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秀
近年全球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也隨之上升, 慢性心力衰竭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1]。其基本病因包括前后負荷加重、心肌收縮力減弱等, 患者可出現呼吸困難、乏力、體液潴留等不適, 使得患者運動功能逐漸減弱[2]。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復過程中, 呼吸訓練可提高患者呼吸肌和運動肌能量供應, 從而強化呼吸肌[3]。心臟康復運動訓練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復不可缺少的部分, 安全有效的運動可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 并延緩疾病的發展, 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再次住院率[4,5]?;诖? 本文將呼吸訓練聯合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復過程中, 觀察其康復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 般 資 料 選 取2021 年12 月~2022 年12 月期間在本院醫治的明確為慢性心力衰竭的66 例患者納入研究, 根據抽簽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3 例。對照組男患者與女患者比例為20∶13;病程6~15 個月, 均值(9.78±2.11)個月;年齡43~57 歲,均值(48.62±7.30)歲;體重52~79 kg, 均值(63.89±6.40)kg。觀察組男患者與女患者比例為23∶10;病程7~13 個月, 均值(9.37±2.81)個月;年齡42~59 歲,均值(48.96±7.01)歲;體重50~78 kg, 均值(63.12±6.65)kg。經比較, 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可以進行對比。納入標準:經心臟彩超檢查提示心臟擴大;經實驗室檢驗提示利鈉肽水平升高;對本次干預方法無禁忌。排除標準:血流動力學或生命體征不穩定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者;依從性偏低,無法遵醫囑完成相應干預內容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呼吸訓練, 具體如下:①深呼吸訓練。協助患者仰臥在舒適的地方, 指導患者將手放在自身腹部并嘗試放松肌肉。通過鼻子深吸氣, 擴大腹部, 并用空氣填充肺部。吸氣時慢慢數到5, 屏住呼吸時數到3。通過嘴慢慢呼氣, 完全清空肺部;再次在呼氣時慢慢數到5, 嘗試釋放肌肉中的任何緊張感;繼續重復上述步驟深吸氣和呼氣合計5 min。②肋間呼吸訓練。協助患者取平臥位, 兩手放在自身兩側呈平展狀態, 指導患者吸氣時將腹部向內側收緊, 使肋骨保持向上擴散, 呼氣時讓肋骨向下方部位進行內收, 做到緩而慢的吸氣、呼氣, 堅持16~20 次/min, 循序漸進。③吹氣球訓練。訓練時, 醫護人員先檢查口含嘴是否連接緊密, 將訓練器拿到患者視線水平位置。指導患者盡量吐凈胸腔里的氣體, 并含住口含嘴深長吸氣, 隨著小球升起, 盡量讓3 個小球飄起來維持3 s 不降落,每日分3 組練習, 每組20 次。
1.2.2 觀察組 實施呼吸訓練聯合心臟康復運動訓練, 其中呼吸訓練方法與對照組一致。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方法如下:①醫護人員需對患者心、肺、骨骼肌整體功能以及實驗室相關指標進行全面評估, 為其制定有效的運動計劃。向患者耐心講解心臟康復運動的目的、意義、注意事項、運動計劃, 在科學、適宜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基礎上設定個性化運動方案。②熱身訓練。a.頸部伸展:指導患者雙腳平踏在地上, 上半身挺直坐在長凳上, 雙臂順著身體垂下。屁股稍微收縮, 以免力量被下背部抵銷。指導患者緩慢將頭傾向一側, 盡可能伸展到極限, 練習此動作時需要配合緩慢而規律的吸氣和吐氣。右邊伸展完之后換左邊伸展;b.肩部伸展:指導患者跨坐在長凳上, 腿彎曲雙腳平踏在地上, 上半身挺直;雙手在自身背后交握, 掌心向內。將手臂逐漸提高, 達到最高為止, 維持10 s, 隨后緩慢將手放開;c.胸肌伸展:指導患者左腳在前、右腳在后站立, 將左手搭在自身腰上, 右手握在支撐物肩膀高度的位置上, 手臂伸直;緩慢將身體稍微扭向支撐物的另一側, 頭隨著身體緩慢轉向同側方向, 維持20 s 后換另一邊做同樣的動作。③散步。指導患者在平坦的路面上以合適的速度行走, 以呼吸頻率略微上升, 但仍能與他人交談為度, 若呼吸急促, 無法對話,則要放慢速度。運動量循序漸進, 逐漸增加散步時間,從10 min/d 開始, 每4 周適當增加散步時間。④橢圓機訓練。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和運動耐力, 制定合適的橢圓機訓練計劃, 包括運動強度、時間和頻率等, 在運動時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姿勢, 避免過度用力或者過度伸展, 以免引發運動傷害, 每周1 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 使用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LVESV、LVEDV,并以公式:[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心室收縮末期容積(EDV-ES)×100%/EDV]計算LVEF 的數值。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 使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MVV、FEV1、FVC。