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準確地說,“鼠標手”只是腕管綜合征的一種,主要是手腕的不良姿勢,一般為過伸引起的病痛。通俗來講,就是手腕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動作,例如打字、玩手機、按鼠標等,擠壓到正中神經,引起手腕疼痛。最終導致整個上肢出現不適,特別是肩部頸部的酸痛。
從醫學專業的角度來說,腕管綜合征是指腕部外傷、骨折、脫位、扭傷或腕部勞損等原因引起腕橫韌帶增厚,腕管內肌腱腫脹,瘀血機化使組織變性,或腕骨退變增生,使管腔內周徑縮小,從而壓迫正中神經,引起手指麻木無力為主的一種病癥。
手指、手掌、手腕感覺酸痛,有時會麻木;手肘僵硬、不適;握拳或者手掌向上向下擺動酸痛;特別在夜晚手感到刺痛。通常是拇指和食指、中指或無名指受累,小指不受累。手指可能會有觸電的感覺。這種感覺可能從手腕傳到手臂。這些癥狀經常發生在握著方向盤、打電話或看報紙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麻木感可能變得更持久,出現手無力和掉落手中物品的現象。
早在2000 年,荷蘭就有一項學術資料統計,當時從業者人口的23%都患有“鼠標手”,而且年齡集中在15—44 歲。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原因可能為女性的腕管比男性更細窄,容易引起正中神經的壓迫,另外,女性做家務多于男性也是重要原因。
腕管內有正中神經和9 條肌腱及其腱鞘(指淺、深屈肌腱和拇長屈肌腱)穿行,正中神經的解剖位置與腕橫韌帶相鄰,腕橫韌帶掌面微凸,厚薄不均,總的趨勢為中間厚于兩邊,遠端厚于近端。正中神經是在腋部由臂叢外側束與內側束共同形成的一脈神經。在臂部沿肱二頭肌內行走,降至肘窩后,穿旋前圓肌二頭之間行于前臂正中指淺、深屈肌之間達腕管,穿掌腱膜深面至手掌,分成數支指掌側總神經。
病因病理的范圍很廣,集中在兩種疾病機理上:
(1)由以下情況引起的腕管尺寸減小:機械過度使用(被認為是最常見原因);骨關節炎;外傷;肢端肥大癥。
(2)導致腕管內容物增加的疾病狀態:腫塊,例如神經節囊腫、原發性神經鞘瘤;異物的沉積,例如痛風結晶的沉積;類風濕關節炎滑膜肥大。
腕關節磁共振成像檢查(MR)可以觀察正中神經是否存在增粗、水腫以及腕管內腱鞘的情況,在一部分病例中可以發現引起正中神經水腫的病因。
如何確定是否患有腕管綜合征呢?
腕掌屈試驗(Phalen’s Test):患者將肘部屈曲,再使手腕處于最大屈曲姿勢。

圖注:女30 歲,右腕刺疼3 個月,雙手腕對比的MR T2W 壓脂的軸位圖像示:左腕正常的正中神經(白色箭頭),正中神經呈等信號;右腕水腫的正中神經(紅色箭頭),水腫的正中神經因含水量增加而在T2W 圖上呈高信號,與左腕正常的正中神經對比明顯。
將手背推攏到一起并保持該姿勢60 秒。該姿勢將增加腕管內的壓力,從而有效地擠壓腕橫韌帶與橈骨遠端之間的正中神經。如果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外側,持續出現疼痛、麻木、灼燒等感覺,那有可能是患有腕管綜合征了。
(1)非甾體抗炎藥用于緩解疼痛和減少炎癥,幫助減少正中神經的壓力。
(2)采用封閉治療和夾板固定的方法。
手術治療包括經內窺鏡腕管松解減壓,適用語:手麻痛,夜間麻醒,影響工作、生活者;橈側3 個半手指,用針刺時痛覺減退,或手指感覺完全喪失者;大魚際肌有萎縮,拇對掌肌力減弱或不能者;電生理提示正中神經腕部卡壓者;保守治療無效,堅決要求手術者。
做腕管手術的目的是,通過切斷壓迫正中神經的韌帶來緩解壓力。手術可通過兩種不同的技術進行:內鏡手術和開放手術。一般而言,開放手術和內鏡腕管手術的緩解率相似。雖然內鏡手術的恢復時間更快,瘢痕更少,但開放手術的并發癥略少,費用也更低。
手術風險包括:韌帶不完全松解、切口感染、瘢痕形成、神經或血管損傷等。手術常見的風險為正中神經損傷,癥狀范圍從一過性神經失用(伴有運動功能喪失的神經疼痛)到復雜的區域疼痛綜合征(影響肢體部分或全部的慢性神經疼痛)。明顯隆起的瘢痕,以及術后感染風險較低(不到0.5%的病例)。
盡量將手和手腕受到的壓力降到最低,如需要長時間使用鍵盤,可以減低鍵盤的按鍵力度。把鍵盤放在肘部高度或稍低。改善姿勢,注意鼠標的握姿,避免手腕一直向上或向下彎曲,降低手腕屈曲的程度,一個放松的中間位置是最好的。選擇適當的鼠標,確保鼠標的握姿是舒適的,不會牽拉手腕。不正確的姿勢會使肩膀前傾,縮短頸部和肩部肌肉,壓迫頸部神經,可能會影響手腕、手指和手,并導致頸部疼痛。保持手腕的溫暖,如果在寒冷的環境中工作,更有可能引起手部疼痛和僵硬。
(1)握拳,大拇指自然貼在食指位置,保持自然姿勢;
(2)伸直手指,五指并攏,拇指不要彎曲;
(3)保持手掌直立,彎手腕,手掌朝上;
(4)保持姿勢,伸開大拇指,遠離手;
(5)保持相同姿勢,轉動手腕,讓手掌遠離你;
(6)第五步時可以用另一只手握住大拇指朝下,施加外力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