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浩漩 劉金淵 藍南鎮
相關研究調查報告顯示, 疝氣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臨床外科疾病類型, 腹股溝疝占比在臨床多類型疝氣疾病中最高。相關研究調查報告表明[1], 這一比例在90%~95%之間。一般情況下, 成人腹股溝疝一般不會自行愈合, 嬰兒和幼兒有自愈的可能。出現腹股溝疝如果不及時、正規地接受治療, 將導致腹股溝疝突然演變為腹股溝絞窄性疝或腹股溝嵌頓性疝等, 造成如腸梗阻、小腸缺血壞死等并發癥[2]。因此為改善預后,需要接受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 以確?;颊咴缙诳祻?。目前疝氣一旦發生多采用手術治療, 在手術方案的選擇上, 傳統手術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已經獲得臨床的認可, 隨著人們對術后康復要求的提升, 腹橫紋小切口手術逐步應用于臨床[3]。隨著微創手術的進步, 腔鏡疝氣手術以其美容切口、創傷性較小等諸多優勢應用于臨床。目前對于兩種手術方案的選擇, 臨床尚未見金標準[4]。基于上述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回顧性分析的方式, 選取本院收治不同方案治療的疝氣手術患者進行研究對比, 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在本院2018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150 例疝氣患者(成人)資料, 依據患者手術類型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75 例。研究組男73 例, 女2 例;年齡23.0~77.0 歲, 平均年齡(67.22±14.84)歲;平均體重(68.63±2.61)kg;術后診斷:單側腹股溝斜疝(左側)20 例, 右側腹股溝斜疝嵌頓2 例, 單側腹股溝斜疝(右側)53 例。對照組男74 例, 女1 例;年齡23.0~76.0 歲, 平均年齡(65.96±14.52)歲;平均體重(67.37±3.33)kg;術后診斷:單側腹股溝斜疝(左側)23 例, 右側腹股溝斜疝嵌頓1 例,單側腹股溝斜疝(右側)5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5]:符合腹股溝疝診斷;符合手術指征;患者具有較高的依從性;術前生命體征平穩;檢查結果完整,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資料;術后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6]:有麻醉、手術禁忌證;合并其他臟器疾病;癲癇類疾病;認知與溝通障礙患者。
1.2 方法 研究組行腹橫紋小切口疝囊高位結扎+腹膜前修補術:手術前排空患者膀胱, 選擇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或局部麻醉, 視病情而定。以長約3 cm 的小切口切開, 切口位于患者腹股溝內環口腹橫紋位置。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 打開腹外斜肌腱膜顯露內環口, 探查疝囊, 游離部分疝囊, 打開疝囊確保疝囊無嵌頓物, 疝囊大者于疝囊頸部橫斷遠端曠置, 于頸部高位結扎縫扎各1 次, 順著疝囊沿腹膜鈍銳性結合分離拓展腹股溝腹膜前間隙, 置入聚丙烯補片, 皮下組織與皮內逐層縫合。對照組采用腹腔鏡經腹膜前疝修補術:術前準備同前, 氣管插管全麻。手術時手術臺調頭稍低腳稍高偏健側仰臥位, 于疝缺損處上緣2 cm左右打開腹膜, 向下向內游離B 間隙和R 間隙, 疝囊較小予完整剝除, 疝囊較大者予橫斷遠端曠置, 于腹膜前置入聚丙烯補片, 縫合腹膜瓣, 若出現雙側疝的情況, 對側也是一樣的處理方式。術后要觀察陰囊有沒有充氣腫大, 腫大者予粗針穿刺排氣。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圍手術期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并隨訪20 個月統計復發情況。圍手術期指標主要觀察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患者與醫生的切口滿意度評分、住院費用。其中術后疼痛評分以視覺模擬評分法判定,分值范圍0~10 分, 0 分代表完全無痛, 10 分代表嚴重疼痛, 由醫生根據患者表情變化進行判定。