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國“兩會”采編組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速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 推動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2024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了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回顧了過去一年來的工作和成就,提出了今年工作重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作為引領未來的核心動力,釋放出2024年的關鍵信號。我們擷取了報告中部分與科技創新、企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內容,以饗讀者。
【報告原文】>>>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保持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強標準引領和質量支撐,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
關鍵詞 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對夯實產業安全基礎、有效對沖外部風險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是在不斷擴大開放中推進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揮比較優勢,抓住全球產業分工重塑和調整的機遇,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快速提升了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之后,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資源環境約束的加劇,創新和國內需求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中的作用逐步提升,我國日益重視結合自身優勢積極培育核心產業鏈和關鍵環節,促使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已經到了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產業鏈供應鏈層面存在的“堵點”和“難點”是需要破解的主要矛盾。解決這些問題,要堅持系統觀念、多維施策,在“十四五”時期應從鞏固制造業比重基本盤、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培育優質企業以及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等五個方面著手,科學運用產業政策并形成政策合力,不斷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與產業發展、產業安全的匹配程度,從而為抗擊外部風險沖擊、增加經濟系統韌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報告原文】>>>
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完善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關鍵詞 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中小企業聯系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擁有明顯相對優勢,具有高成長性特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是廣大中小企業發展的樣板,能夠為各類企業的轉型提供借鑒,對產業轉型升級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常處在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對暢通經濟循環,推動資源實現高效配置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在“補短板”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助于彌補我國在關鍵領域的短板,其圍繞重點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攻關和市場拓展,能夠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有助于解決“卡脖子”難題。在“鍛長板”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能力在細分領域成長為“單項冠軍”,有望在國際競爭中成長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企業。此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梯度培育格局構建了有活力、有韌性的經濟生態,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微觀基礎,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
關鍵詞 未來產業
根據今年1月印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未來產業是指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融合不斷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新產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未來產業已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開辟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從人形機器人到量子計算機,從腦機接口到6G網絡設備……中國未來產業正在科技新賽道上加速前進。隨著國家對未來產業的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將加快形成,那些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科幻”名詞背后的未來,正逐漸照進現實。
關鍵詞 產業創新
產業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主要特征,也是重點任務。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只有大力推進產業創新,才能抓住當前經濟發展的新機遇,贏得未來戰略發展的主動權。
過去一年,我國的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產大型郵輪完成試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奮斗者”號極限深潛,國貨潮牌廣受歡迎,國產新手機一機難求,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今年,產業創新將在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要多方面、多角度營造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良好環境,支持龍頭企業優化整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要瞄準企業創新發展需求,統籌推動更多助企優惠政策和信息精準“直達快享”,為創新企業和研發機構提供好“一攬子服務”。要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支持創新度高的技術、產品、項目和企業,多措并舉為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此外,還要持續完善相關制度規范,鼓勵企業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
【報告原文】>>>
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建設智慧城市、數字鄉村。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支持平臺企業在促進創新、增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關鍵詞 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重要的技術來源和產業陣地。在數字產業化進程中加快推動自主創新,有利于數字技術的迭代演進與創新擴散,為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夯實科技根基。
聚焦數字產業集群建設,提升數字產業化競爭力。數字產業集群作為數字產業發展演進的重要形態,是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動力和重要支撐。當前,我國數字核心產業發展迅速,但產業集群能級躍升迫在眉睫。推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高端芯片、高端工業軟件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可以發揮專業化分工、產業間協同的作用,構建更為高效的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有效降低創新研發投資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并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通過頂層設計,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數字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供基礎保障。
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開拓創新,提升數字產業化的創新能力。保障云計算、人工智能、5G/6G等關鍵核心數字技術的自主化、規模化、創新型發展,深化數字產業支撐引領作用。瞄準全球數字技術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助力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深化應用等方面的前瞻性布局,全面、系統地考察技術創新投資的商業價值、產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形成梯度有序、良性競爭的激勵機制,確保人才、資金、數據等要素向數字產業領域集聚,助力數字產業積極融入國家戰略,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數字技術攻關。
