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興
四肢骨折屬于臨床上十分常見的骨折類型, 發生骨折后會導致肢體功能受限, 并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因此需立即接受診治[1]。現階段臨床上針對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 常見的包括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以及微創經皮鋼板植入術等[2]。為了探究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療中應用微創經皮鋼板植入術的臨床應用效果, 本次研究選取了70 例患者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時間范圍控制在2020 年2 月~2023 年2 月之間, 共采集這3 年期間本院符合研究標準的四肢骨折患者70 例,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70 例患者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 每組35 例。常規組的患者中, 男性20 例, 女性15 例;年齡范圍在23~58 歲,平均年齡為(43.23±7.28)歲。研究組的患者中, 男性21 例, 女性14 例;年齡范圍在25~59 歲, 平均年齡為(43.33±6.2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CT或X 線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②患者精神狀態良好可以正常溝通;③自愿參與研究并積極配合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指標異常或存在手術禁忌證者;②合并心、腎、腦、肝等臟器功能病變者;③手術不耐受及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患者麻醉生效后, 確認骨折部位后, 常規消毒鋪巾,通過常規手術操作方法開展切開復位干預, 同時使用常規鋼板對骨折部位進行妥善固定, 術后行常規傷口沖洗以及抗生素預防感染等治療。手術后指導患者早期功能鍛煉。
研究組患者采用微創經皮鋼板植入術治療:患者麻醉生效后, 確認骨折部位后, 常規消毒鋪巾, 在患者骨折部位遠端或近端做一2~3 cm 左右的切口, 使用骨膜剝離器將骨膜外與深筋膜下間隙的軟組織進行潛行剝離, 創建軟組織隧道。分離完畢后將鋼板經微創小切口插入已創建的軟組織隧道, 放置于骨骼表面, 在X 射線輔助下將鋼板位置進行妥善調整, 在C 臂X 射線機的輔助下對骨折進行良好復位, 確認無誤后在骨折遠近端鋼板上各植入2~4 枚螺絲釘。確認鋼板位置以及骨折復位良好無誤后, 常規傷口沖洗, 縫合皮膚切口, 手術完成, 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等處理。手術完成后鼓勵患者早期功能鍛煉, 以利于快速康復。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四肢骨折患者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包括血腫、鋼板松動、深靜脈血栓以及泌尿系統感染等[3]。
1.3.2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發熱持續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4]。
1.3.3 兩組肢體功能評分對比 以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估患者肢體功能, 具體包括上肢功能(0~66 分)與下肢功能(0~34 分), 分值越高其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越好[5]。
1.3.4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以可控大小便、步行活動、進食、穿衣、洗浴以及修飾等為評價指標來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分值越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強[6]。
1.3.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以軀體功能、睡眠質量、社會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等為評價指標來評估患者生活質量,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越高[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處理相關數據資料,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71%, 低于常規組的25.71%(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發熱持續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s)
注:與常規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h) 發熱持續時間(h) 骨折愈合時間(d) 住院時間(d)研究組 35 1.57±0.26a 8.27±1.33a 29.26±2.12a 14.93±1.23a常規組 35 2.18±0.28 13.22±1.32 43.48±2.16 24.26±1.24 t 9.445 15.628 27.796 31.603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下肢功能評分和上肢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對比( ±s, 分)

表3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評分對比( ±s, 分)
注:與常規組治療后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下肢功能評分 上肢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5 20.27±1.73 30.21±1.21a 38.54±1.18 47.47±1.21a常規組 35 20.44±1.52 24.11±1.24 38.45±1.12 41.61±1.14 t 0.437 20.830 0.327 20.854 P 0.664 0.000 0.744 0.000
2.4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步行活動、可控大小便、穿衣、修飾、洗浴、進食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s)

表4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s)
注:與常規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步行活動 可控大小便 穿衣 修飾 洗浴 進食研究組 35 91.23±1.12a 92.01±1.11a 92.34±1.23a 92.31±1.08a 92.43±1.18a 93.27±1.12a常規組 35 82.87±1.22 80.72±1.23 82.22±1.21 82.79±1.24 81.95±1.52 81.54±1.16 t 29.864 40.314 34.700 34.251 32.220 43.03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睡眠質量評分均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 分)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 分)
注:與常規組治療后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睡眠質量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5 34.32±1.24 65.56±1.52a 32.22±1.32 55.34±1.22a 35.12±1.23 64.32±1.25a 31.11±1.23 62.14±1.25a常規組 35 34.24±1.25 38.76±1.44 32.13±1.24 39.25±1.13 35.13±1.32 41.23±1.21 31.12±1.31 43.64±1.24 t 0.269 75.724 0.294 57.243 0.033 78.520 0.033 62.161 P 0.789 0.000 0.770 0.000 0.974 0.000 0.974 0.000
近年來, 隨著交通行業以及建筑行業的日益發展,導致各類創傷性骨折的發病率也隨之提升, 其中常見的包括四肢骨折等。四肢骨折主要是指患者四肢骨結構發生連續性斷裂, 常見的類型包括肱骨骨折、尺橈骨骨折、股骨骨干骨折、脛骨骨折等, 患者以骨折部位疼痛腫脹畸形及活動受限等作為主要臨床表現, 同時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8]。對于四肢骨折患者來說, 一旦發生骨折則需立即接受診治, 而手術治療則為首選治療方案[9]。在以往的臨床治療過程中, 針對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療以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為主, 臨床實踐表明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可以對骨折部位進行妥善復位與固定,從而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但這種治療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手術創傷較大, 患者術后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臥床休息, 這極大地增加了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以及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的風險, 同時術后恢復較慢也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因此目前臨床上主張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療中應用微創經皮鋼板植入術進行治療。微創經皮鋼板植入術屬于微創手術的一種, 與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相比, 這種術式具有安全、微創以及有效的優勢, 同時可以有效彌補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的不足, 在為患者進行骨折復位以及鋼板固定時, 均在X 線機輔助下進行, 這有助于保護局部供血以及骨折斷端, 同時微創經皮鋼板植入術還具有術后恢復快、并發癥較少、組織損傷較小以及血液循環影響較小的優勢, 這些優勢對于提升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影響[10-12]。本次研究對比了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微創經皮鋼板植入術臨床治療效果之間的差異, 對比結果顯示, 采用微創經皮鋼板植入術進行治療的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指標、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質量等指標均明顯優于采用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的常規組。
綜上所述, 對于四肢骨折患者來說, 采用微創經皮鋼板植入術進行治療,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 促進患者預后恢復, 其應用效果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