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受衛,冀青杰,李良浩,陳周燕
(1.國核電力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96; 2.山東核電有限公司,山東煙臺 265116)
核電機組非放射性廢水主要包括生活廢水和非放射性生產廢水。對于生活廢水的處理,均有成熟的處理工藝,對于非放射性生產廢水,現有核電機組廢水均是直接排入循環水排水系統,隨循環水排入海中,在循環水排水口設有監測點,排水水質按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及地方政府發布的排放標準要求控制。
目前,我國核電正在快速發展,隨著國內核電建設項目的增加,部分地方環保部門對核電廠的非放射性廢水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廢水中的二類污染物(pH、SS、BOD5、COD、氨氮、磷酸鹽等)在排入循環水排水系統前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排放要求,現有廢水水質無法滿足該要求。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以CAP1000核電機組為例,通過對非放射性生產廢水的組成及現有的處理情況進行分析,提出了超標廢水的處理方案,為后續核電項目中非放射性生產廢水處理工藝設計提供參考。
對于CAP1000核電廠,非放射性生產廢水的主要來源、水質特點、現有處理方式及處理后去向概括如表1所示。所有具有潛在放射性的廢水均經過常規島非放射性廢水處理系統(非放射性廢水槽式排放系統)放射性監測后排放。

表1 某核電廠非放射性生產廢水處理、排放情況Table 1 Treatment and discharge of non-radioactive production wastewater in a nuclear power plant
從表1可看出,經過中和、含油廢水處理系統處理后,大部分廢水能回用或二類污染物能夠達標排放,只有凝結水精處理系統樹脂再生時排放的廢水,除pH不滿足直接排放的要求外,其氨氮含量遠高于《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要求,需要進一步處理。
核電廠凝結水精處理系統在機組啟動、熱備用、安全停堆、冷停堆和功率運行期間二回路水質發生異常時運行。凝結水精處理系統運行期間,需排放樹脂再生所產生的酸堿廢水,根據《核電廠常規島設計規范》(GB/T 50958—2013)及《發電廠廢水治理設計規范》(DL/T 5046—2018)的要求,該廢水屬于有潛在受放射性沾污的非放射性廢水,需要送至常規島非放射性廢水處理系統經放射性檢測后排放。
通過對在運核電廠調研情況,凝結水精處理系統在機組啟動期間投運,在機組正常運行期間,多為間斷投運,投運頻率較低,因此廢水排放為間斷排放,且存在不規律性。在凝結水精處理系統運行階段,每兩臺機組廢水的平均排水量約為15~20 t/h。廢水中含總鹽質量濃度約為5 000~10 000 mg/L,NH4+約為500~1 000 mg/L。由于在運行階段平均水量較大,為了節約用水及減少廢水處理成本,首先需對凝結水精處理系統廢水進行減量處理。
根據凝結水精處理系統再生運行步序,可對凝結水精處理樹脂再生系統進行設計優化,對再生過程中廢水進行高、低鹽廢水分類收集。
再生過程中進酸、置換、快速漂洗階段的廢水為高鹽廢水,總含鹽質量濃度約為20 000~40 000 mg/L,NH4+約為2 000~4 000 mg/L。其余階段廢水為低鹽廢水,含鹽量很低,可收集后至除鹽水處理系統或在附近設置混床處理后回收利用。
經高、低鹽廢水分類收集改造后,只有高鹽廢水需要進一步處理,廢水處理量可減少70%~85%,每兩臺機組廢水的平均排放量約為4~6 t/h。高鹽廢水屬于有潛在受放射性物質沾污的非放射性廢水,在廢水中和池進行pH調節并混勻后,需先進行放射性檢測,檢測合格后進一步脫氨氮處理。
氨氮廢水的處理方法有多種,工藝應用較多的方法有吹脫法、離子交換法、折點加氯法,化學沉淀法、膜分離法、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法等〔1-2〕。
凝結水精處理系統高鹽廢水中NH4+為2 000~4 000 mg/L,為高無機氨氮廢水,氨氮以NH4+的形式存在,可生化性差,且為非連續廢水,結合各方法的優缺點,在核電廠有限的空間內,考慮的方法主要有折點氯化法、吹脫法、膜脫氨法。折點氯化法、膜脫氨法均能高效處理高氨氮廢水,出水水質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一級標準;而對于高氨氮廢水,只經吹脫法處理,其出水水質難以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一級標準,因此,考慮采用折點氯化法、吹脫法+氧化法聯合處理、膜脫氨法3種處理方案。
2.3.1 采用折點氯化法進行氧化處理
含氨廢水中的氨氮存在如式(1)所示的平衡:
投加次氯酸鈉進行氧化的反應如式(2):
反應(1)平衡受pH的影響,當pH增大時,平衡向右方向移動,使得體系中游離態氨的含量增加,有利于氨的氧化,但pH增大,次氯酸鈉的氧化性將減弱,不利于氧化反應的進行,根據試驗研究,折點氯化法的適宜pH為8.0〔3〕。
將凝結水精處理系統高鹽廢水收集后,經中和調節pH后,輸送至氧化處理系統處理,廢水經氧化后,收集至廢水儲存池,然后輸送至非放射性處理系統,經放射性監測后排入循環冷卻水排水系統。系統主要處理流程如圖1。
該處理流程僅需在原有系統上增加少量設備,約增加投資300萬元(不含廠區管道),設備使用壽命按25 a考慮,每年折舊費為12萬元,投資低。以投加有效質量分數10%的次氯酸鈉計,氨氮的質量濃度(mg/L)與次氯酸鈉的投加量(mg/L)的比值約為1∶88。據此計算,在不同NH4+質量濃度時每噸廢水投加藥品的費用見表2。參考國內某核電機組,正常運行期間凝結水精處理系統基本不運行,僅在機組啟動期間運行,每臺機組年平均啟動天數約30 d,運行期間凝結水精處理系統平均高鹽廢水排放量按6 t/h計,年廢水排放量約4 320 t,氨質量濃度按3 000 mg/L計,則每年的運行費用約為114萬元,考慮折舊費用,每年總費用約為126萬元。
2.3.2 采用吹脫法+電解制氯氧化聯合處理
吹脫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加堿使pH增大,式(1)反應平衡向右方向移動,使得體系中的NH4+轉換為游離的氣態氨,根據亨利定律,在吹脫過程中氣相中氨氣濃度始終小于該條件下的平衡濃度,因此廢水中溶解的氨可穿過氣液界面進入氣相得以脫除。
處理過程中,先通過吹脫法,將凝結水精處理系統高鹽廢水中的NH4+降低到100 mg/L以下,然后再將廢水輸送至電解制氯裝置,進一步將NH4+氧化〔4-6〕,使其濃度降低,達到排放標準。系統主要流程見圖2。

