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宇
導讀:特殊學生在社會中需要比一般學生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人文環境,實現生存目標和生活價值。繪本教學是一種以圖像語言為主要刺激媒介的引導方式,在特殊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視和應用,有助于特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本研究對兩者的融合性做出實際探索,希望為特殊教育貢獻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特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特殊學生通常具有一定的生理障礙,如聽覺、視覺受損,大腦發育遲緩,語言、動作緩慢,具有異常行為和精神疾病等。他們首先面臨的是對疾病的克服過程,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時間在治療和干預上,這種客觀條件決定了他們注定要比一般學生更慢、更晚適應社會。所有教育的核心目標都是對人的人格意志、道德品質、學習能力的配型,而“人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綜合”。走出義務教育的象牙塔后,特殊學生不再受到特殊學校體系的重點保護,需要獨自面對復雜矛盾的社會。因為生理和心理限制,他們接觸社會的時間不多,缺乏感受真實社會、辨析和社會適應規則的機會和能力,所以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刻不容緩。
二、特殊學生社會能力培養的原則
第一,越早培養社會能力,特殊學生受益越大。除了文化知識之外,特殊學生在克服身體困難方面已經需要耗費大量情感成本和時間資源。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特殊學生家長對子女的希望是健康快樂長大,他們更看重心理愉悅、自我獨立等精神層面的教育目標。主客觀因素共同導致社會能力培養時間越早,一個家庭的“沉沒成本”越低,學生心理評價和社會評價越高。
第二,社會能力培養需要和學生家庭情況相適應。培養一個特殊學生,對一個普通家庭而言是較為艱巨的。現代社會壓力大、節奏快,家長除了要付出物質成本,還要提供更舒適、溫馨的家庭教育,和特殊學生共同面對難關。由于家庭條件和需求的不同,每個家庭對特殊學生的期望不同,教師要綜合家長、學生的意愿和自身的專業性,量體裁衣,制定最適合實際情況的培養方案。
第三,社會能力培養理應和學生個人狀況相匹配,切忌揠苗助長。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特殊性,在特殊學生群體中也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教師需要全方位考量學生的身體狀況、發育情況、心理特點、興趣愛好、人際關系、情感需求、價值取向等因素。
第四,社會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專業的工作,教師需要持續保持耐心觀察,不斷根據專業觀點和實踐結果對教學策略做出調整。
三、特殊學生社會能力培養情況
目前,我國開始重視特殊教育。其中,社會能力培養被專門提及。特殊學生容易受到一些隱性忽視、冒犯和歧視,國家由此成立了千余所特殊教育學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得以保持較為穩定的心理步調,率先適應由同齡人、同樣境遇的同伴組成的“小社會”,這是特殊教育社會能力培養的大前提。
特殊教師的門檻相對更高,雖然教學對象普遍年齡較低,但心理情況非常特殊,涉及更廣闊、更精密的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甚至醫學知識。社會能力培養作為重點指導領域,其基本效果可以得到保障。
與此同時,基于特殊教育、社會環境、特殊學生的復雜性,以及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之間經常產生沖突,不存在一套適用于所有特殊學生的指導方案,社會能力培養方面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四、繪本教學和特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可能性,即充分條件。第一,繪本包含了諸多可供特殊學生模擬生活情境的社會元素(社會場景、人際交往原則和主題、人與人之間相處模式等),如《螞蟻和西瓜》中的分工合作、《一堆好朋友》中的動人友情、《我是彩虹魚》中的分享情境、《公雞的新鄰居》中的包容接納、《不對,不對》中的認識錯誤等。第二,繪本為社會適應能力指導課堂提供了固定教具和指導靈感,教師可以采用閱讀教學、分組討論、社區活動、交流游戲等不同的策略。第三,繪本是特殊學生普遍接納和喜愛的學習材料,兼具游戲性和教育性。這為繪本教學和社會能力培養的充分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
