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成為兩會的“熱搜詞”。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為內驅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中國的創新潛力。
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就新質生產力做了系統闡述,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他指出,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成就顯著,但同時中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力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盡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尤為重要,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只有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才能搶占發展先機,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
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更加重視創新、技術進步和智力資源對生產方式和生產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技術創新導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的重要標志。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是數字化和綠色化,著力點在于科技創新,強化創新驅動,落腳點在于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目標是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總結起來就是發展“創新、質優”的生產力。
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是指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知識和信息為要素,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所進行的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特別是要高度關注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新質生產力的“質優”是指高質量的生產力。這種高質量表現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生產過程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產品和服務質量高、性能優、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要做到形成綠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既是高質量發展的產物,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而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所以我國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值得一提的是,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創新起主導作用,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就意味著新質生產力必然是環境可持續發展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客觀上就是在發展綠色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循環化、能源消費低碳化、產品供給綠色化、產業結構高端化,有利于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能源 堅定走創新路線
2023年,我國能源資源供應穩定,重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豐碩,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第四代核電機組等高端裝備研制取得長足進展;啟動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建設;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出口增長近30%。
得益于技術創新,我國新能源發電成本快速下降,過去10年光伏成本下降了90%,風電成本下降了50%至60%,為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能源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道路,做到智能化、綠色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特別強調,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這不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也進一步凸顯了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農業 加快核心技術攻關
從現實看,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尤為迫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依靠傳統、常規的生產力水平提升是遠遠不夠的。初露端倪的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已初步展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力。
202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但與農業科技強國還存在不小差距,很多領域依然處于跟跑階段,重大原創性成果不足,推廣應用也不夠順暢。當務之急是推動農業科技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并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農業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加大種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新質生產力不會憑空而生,離不開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耦合。農業新質生產力也不例外,其本質是由科技創新主導的先進生產力。
新興產業 加大培育支持力度
2023年央企、地方國企加大力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分別為2.18萬億元、0.73萬億元,占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5.2%、17.1%,央企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總營收比重較上年增加3.23個百分點。
據介紹,2023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同比增加32.1%,到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占比將達到 35%,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變等方面將進行提前布局。
此外,今年我國還將加快從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到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再到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政府工作報告也勾勒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路線圖。
同時,我國將繼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完善“應用場景+試點示范+推廣應用”產業生態,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轉化應用,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圍繞新興前沿方向,堅持前瞻部署、梯次培育,創新驅動、應用牽引,生態協同、系統推進,開放合作、安全有序,拓展面向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新空間。聚焦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新領域新賽道,謀劃布局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