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物統一的基礎是物質,而眾多重大科技創新的載體是新材料。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的產業,也是未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石,為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材料”赫然在列。作為數十年致力于玻璃新材料領域前沿技術研究的專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彭壽在今年兩會上圍繞綠色材料科技創新、政策引導、構建標準、體制機制等內容,帶來了相關建議。
彭壽指出,綠色材料是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面對能源、生態環境的強約束與國家“雙碳”目標的硬任務,加快綠色材料創新應用、構建全鏈條生態圈,已成為我國培育綠色低碳發展新優勢、新動能、新賽道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國堅持把綠色新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各方面,把綠色材料創新作為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積極發展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綠色應用,在制造業規模、產業化技術水平、應用市場拓展、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均實現了跨越發展,推動我國走在了全球清潔能源轉型前列。
然而,隨著綠色材料產業的大踏步發展,也涌現出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彭壽舉例道:“在國內領軍企業的帶領下,雖然我國創新轉化出世界最高光電轉換率銅銦鎵硒薄膜發電玻璃、新一代全透明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材料技術水平處于國際先進行列,但整體應用普及水平仍處于低位?!?/p>
針對目前我國綠色材料產業的發展現狀,彭壽從三個方面入手,提出了相關建議。
首先,有標準才能有方向,彭壽建議加速制定發布薄膜發電玻璃等綠色材料應用國家標準。其次,他還建議進一步制定發布綠色材料應用強制性政策。以標準作指導,以政策作保障。最后,在具體落地執行的轉化過程中,他建議建立專業化機構加速新型綠色材料的國際檢測、評估、認證進程。圍繞應用規范、技術集成、標準建立、認證標識等,集聚資源、集中發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產學研聯動的國際化標準工作機制,加強國內國外的全方位對標與系統化融合,打通機制性阻礙,讓綠色材料、綠色產品、綠色標準走向世界。
談及今年爆火的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彭壽說:“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前沿技術是布局未來產業的‘活水源頭,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6G等未來產業,離不開材料技術的引導支撐。比如,創新‘能源+通信前沿交叉,實施開展B5G信號透射增強發電玻璃研究,在建筑發電的同時,能夠實現更大帶寬、更高速率、更低時延的高頻通信信號增強,并開展技術、材料、場景體系化布局,助推拓展能源與信息空間,實現關鍵領域引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