圖2 吹脫法+電解制氯氧化聯合處理流程Fig.2 The combined treatment process of air stripper and electrolytic chlorine oxidation
在凝結水精處理系統高鹽廢水中和池先進行pH調整,將pH控制在11〔7〕左右,吹脫出來的氨氣通過吸收塔吸收,吸收液采用硫酸,生產的硫酸銨溶液作為液體肥料或進一步蒸發結晶生產固體肥料,用于綠化。為了保證吹脫系統的氨氮去除率,廢水在吹脫段的pH控制在11,溫度控制在35~40 ℃,吹脫時間控制在3~4 h,噴淋強度控制在2.5~3.5 m3/(m2·h),氣液比控制在3 000~3 500。由于廢水含鹽量高,尤其是氯離子質量濃度在10 000~20 000 mg/L,對設備的材質要求高,根據初步估算,廢水處理量按10 t/h考慮,總投資約1 500萬元(不含廠區管道部分),設備壽命按25 a考慮,每年折舊費用為60萬元。運行費用主要為藥劑費及電費,費用情況見表3。

表3 吹脫法+電解制氯氧化聯合處理運行費用Table 3 Operating cost of air stripper and electrolytic chlorine oxidation
凝結水精處理系統按每臺機組年平均啟動天數約30 d,期間平均廢水排放量6 t/h計,年廢水排放量約4 320 t,氨質量濃度按3 000 mg/L計,則每年的運行費用約為17萬元,考慮折舊費,每年費用約為77萬元。
2.3.3 采用膜脫氨處理
膜脫氨過程中,含有氨氮的廢水在膜組件的殼程(中空纖維膜絲外側)流動,酸吸收液在膜組件的管程(中空纖維內側)流動。提高廢水pH及溫度,NH4+將變成游離的氣態NH3。氣態NH3可透過中空纖維表面的微孔從殼程中的廢水進入管程的酸吸收液中,被酸液吸收后又立刻變成NH4+。保持廢水的pH在11以上,溫度35~45 ℃,廢水中的NH4+就會不斷地變成NH3向吸收液相遷移,使得廢水側的氨氮濃度不斷下降,直到滿足標準要求。系統主要流程見圖3。

圖3 膜脫氨處理工藝流程Fig.3 Membrane deammoniation process
吸收液采用硫酸,生產的硫酸銨溶液可作為液體肥料或進一步蒸發結晶生產固體肥料,用于綠化。
根據初步估算,廢水處理量按10 t/h考慮,設備需考慮室內布置,總投資約1 200萬元(不含廠區管道),設備壽命按25 a考慮,每年折舊費用為48萬元,膜使用壽命按5 a計,則每年的平均膜更換費約為32萬元。其他運行費用主要為藥劑費及電費,費用情況見表4。

表4 膜脫氨法運行費用Table 4 Operating cost of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 by membrane treatment
凝結水精處理系統按每臺機組年平均啟動天數約30 d計算,期間平均廢水排放量6 t/h計,年廢水排放量約4 320 t,含氨量按3 000 mg/L計,則每年的運行費用約為18萬元,考慮折舊費,每年費用約為98萬元。
2.3.4 脫氨處理方法對比分析
折點加氯法運行費用最高,但其投資低,增加設備少,便于實施,該方案適用于凝結水精處理系統運行時間短,布置空間受限的項目,現有在運機組的改造項目可考慮該方案;吹脫法+電解制氯系統氧化法的投資費用最高,占地面積大,但其運行費用最低。膜脫氨法占地面積小,投資較吹脫法低,但需要定期換膜,因此其運行費較高。通過上述對比,建議新建的核電項目,可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選用吹脫法+氧化法或膜脫氨法對廢水進行處理,可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要求。
核電廠非放射性生產廢水中,除pH不滿足要求的廢水外,主要為凝結水精處理系統排水中的NH+4含量高,難以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排放要求,需要進行深度除氨處理。在凝結水精處理系統的新建改建項目中,可以通過對凝結水精處理系統進行高、低鹽廢水分類收集設計優化,有效減少廢水的排放量,同時實現廢水的回收利用,對于減量后的高鹽廢水,可根據廠內的布置空間,年廢水排放量情況,水量小空間受限項目可采用折點加氯法,新建或布置空間大的項目可選用吹脫法+電解制氯氧化聯合處理法或膜脫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