必要性,即必要條件。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有兩條基本路徑,一條是實踐,通過社區服務、社會參觀、特殊學校和普通學校交流、教師講座、網絡論壇、區域活動等身體力行的實際操作,特殊學生可以親身感受社會環境,形成獨特的個體體驗和周遭認知。另一條是理論,特殊學生一般通過故事和動畫片兩種形式間接接觸真實的社會。雖然這些作品多屬于虛構,但濃縮的是現實生活的語境和邏輯,是對社會的一種合理變形和想象,符合皮亞杰認知發展規律和兒童心理特點,再加上學校的資源、課程進度、教育模式的制約,實踐活動開展受限,所以理論材料反而更貼近特殊學校的學習特點,容易取得較好的效果。繪本是匯集了實踐性和理論性的教具,為特殊學生理解周圍的世界和生活邏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橋梁。大量實驗證明,抽象的知識灌輸尚且不適用于一般學生,更遑論特殊學生可以理解偏理論性、概括性的內容。基于此,形象生動、具有趣味、適合被改編成各種社會類游戲的繪本已經成為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中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
五、特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和繪本教學融合的方法
(一)正確選擇繪本
相對來說,在特殊教育的教具選取中,正確比優秀更重要。例如,《花婆婆》講述花婆婆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心理,隨機應變,實現了個人價值和社會條件的平衡。主人公心態穩定和健康,既很好地適應了社會,也遵循了自己的本心。這個作品本來是典型的社會使用能力培養范例,但如果學生表現出明顯的不感興趣、抗拒等負面情緒,教師也應隨機應變(試圖為學生解釋作品、更換同類繪本、改變講述方式、開展延伸活動等),不要過分迷信繪本的質量,畢竟學生喜歡的、樂于接受和學習的繪本才是最好的材料。此外,教師應及時詢問學生情緒產生的緣由,尊重學生的意愿,同時從社會和精神兩個層面弄清楚學生的心理機制。有的學生由于視力、辨色能力缺陷會抗拒色彩強烈的繪本,有的學生單純想從故事中找尋心理共鳴,有的學生偏愛東方式的、和自身生活環境匹配的繪本環境,這些都能為繪本選擇的貼切性、針對性作鋪墊。
(二)制造心理共鳴
特殊教育強調指導的有意性。教師很多時候需要人為制造心理契機,激發特殊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才能維持他們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探索欲和學習熱情。相應的教學手段多種多樣,一是從素材和教學客體的相似點入手。例如,《障礙鳥》的主角缺了一只翅膀,和部分肢體殘疾的學生境遇類似,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光》的主角孤僻內向,能引起一些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學生的認同。《詩人的旅途》由盲人作者創作,能激發視覺障礙學生的生活信心和動力。二是從延伸活動的設計入手。例如,《彩虹色的花》講述一朵樂于奉獻的花逐漸為小動物貢獻花瓣,在瀕臨垂危之際重獲生命的故事。不同的設計方式可以引起不同學生的共鳴。將花朵的枯萎和不被理解的境遇、動物的各種心理問題設置成戲劇表演,能喚起孤獨癥、情緒障礙、神經癥的學生內心深處對和諧關系、心理認同的渴望與向往。將不同花瓣的顏色和不同動物的外形、聲音進行匹配的游戲可以驅動聽力、視力障礙學生的參與性。通過繪制殘缺花瓣的外形,唐氏綜合征、侏儒癥、外觀缺陷的學生可以意識到心靈美的重要性,受到精神鼓舞。三是以生活情境為端點,連接相似生活情境的繪本。例如,兩位原本關系密切的特殊學生因為誤會發生口角,互不相讓,認為對方不理解自己,犯下了不容原諒的錯誤。此時,教師可以引入繪本《我有友情要出租》。故事中,人類女孩咪咪和大猩猩的友誼也經歷了考驗,從磨合中角色獲得了成長,知曉了友誼需要互相體諒,每個人思考角度不同,有時行為本身并沒有惡意。通過相似情境,學生可以立即進入角色的視角,讀懂特殊社會情境下的心理,激發換位思考機制和共情能力,并效仿角色理性溝通、約定承諾的方法正確看待和處理關系。以上案例說明,理解能力是社會適應的基礎,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各自的位置,特殊學生也不例外。要想成功適應社會,首先必須對自我有清晰認知,知道個性和社會共性之間的關系,具備集體意識,從別人的言語和行為中審視自我,獲得社會力量,通過模仿、移情、代入、邏輯思考等方式調整心態,不斷獲得辯證提升,擁有情境遷移能力和社會共同體意識。
(三)進行故事遷移
