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睡眠障礙現已成為影響全球人類健康的一個突出問題,不少人飽受困擾。有些人認為失眠單純是因為白天“睡多了”,困了的時候自然就能睡著了。但事實并非如此,情緒問題、睡眠規律性問題以及一些疾病等原因,都可能導致失眠。當然睡眠障礙除了失眠、多夢、睡眠質量差等,還有我認為最可怕的睡眠拖延癥。
有的時候明明已經困得上下眼皮打架了,但還是要強撐著看一會電視,玩一會手機,結果困勁一下子過去了,人是越來越清醒,抬頭一看天已蒙蒙亮,只好趕緊強迫自己閉目養神一會。若是周末倒還好,哪怕晚睡,也可以踏實地放任自己睡個昏天暗地,若是工作日就麻煩了,只好拖著疲憊的身軀去上班。
作為一本醫學雜志的主編,我當然知道熬夜和缺乏睡眠的危害,但是總想著自己還年輕,熬幾次夜并不影響什么。不過,年輕人不會永遠年輕,熬夜所帶來的免疫功能影響、內分泌影響、心血管疾病影響可能就會發生在某一次熬夜之后。老實講,每次熬夜后我都一陣后怕。
為喚起全民對健康睡眠重要性的認識,2001 年,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將每年的3 月21 日定為“世界睡眠日”。今年3 月21 日是世界睡眠日引入我國的第21 個主題宣傳日,中國的宣傳主題為“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那么到底什么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健康睡眠?學界普遍認為有3 個條件:一是睡眠時機好,晚上10 點左右入睡是最佳的時機;二是睡眠時長合適,正常成年人的晚間睡眠時長應該在7—8 個小時,偶爾醒來,然后能很快入睡;三是睡眠質量高,醒來后的感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當然,我確實也見過天賦異稟之人,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就能保持一天的精神煥發。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郭兮恒教授曾提出,睡覺的時間長短其實沒有一個絕對的概念,有人睡眠時間偏短,有人睡眠時間偏長,這些都是正常的。就像吃飯一樣,有的人吃得多,有的人吃得少,沒有一個絕對值。面對這種個體差異,有時候我們是可以尋求專業醫生的分析,當確認這種差異是在合理范圍內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睡得更加安心。
關于睡眠時機,現在也有觀點認為,睡得早并不代表睡眠好,最重要的是規律性,如果能保持每天在相同時間段入睡起床,哪怕是晚睡晚起也對身體沒影響。反而若是強迫自己適應一個所謂最健康的睡眠時間,反而可能造成失眠、睡眠質量差等后果。
“你們現在是能睡著但不想睡,我們現在是想睡覺但睡不著。”我的婆婆總是這么痛心疾首地批判我們晚睡晚起的行為,“同樣是睡8 個小時,你為什么不在晚10 點到早6 點之間睡,而是從夜里兩點睡到上午10點呢?”她不太能理解年輕人為什么在可以好好睡覺的時候選擇熬夜,反而“浪費”掉白天的時光。之前我也沒深思過這個問題,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寧愿熬著也不愿早睡。
后來我想到了,因為,在深夜里才有我的自由。不過,還是希望讀者朋友們避免熬夜,陷入睡眠障礙的困境。畢竟,自由雖好,但唯有健康才是永恒。

主編信箱:rrj k365@126.com傾聽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