血瘀證、肝陽上亢證、脾陽氣虛證,病位在肝脾,病性為氣滯、血瘀、陽亢、陽氣虛;②痰濕證;③熱證;④腎陰虛證、血虛證,病位在腎,病性陰虛、血虛,與《國際中醫臨床實踐指南·糖脂代謝病(2021-10-14)》[7]相吻合。綜上所述,糖脂代謝病的病位主要在腎、肝、脾,實性證素有痰、熱、濕等,虛性證素主要有血虛、陰虛等,病機可能與肝郁脾虛、氣滯血瘀、肝陽上亢、痰濕阻滯、熱證、腎陰血虛等相關。
糖脂代謝病是當今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和壽命的關鍵問題[8]。本研究通過大樣本隊列人群,采用糖脂代謝病證候量表分析老年人糖脂代謝病的中醫證侯要素特點,通過對中醫證素的聚類分析探討老年人群糖脂代謝病的常見中醫證候,一定程度上豐富和完善了糖脂代謝病在老年人群的中醫證候方面的研究。同時采用大樣本中醫證候量表調查,為糖脂代謝病中醫證候要素的標準化、客觀化提供依據。日后還需要開展多中心、多區域、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并長期隨訪,動態記錄糖脂代謝病發生發展過程,分析不同階段的中醫證型分布情況,以期全面地反映糖脂代謝病中醫證候要素的分布規律,了解疾病的本質,旨在對未來中西醫防控糖脂代謝病的臨床診療研究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