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一青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推進民政工作的思想結晶,是黨的創新理論在民政領域的具體體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民政篇。《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一經發行,浙江省杭州市民政系統迅速掀起學習貫徹熱潮,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杭州民政系統落地生根。
杭州民政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在融會貫通中不斷深化學習成效,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找準定位,堅決扛起在“兩個先行”(在高質量發展中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奮斗目標中承擔的政治責任。
一是進一步堅定了干好民政工作的決心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政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指引,我們充分認識到新時代民政工作的重大政治意義,自覺從黨執政興國的政治高度審視自己的工作,從為黨爭取民心、鞏固執政根基的高度看待自己的職責,進一步堅定了干好民政工作的決心和信心,以更強的行動自覺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到杭州民政各方面全過程。
二是進一步鑄牢了為民愛民的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民政、民生、民心之間的內在聯系,透射出深厚的人民情懷,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政工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最為密切,干好民政工作必須帶著責任、帶著感情,要有愛民之心。通過學習實踐,我們在情感上更加自覺向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情懷看齊,發揮新時代“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民政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進一步明確了深化民政改革的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為我們指明了全面深化民政改革的前進方向,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運用系統的觀念、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辦法破難題、增活力、提質量,全面推進民政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打造民政改革標志性成果,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杭州民政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和2023 年9 月浙江考察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國領先、全省示范”目標導向,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線,聚焦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即“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所得、病有良醫、老有康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等中心工作,把絕對忠誠、緊跟追隨的方向把得更準,把勇挑大梁、勇立潮頭的使命扛得更牢,把探路先行、實干爭先的步伐邁得更大。
一是聚焦普惠優享,實施“老有康養”領跑行動。以國務院督查激勵為動力,持續推進“老有康養”專項行動,全面打造具有杭州辨識度的“家門口養老”服務模式。著力破解超大城市養老基礎性、結構性難題,推進嵌入式養老機構布局建設,實現主要鎮(街)有效覆蓋,打造20個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示范點。推動社區老年食堂運營管理轉型升級,加強農村地區老年助餐服務,加快助餐服務品質全域提升,全市老年食堂(助餐服務點)突破2000 家。
二是著力精準保障,實施“弱有眾扶”領跑行動。分層分類提供常態化救助幫扶,全面做好“弱有眾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結項驗收工作,配合做好防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救助工作,力爭成為社會救助領域“共富樣板”。制定出臺《杭州市“弱有眾扶”體系建設導則》等文件,修訂《杭州市臨時救助實施辦法》,為全省社會救助創新發展、陣地建設提供參考。著力打造“幸福超市”,探索與養老服務商城等平臺相結合,實施困難群眾“幸福幣”積分制,進一步拓展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服務功能。實現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比例達5.0%,社會救助“一件事”惠民聯辦事項達到17 項,星級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比例達30%。按照全國兒童福利機構高質量發展實踐基地建設試點要求,優化基層陣地“一體兩翼若干區域中心站”布局,推動兒童福利機構、未保工作機構轉型提質。
三是加快轉型發展,實施“慈善促富”領跑行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推進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的重要指示,進一步強化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完善慈善共富的工作機制,打造全國一流市域慈善發展生態圈。推動《杭州市慈善事業促進條例》立法,發揮“杭州慈善獎”激勵作用,鼓勵、帶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慈善事業。抓好慈善促富三年專項行動,市本級籌資不少于1000 萬元。推進慈善共富服務專區窗口建設,50%的鎮(街)、村(社區)爭取設立共富基金,完善共富基金治理結構。
四是勇于探索實踐,實施“移風易俗”領跑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探索”的重要指示,推進婚喪領域移風易俗改革,做優社會事務工作,全面提升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深化婚姻登記“跨省通辦”,推廣“婚姻登記+婚慶服務”融合模式,加強戶外頒證基地和綜合性婚姻家庭服務指導中心建設,打造“幸福驛站”等婚姻服務品牌。加快推進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建設,做好殯葬領域綜合監管全國試點,開展違規建墓、超標準建墓和散埋亂葬等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深化市、區(縣)兩級救助管理機構規范化建設,力爭把市救助管理站打造成全國救助管理實訓基地。
五是深化數字賦能,實施“智慧民政”領跑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全面深化數字賦能“一老一小”服務集成改革,提升民政系統整體智治水平。持續拓展提升“智慧助餐”等重點應用場景,加強老年人安全監測和健康數據歸集,率先打造智慧養老全國標桿示范區。深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幫扶場景應用,爭取住房保障、人社等部門住房公積金、企業職工退休信息數據共享開放,協調打通省“智慧醫保”系統,將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對象納入監測范圍。推動“慈善杭州”平臺升級,完善數據歸集、協同、項目監管和考核激勵機制,打造民政數字變革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