切口滿意度評分以患者、醫生分別評定, 分值范圍0~100 分, 分數越高代表患者本身/醫生對于切口的美觀度越滿意[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研究組較對照組手術時間更長, 住院時間更短, 術中出血量更少, 術后疼痛評分、住院費用更低, 患者與醫生的切口滿意度評分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切口滿意度評分(分)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患者 醫生研究組 75 45.09±7.52a 12.41±1.52a 1.44±0.36a 98.28±0.27a 97.22±0.63a 2.80±0.46a 5914.01±242.35a對照組 75 33.95±4.82 15.18±2.29 2.04±0.60 94.36±3.06 91.82±1.11 3.77±0.53 8135.15±273.99 t 10.801 8.728 7.426 11.051 36.641 11.970 52.58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術后疼痛評分(分)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率較對照組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20 個月, 兩組復發率均為0。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比較[n(%)]
作為臨床常見的外科疾病, 腹股溝疝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特別是老年人這一特殊人群, 腹股溝疝的發病率越來越高[8]。對于腹股溝疝, 臨床上可將其分為兩種類型: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 這是根據人體腹股溝區域疝環與腹壁下血管的解剖位置而定的。其中腹股溝斜疝的比例約為95%左右, 右側的比例明顯高于左側, 男性患者的腹股溝疝患病率比女性患者的患病率高[9]。腹股溝斜疝的發病率比前幾年有所上升,特別是老年人這一特殊人群的發病率更高, 當腹內壓力增高, 或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腹壁肌肉強度降低, 如便秘、重體力勞動等, 腹股溝疝就很容易發生[10]。某些診斷為腹股溝疝的患者中, 存在較為明顯的個體化差異, 多考慮與自身因素或其他原因有關聯, 有可能會產生腸粘連、完全或不完全腸梗阻等相關的并發癥狀。相對于傳統手術而言, 符合現代醫學微創、美觀手術理念的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具有以下優點: 切口小, 住院時間短[11]。此手術十分簡單, 通過避免破壞腹股溝管的整體結構, 手術中對陰囊組織的損傷和血腫的發生率大大降低。這種創新方法不僅有效防止了疝氣的反復發作, 而且使手術過程更加人性化, 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此外, 由于手術過程中創傷較小, 患者的恢復速度也相應加快。不僅降低了患者的術后不適感, 也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同時, 較小的手術創傷也減少了感染的風險, 使得患者在術后更容易保持傷口的清潔和干燥。此外費用低, 成功率高, 患者能承受得更好也是其優勢之一。此法的缺點是對側隱匿疝檢測不到,腹橫紋切口對發生嵌頓性腸壞死手術不利。在做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時, 為了使精索和輸精管清晰暴露,避免醫源性損傷, 使用腹腔鏡作為視覺輔助, 使手術具有廣闊的視野。當使用腹腔鏡進行疝氣手術時, 腹腔鏡可提供直接視角, 避免了傳統手術難以找到疝囊, 修補肌恥骨孔范圍更大, 也不會對腹股溝管解剖結構造成任何破壞。研究表明[12], 腹腔鏡下術后恢復快, 復發率低, 創傷小。在修復過程中, 能夠同時檢測出側隱匿疝、亞臨床疝、股疝等病情, 并能夠及時進行處理。對于腸管的病情變化, 在嵌頓疝還納后觀察具有更大的優勢, 使得醫生能夠更加及時地了解并處理相關病情。本研究中, 研究組較對照組手術時間更長, 住院時間更短, 術中出血量更少, 術后疼痛評分、住院費用更低, 患者和醫生的切口滿意度評分更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率較對照組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20 個月, 兩組復發率均為0。
綜上所述, 疝氣患者的治療中, 以腹橫紋小切口、腔鏡疝氣手術治療均可獲得理想效果且復發率均較低,腔鏡疝氣手術時間相對較短, 但住院費用更高, 臨床術前應分析患者情況, 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