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剛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通知》深化了學校美育的內涵,提出以美育浸潤學生、以美育浸潤教師、以美育浸潤學校三個層面的任務,提出階段性實施目標,通過開展美育教學改革深化、教師美育素養提升、藝術實踐活動普及、校園美育文化營造、美育評價機制優化、鄉村美育提質發展、美育智慧教育賦能、社會美育資源整合八大行動,推動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美育”是一個歷史性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國外阿德勒兒童人格教育理論和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也探討了社會環境與兒童成長的關系,強調社會性情感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涉及行為習得過程,注重學生個性需求和整體發展。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大言無聲”“不言而教”和現代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都體現了浸潤教育的思想。美育與其他“四育”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發揮著重要的“浸潤”作用。這種浸潤,在德育中形成“心靈之美”,智育中形成“科學之美”,體育中形成“運動之美”,勞育中形成“勞動之美”。
貫徹《通知》精神,首先要落實以美育浸潤學生,學生是美育工作的中心;其次要做到以美育浸潤教師,教師是美育工作的關鍵;再次要努力以美育浸潤學校,校園是師生心靈的家園。當前形勢下,開展美育浸潤行動要注重夯實美育的基礎,補齊美育短板,結合不同學校實際,依托數字美育資源,久久為功。
推進鄉村美育提質發展。要優化推進機制,構建交流機制,完善展演機制,增強師資力量。隨著城市化進程和人口流動,一方面,傳統鄉村學校規模變小,部分教育資源閑置;另一方面,城區人口激增,學齡兒童數量增長,優質教育資源供不應求,美育師資缺員。對此,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積極作為,妥善應對,從學校設置、人員編制、機制建設等方面著手,實施美育浸潤行動,推進鄉村美育提質發展。
具體來說,第一,妥善處置鄉村學校的閑置場地,優化組合,充分利用,為美育浸潤行動提供設施保障;第二,合理調配因學校規模變化而富余的鄉村教師,充實城鄉美育師資,為美育浸潤行動提供教師資源;第三,依托國培計劃等項目,優化教育課程設置,提高教師美育素養,加強美育教師隊伍建設;第四,謀定人口流入地區教育資源配置,調整編制,增加學位,配足各科教師,開齊美育課程,開展美育浸潤行動,確保新建學校教學質量,實施集團化一體化辦學,推動義務教育優質高位均衡發展。
實施美育智慧教育賦能行動。要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促進數字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探索利用新技術,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豐富藝術體驗、改進評價過程。學校、教師層面,要積極學習、運用線上優質美育數字教育資源及云展覽、數字文博、虛擬演出、全息技術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則應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地方平臺,積極開發并持續更新線上資源,創新性地運用到美育當中,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承創新。
以美育浸潤學生、浸潤教師、浸潤學校,三大任務融為一體,相互關聯,其中浸潤教師是最關鍵的環節,更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為美育創造濃郁的社會氛圍。讓我們凝聚共識,匯聚合力,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開創美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系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研員,博士,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