【報告原文】>>>
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部署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社會創新資源,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強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完善國家實驗室運行管理機制,發揮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布局,推進共性技術平臺、中試驗證平臺建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深化產學研用結合,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牽頭重大攻關任務。加強健康、養老等民生科技研發應用。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深化科技評價、科技獎勵、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掛帥”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舉措。廣泛開展科學普及。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關鍵詞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讓科技創新根植于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土壤,培育構建促進可持續增長的新動力引擎。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堅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質要求。縱觀人類發展史,科技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因素。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科技創新做好“動力引擎”、當好“開路先鋒”,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強筋健骨”、注入強大動力。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高供給體系規模和水平,推動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釋放和創造新的巨大需求,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的持續性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地位和能級,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贏得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權。只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著力點、主要支撐體系和新的成長空間,才能牢牢依靠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驅動實現“內涵型”增長,將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扎實落地。
關鍵詞 新型舉國體制
新型舉國體制之“新”體現在政府和市場的有機結合,既繼承“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優勢,又強化黨領導下的國家科技動員,同時還尊重并發揮好市場配置技術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新型舉國體制不僅具備舉國體制的共性優勢,還具有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協同發力、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的協同優勢。新型舉國體制更加注重原創性和引領性,更加注重自主可控和自立自強的創新體制。
新型舉國體制是實現重大科技創新突破的需要。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通常需要多部門協同攻關重要大型設備、核心技術、關鍵部件、關鍵工藝等,由此獲得的突破性成果往往能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生態環境等產生舉足輕重的深遠影響。這樣的重大科技創新不是某一所高校或科研院所能夠獨立承擔的,而是在充分發揮國家戰略導向作用基礎上,以解決國家急需的“卡脖子”問題為目標,規劃國家戰略科技領域長遠的整體布局,完善國家科技領導機制,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形成合力,加強各科技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指導和協調各部門的重大科技活動。
實施新型舉國體制需要完善的組織模式。在組織管理方面,需要發揮有為政府的協同指導作用,確保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不動搖,同時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攻關的獨特作用,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生態。
關鍵詞 原始創新
原始創新,意為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原始性創新意味著在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取得獨有的發現或發明。原始性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是最能體現智慧的創新,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重要體現。
與一般的科技創新不同,原始性創新具有其獨特內涵的影響因素,我們將之分為內外兩類因素。內在因素有原始積累、核心人物、團隊協作、原創技巧、科研興趣,外在因素包括創新氛圍、激勵機制等。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過程,是一種累積的知識傳統。基礎研究強調科學積累,即一種“鏈” 的概念,因為基礎研究正是在這種“鏈”狀的漸進積累基礎上的一種飛躍,一種變革。科學積累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家科學能力基礎的積累,由國家現有的科學人才、研究經費、圖書情報、儀器設備等有形因素和科學體制、科研管理、科研環境等無形因素綜合形成,對一個國家的科學創新能力起著基本的制約作用,體現了社會的整體科學能力。二是基礎研究人才的積累,指合理的數量及結構基礎研究人才“鏈”狀積累。三是學術傳統的積累,學術需要傳統,它可以使年輕人知道哪個問題值得研究,哪個方面有發展前途,對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至關重要。四是學術思想或知識的積累,任何原創性的思想都是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五是個體的積累,包括科研人員個人經驗或經歷的積累,也包括個人家族知識基因的遺傳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接代積累,這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有原創性貢獻的科學家的“天賦”,體現在他們對前輩的價值理念、治學態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維習慣的潛移默化的繼承上。
關鍵詞 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能夠使創新活動貼近生產一線,使創新成果直面市場需求。
通過構建科技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科技型骨干企業—科技領軍企業—世界一流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快培育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優質企業;二是優化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促使企業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擔當,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三是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提升對中小企業、高校院所的資源、技術、資金支撐能力;四是利用科技型中小企業靈活多變、適應性強的特征,瞄準所屬細分領域加大創新投入,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健全以企業為主導的科研組織模式。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關鍵要靠科技創新的力量,不斷推動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積極探索產學研融合新范式,從高校院所牽頭主導的產學研合作范式向企業主導轉移,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同時,構筑以龍頭企業為牽引、高校院所廣泛參與的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群,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在人才培養方面,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培育、評價和流動機制。通過引企入校、產教聯合等模式,構建以崗位類型為基礎、以能力標準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和人才流動機制,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用好“跨界人才”,破除“創新孤島”。
完善以企業為核心的服務保障機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也需要加強政府引導,充分發揮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作用。一方面,研究制定企業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以政策紅利撬動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