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本質也是一種學習活動,需要反復記憶,才能形成知識印象。這種印象包含三個內涵,一是故事記憶,僅記住故事情節本身,對其內在原理、人物心理、社會因素不做深層分析,不動用內在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二是學習記憶,開始有意識地對作品展開分析,但停留于孤立的資源學習層面。三是情感記憶,把故事帶給自己的情緒、情感移植到生活領域,在特定的社會事件中調動類似情感,對社會生活背后的心理邏輯進行有序、有情、有心分析,并將這種分析轉移到下一次閱讀活動中,形成三連閉環學習鏈條。以繪本《光》為例,教師可以布置口頭作業,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簡單喚醒對某個段落的片段式記憶。主人公在一個陌生環境中獨立生活,內心感到孤獨,學生在剛入學時、和陌生同學組成比賽搭檔時、口頭交際時、到社區完成活動時就可以有意識地聯系這一情節,觸發故事記憶。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可以通過一對一交流、集體探討、多媒體教學、情境表演等模式引導學生歸納主人公和自身經歷的異同,抵達更深層次的學習記憶階段。在后續社會交際場景中,如康復訓練、音樂舞蹈、家庭聚會、互助交流、班級競賽、幫忙購物、旅行踏青等,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群、口頭提醒、家校互動、備忘錄等方式鼓勵特殊學生將繪本主題、角色心理、環境和情節和真實社會經歷充分結合,通過分享大會、繪畫、拍照記錄、寫作等方式展現出來(此階段和前一個階段的本質區別是生成了記錄特定感受的實體物),最后將全班同學的作品匯集成一本繪本集,互相傳閱借鑒。在聯系虛擬與現實的三段式故事遷移策略中,特殊學生的記憶中樞被反復刺激。這種刺激能幫助學生形成對某種特殊社會情感(排解孤獨、尋找同伴、堅持自我、幫助他人)的正向認知和深刻記憶,克服恐懼、不安、恐慌等心理弱點,建立抗風險能力和社交信心。
(四)個性家校溝通
家庭是特殊學生接觸的第一類社會環境。教師要充分做好家庭調研,縝密分析和詳細了解學生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設計個性化聯合方案。針對視覺、聽覺一類感官神經衰弱或受損的學生,要求家長定時提供感知覺訓練環境,打通他們的感官,捕捉他們更敏銳的其他感官(研究表明,某一知覺較弱的學生,其他知覺可能更強烈)。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兒童經典視覺啟智繪本》《感官視覺挑戰》等材料對學生的感官能力進行觀察研究,交流結果和經驗,對其感官優勢加以察覺和放大,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取長補短,在班級內對感官強項進行展示,提升成就感。針對口吃、語言遲緩等學生,要求家長為學生講述《我說話像河流》等語言類特殊教育繪本,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同時灌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習慣和方式”的觀念,促使學生建立交流自信和意愿。針對身體發育遲緩的學生,鼓勵家長在家庭閱讀角擺放《我的心,要強大》等對抗“身體羞恥”的繪本,幫助學生正視身體結構的特點,知道無論高矮胖瘦,人格的美麗才是一個人在社會的立足之本。此外,教師還要對家庭進行嚴格分類,包括留守家庭、家庭氣氛優良的家庭、教育方法得當的家庭、指導策略有待改進的家庭、單親家庭、多子女家庭等,創建家庭群,讓家長們互相交流學習,形成更龐大的“家庭—學生—教師”三位一體社會環境,滋養學生的社會化成長。
(五)聯合社區機構
新時代的特殊教師需要拓寬教育思路,以身作則,為特殊學生樹立社會榜樣。性格越開朗、教學風格越有拓展性的教師,越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社會資源和社交機會,幫助學生提前進入特定的社會環境,感受整個社會氛圍,認識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完善理性思維。教師要切忌教學觀念封閉死板、停滯不前,讓學生活在學校的象牙塔和保護傘中。特殊學生遲早要走出社會,社會性發展和培養宜疏不宜堵。適合聯動的社區、機構、人士分為幾類:一是高等院校兒童教育和特殊教育專業的教授和學生,二是社會特殊教育機構,三是以愛心教育為基礎的公益機構和專業教師群,四是其他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五是家長群和特殊教育培養機構,六是社區活動中心和志愿者群,七是社會各個職業在兒童教育方面的宣傳負責人,八是繪本教育自媒體和專業機構(以繪本為樞紐,能提升學生對社交的興趣,讓學生交到更多喜歡繪本的同齡人朋友,形成網友、筆友、校友、同城朋友、書友等新型社會關系)。教師可以鼓勵特殊學生通過線上交流、線下講座、課外活動、游戲教學等方式開展社交活動,帶領他們走出封閉的校園環境,提升適應社會變化的閾值。
六、結語
特殊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專業教育將特殊學生送入社會,讓他們以足夠的社會適應能力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享受和普通學生一樣的花樣人生。教師要秉持愛的教育理念,用加倍的細心、耐心和職業心為學生打造兼具針對性、專業性和趣味性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