③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耐量, 指導患者以徒步運動形式測定其在6 min 內以能承受的最快速度行走的距離, 即6 min 步行試驗距離;指導患者在跑步機上進行運動, 測定其峰值攝氧量。④比較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包括室性心動過速、惡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比較 兩組干預后LVESV、LVEDV、LVEF 均優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比較( ±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比較( ±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LVESV(ml) LVEDV(ml) LVEF(%)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33 99.37±34.21 86.87±30.62a 180.47±31.90 163.73±27.01a 34.29±2.10 38.11±2.59a觀察組 33 98.10±35.06 63.50±28.14ab 189.34±32.65 139.65±23.38ab 35.00±1.78 49.27±3.54ab t 0.149 3.228 1.116 3.872 1.482 14.616 P 0.882 0.002 0.268 0.000 0.143 0.000
2.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兩組干預后MVV、FEV1、FVC 均高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MVV(L/min) FEV1(L) FVC(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33 68.10±13.35 77.64±15.53a 1.98±0.47 2.38±0.56a 2.19±0.59 2.58±0.61a觀察組 33 66.72±15.01 89.81±16.49ab 1.92±0.54 2.90±0.61ab 2.26±0.50 3.13±0.67ab t 0.395 3.086 0.481 3.607 0.520 4.755 P 0.694 0.003 0.632 0.001 0.605 0.000
2.3 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耐量比較 兩組干預后6 min步行試驗距離、峰值攝氧量均高于本組干預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耐量比較( ±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耐量比較( ±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6 min 步行試驗距離(m) 峰值攝氧量[ml/(kg·min)]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33 237.69±29.53 280.34±27.12a 11.56±0.37 15.42±0.65a觀察組 33 236.51±30.82 357.46±29.08ab 11.68±0.29 19.81±0.73ab t 0.159 11.141 1.466 25.801 P 0.874 0.000 0.147 0.000
2.4 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室性心動過速、惡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n(%)]
隨著全球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逐年上升, 人們對新治療、新方案的需求日漸迫切。慢性心力衰竭常見誘因包括體力活動、情緒激動、不良生活方式等, 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食欲不振、下肢浮腫等, 使患者的運動強度降低[6]。呼吸訓練是恢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功能常見的一種康復手段, 其能夠改善肺和支氣管組織血液代謝, 對患者心肺功能的康復有著重要意義[7]。
目前心臟康復對心血管病的重要性受到國內外專家普遍重視, 在國內醫院也得到高度關注[8,9]。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是能夠減少心血管事件并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方法[10]。本次研究結果中, 兩組干預后心功能、肺功能、運動耐量各項指標均優于本組干預前, 且上述指標觀察組干預后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呼吸訓練聯合心臟康復運動訓練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肺功能、運動耐量等方面均有顯著效果。原因分析:①在心臟康復運動訓練過程中通過患者進行頸部、肩部、胸肌伸展等訓練, 能夠幫助其克服心肺等內臟器官的惰性, 增加心臟血液輸出量和肺泡通氣量, 使心肺機能滿足身體運動時對氧的需要[11];②在心臟康復運動訓練過程中患者通過散步運動可以使心臟肌肉及胸廓肌肉及時得到鍛煉, 達到增強心肺功能的效果, 同時可以促進全身及肺部血液循環, 促使肺部毒素和垃圾排出體外[12];③在心臟康復運動訓練過程中通過開展橢圓機訓練, 可以加強患者心肺功能, 提高其身體的氧氣吸收和運輸能力, 使患者更容易適應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并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 以呼吸訓練聯合心臟康復運動訓練為干預方案能夠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其運動耐量, 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