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不能局限于技術層面的思考,應深入研究人才評價機制、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創新環境土壤、體制機制甚至傳統文化等問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范在2024年全國兩會現場接受《科技創新與品牌》記者采訪時表示,“卡脖子”問題是挑戰,更是機遇。全方位的改革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根本之道,是走向創新型國家的必經之路。對此,今年劉忠范向大會提交了《關于補全產學研協同創新鏈條,有效提升高科技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案》。
劉忠范介紹,以新興石墨烯產業為例,從統計數據上看,中國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我們擁有6.7萬家石墨烯相關企業、60個石墨烯產業園區、113個石墨烯研究院、17個產業創新中心和17個產業聯盟;中國石墨烯專利申請數量9.19萬件,全球占比72.2%,是位居第二的美國專利數量的10.2倍;中國發表石墨烯論文26.1萬篇,全球占比74.5%,是美國的5.5倍。這種“大煉鋼鐵式”的做法是我國高科技產業的一個縮影,并非局限于石墨烯行業。
結合多年來劉忠范的工作經驗,他提出建議:首先,不能滿足于建立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中心等眾多研發平臺,應從體制機制設計上布局產業落地環節。這是一切研發成果走進市場的關鍵所在,也是當前各類研發平臺體制機制設計的短板。以國家實驗室為例,應探索類似于“一對一孵化”的企業捆綁機制,培育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骨干企業,這是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必須承擔的角色。
其次,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不能依賴于“大煉鋼鐵式”的“群眾運動”和“臨時抱佛腳式”的短促突擊行為。在有限目標的前提下,應穩定支持并確保足夠的經費強度。正是因為高達1600億元的年研發投入,才造就了華為全球領軍地位。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專注于石墨烯材料的規模化制備,年研發投入達2億元,從投入強度上來看,已超過涵蓋整個領域的國家實驗室,這也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發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最后,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根本之道是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學研協同創新有兩種不同的組織模式,一個是擁有自己的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的單一利益主體的科創企業模式;另一個是政府主導的、由多個利益主體構成的創新平臺模式。企業是“一臺機器運轉”模式,而創新平臺是“多臺機器協調運轉”模式,操作難度和效率完全不同。弘揚“企業家精神”,充分尊重和信任企業家,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文化,是推動企業發展、繁榮市場經濟的不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