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星 郭閃閃
肩周炎是肩關節及其周圍肌腱、韌帶、腱鞘及滑囊等軟組織慢性炎癥反應的疾病,以肩關節周圍疼痛、活動受限為特點[1]。該病多發于50 歲左右的人群,女性多見,發病率為2%~5%[2]。目前在肩周炎的臨床治療方案上還沒有統一的共識,常用的方法有針刺、小針刀、推拿、中藥外敷、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及理療等,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輕患者肩部的疼痛和恢復肩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本研究觀察中藥封包聯合針刺運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9月—2022年12月開封市中醫院頸肩腰腿痛科就診的80例肩周炎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0例。觀察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41~68歲,平均年齡(51.12±7.09)歲;病程2~14個月,平均病程(3.18±0.47)個月。對照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1.20±7.12)歲;病程1~14個月,平均病程(3.15±0.42)個月。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①西醫符合《實用骨科學》[4]中的肩周炎診斷標準;②中醫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及西醫診斷標準;②疼痛評分≥4分;③單側發病,患側肩關節主被動前屈、后伸、外展或外旋動作至少2個或2個以上方向活動受限;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肩關節骨折、結核、腫瘤、肩袖損傷者;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系統疾病患者;③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合并有感染、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功能異常或精神異常患者;④ 凝血功能障礙或有出血傾向者;⑤對中藥封包使用的藥物過敏者;⑥暈針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中藥封包及針刺治療,中藥包藥物組成:當歸30 g,川芎25 g,生川烏20 g,生草烏20 g,制馬錢子20 g,羌活25 g,獨活25 g,紅花20 g,麻黃20 g,炒芥子20 g,木瓜30 g,伸筋草30 g,威靈仙25 g。操作方法:將上述中藥裝入布袋中,置于溫水中充分浸泡約30 min,后加熱煎煮至藥液全部吸收(加熱時間30 min左右),待中藥包溫度降至70 ℃左右時熱敷,熱敷時外面可包裹2~4條毛巾以防止燙傷皮膚,中藥包溫度降至不燙傷皮膚時,去掉毛巾,直接熱敷患側肩部(外面可包裹一層保溫塑料布),每次30~40 min,每天1次,治療期間中藥包中的中藥3 d換1次,以后每次使用前先用水將中藥包浸濕,再放入微波爐中加熱,用同樣的方法熱敷患側肩部,每人1包,避免交叉使用。中藥封包后給予針刺治療,取患側肩貞、肩髃、肩髎、臂臑、阿是穴、肩井、天宗。患者取坐位或側臥,穴位常規消毒,用0.3×50 mm的毫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生產)針刺選取穴位,針刺深度0.8~1.5寸,得氣后依據辨證使用捻轉補瀉、疾徐補瀉等手法,留針30 min,每天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針刺運動治療,肩部針刺結束后再針刺患側后溪、三間、中渚、陽陵泉,得氣后囑患者進行患側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外旋等運動,速度由慢到快,活動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耐受為宜,每隔10 min行針1次,每次運動20 min,每2 d治療1次。2組均治療14 d。
1.5.2 觀察指標①肩關節疼痛評分[6]: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痛覺評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1~3分為輕度疼痛且能忍受,4~6分為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不影響生活,7~10 分重度疼痛逐步至無法忍受,影響工作和生活。VAS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②肩關節功能評分[7]:采用歐洲肩關節協會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CMS)評分量表進行肩關節功能評定。CMS總分100分,疼痛占15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占20分,肩關節主動活動范圍占40分,肌力占25分。分數越高表示肩關節功能越好。
1.5.3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頸肩痛》[8]評定標準,治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關節活動度基本恢復正常;顯效:肩部疼痛明顯緩解,肩關節活動度明顯改善;有效:肩部疼痛部分緩解,肩關節活動度部分改善;無效: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度無明顯變化。治愈率=治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的VAS評分,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CMS評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CMS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CMS評分,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CMS評分比較 (分,
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的肩部疾病,是引起肩關節疼痛及肩關節功能受限的常見原因,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其病理變化多認為是炎癥反應和纖維化,但其具體誘因仍不明確,且臨床治療中發現給予患者止痛藥后肩關節活動受限仍不能緩解,說明肩關節的病理性改變是引起其活動受限的主要因素,疼痛為次要因素[9],因此減緩患側肩部的炎癥反應和纖維化的病理過程尤為重要。
肩周炎在中醫學中屬于“骨痹”范疇,《素問·痹論》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因此肩周炎的發生與風寒濕邪密不可分,肩周炎又稱“五十肩”,好發于50歲左右,50歲以后的人體正氣開始虧虛,衛外不固,風寒濕邪趁虛侵襲機體,易客肌表經脈,阻遏氣機,導致氣血凝滯經絡不通出現疼痛,其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為主。中藥包中當歸、川芎補血活血祛瘀、散寒通滯止痛,為君藥;川烏、草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馬錢子祛風濕,開通經絡,通達關節,善止痛,羌活、獨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紅花善于通利血脈消腫止痛,共為臣藥;佐以麻黃、芥子增強溫經散寒之功效,加木瓜、伸筋草、威靈仙以助祛風除濕、舒筋通絡。中藥封包通過熱敷使皮膚的毛孔張開,并使藥包里的中藥有效成分通過皮膚表層吸收,并利用皮膚滲透、吸收的功能,逐漸滲透進入血液循環,發揮活血化瘀、祛風散寒、舒筋通絡止痛的功效,從而減輕患者肩部疼痛,改善肩關節活動度以及運動功能[10]。上述藥物均具有抗炎鎮痛的作用,當歸、川芎、紅花還具有改善微循環、增加血管血流量的作用,因此中藥封包治療可以改善周圍的血液循環,分散或降低炎癥因子的活動程度。
依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腧穴治療規律和局部取穴的原理,針刺患側肩貞、肩髃、肩髎、臂臑、阿是穴、肩井、天宗,可暢達肩關節前、中、后三方經氣,增強肩部氣血運行,達到通而不痛的目的[11]。同時這些穴位位于肩部肌肉、肌腱的附著點和維持肩關節穩態的重要節點上,穴位的分布區域是引起肩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的主要肌肉分布區域,針刺這些穴位可以直達病所,振奮陽氣、調節經筋之平衡,收到舒筋通絡、松解粘連、通利關節、活血化瘀止痛之效[12]。后溪、三間、中渚分別為手三陽經輸穴,輸主體重節痛,此三穴可治療肩臂疼痛不舉,手三陽經是多氣多血之經,后溪又通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陵泉為八會穴之一,筋會陽陵,肩周炎為筋病,針刺以上四穴可提振陽氣、舒筋通絡、通利關節。患側肩部針刺結束后,再針刺以上四穴,同時配合肩關節的運動,可疏通凝滯閉阻的經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松解周圍組織粘連,減輕疼痛及改善肩關節功能活動[13]。研究發現,針灸除了具有鎮痛作用,還能緩解肌肉組織的粘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溶解積累的炎癥物質,促進組織修復[14]。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是靈活運用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腧穴治療規律和局部取穴的原理,針刺運動選取了遠端和特定穴位,更適宜患者肩關節功能運動。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2組患者治療后疼痛均明顯減輕、肩關節功能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中藥封包聯合針刺運動治療肩周炎療效顯著、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