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鳳
王初明(2012)教授指出:“外語學習是將他人語言變為自己語言的過程,學會以他人使用的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同時,外語學習又是一個創造性的構建過程。”讀后續寫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旨在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該題型不僅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還考查他們的邏輯性、創新性思維能力。學生在讀后續寫中普遍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情節設計不合理,與所給材料脫節;二是語言風格與原文不統一,模仿能力弱;三是邏輯脫節,故事銜接不合理。對于讀后續寫,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單一、方法生硬,有的教師甚至以背代教,即發給學生一些材料,讓他們死記硬背。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讀寫能力提升緩慢,在讀后續寫中感到焦慮,無從下筆。
針對上述問題,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指導,將“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教學環節引入讀后續寫教學實踐,探究如何通過內容、語言、結構的輸入促成,幫助學生實現文本理解、產出與原文協同,使其高質量地完成產出目標。通過驅動激趣,分層促成活動,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幫助他們順利完成產出任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做到學用合一,將輸入性學習和產出性活動緊密結合,提升其讀后續寫能力(文秋芳2015)。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由文秋芳帶領的團隊首創。該理論包含教學理念、教學假設、教學流程三個部分。教學理念是其他兩個部分的指導思想;教學假設是教學流程的理論支持;教學流程是教學理念和教學假設的實現方式。經過“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環節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搭建的“腳手架”下,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實現“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學用無縫對接”(文秋芳2017)。
作為一種全新的本土化外語課堂教學理論和方法,產出導向法明確提出了“驅動—促成—評價”教學流程,即明確了學生由“學”到“用”的具體操作方法,確實有效地將“學”與“用”、“輸入”與“產出”進行了有機結合,為一線教師提供了一種全新、有效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將續寫任務作為驅動手段,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針對續寫(產出)任務從內容、語言、結構方面設計輸入促成活動。在這一環節,教師“圍繞產出任務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和提煉”(王初明2018),通過“選”“調”“核”“增”四種策略相結合,選擇恰當的教學材料(夏谷鳴2018),設計由淺入深的促成活動,幫助學生獲取原文關鍵信息、故事情節、語言特征,促進續寫所需要的結構、內容、語言等的生成(邱琳 2020)。最后,進行師生合作評價,實現以評促學。在這一環節,教師分析典型作品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并對其中的不足展開針對性教學,接著,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正或者小組互改,培養其互評和自我修改的能力(董越君2012)。產出導向法為教師改善讀后續寫教學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實踐導向。
將產出導向法應用到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環節的協調工作,確保每個環節的高質量落地。下面,以讀后續寫語篇The Story of a Passenger 為例,探究如何具體應用產出導向法。
語篇講述了一個快要走到生命盡頭的老人在司機的耐心幫助下看了看她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在抵達目的地之后司機沒有收錢,并且和她緊緊擁抱,讓她感受到濃濃愛意。續寫兩段的段首句:
Paragraph 1:Almost without thinking,I bent and gave her a hug.
Paragraph 2:The next day,I was on my way to visit her.
驅動環節是產出導向法應用的第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教師提出問題:“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very old and you had to go to a hospice in 3 hours?”讓學生想象未來可能遇到的臨終問題,引導他們預測老太太深夜乘坐出租車的后續故事情節。
教師呈現續寫任務,開頭句分別為:
Paragraph 1:Almost without thinking,I bent and gave her a hug.
Paragraph 2:The next day,I was on my way to visit her.
嘗試性產出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激發其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和產出的意愿。接著,教師呈現一篇學生典型作品,讓他們分析典型作品在內容、語言、結構方面的不足之處。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促使他們和教師在‘學’和‘教’的目標上真正實現協同’”(徐浩、高彩鳳2007)。
促成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環節,教師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完成產出活動提供“腳手架”。教師發現學生初次產出缺陷,以此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促成活動,搭建詞匯、句子、段落等方面的“腳手架”,為他們續寫提供內容、語言、結構方面的指導。在促成活動中,教師提供輸入材料,注意促成的精準性、漸進性和多樣性。教師要注意根據原文內容及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針對性設計內容、語言、結構方面的促成活動,準確匹配輸出目標,解決其段落續寫問題。下面是結構促成、內容促成、語言促成的具體做法。
1.結構促成
教師以語篇為載體,設計結構促成環節,讓學生理清原文的情節與結構。首先,教師讓學生通讀原文,抓住故事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其次,教師引領學生在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補全思維導圖,從而掌握原文的故事線和情緒線。
2.內容促成
在理順原文的基礎上,教師通過一定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填補續寫內容。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兩段首句,分析其與語篇上文的信息呼應,以實現續作想象豐富、條理清楚、內容合理(賀春艷2021)。在這一促成環節,教師借助“魚骨”思維導圖,利用感觸法(所感、所做、所思、所見、所說)幫助學生搭建并增加細節內容。教師讓學生圈出第一段續寫段首句中的名詞和代詞,確定續寫段落的寫作對象,并由第二個續寫段的段首句推斷出第一段續寫段的結尾,并由“起承轉合”推斷出第二段續寫段的結尾。
3.語言促成
語言促成的關鍵是通過具體的語言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意義、表達形式。在設計語言促成活動時,教師要注意由淺入深,由詞到句再到段,逐層遞進(張運橋2020)。以下是The Story of a Passenger 讀后續寫教學中語言促成的具體活動:
(1)詞匯、句子填空練習。
①Upon hearing the bad news,her heart_______(心痛),_________________(眼淚直流).
②I________(輕輕拍)her on her back lightly,_______________(作為無聲的安慰).“Thank you so much,my best friend,” her__________________(略微顫抖的聲音)broke the silence.
③When I released her(放手,松手),she gave me____________________(一個平靜的微笑),with tears________________(眼角還有淚痕).
④He was____________(感動)my considerate gesture,_____________________(淚水模糊了她的雙眼).
⑤__________________(雙手緊抱著我),with his head_________(靠在……)against me,he said,“Thank you,your company truly brightened my day,”__________________(喉嚨發緊).
在此促成活動中,教師呈現表情圖片,讓學生嘗試表達并完成句子填空練習。通過在語境中運用所學詞匯,學生可以鞏固、內化語言知識。這些情緒、肢體動作的表達為后續的寫作活動提供了語言基礎。
(2)選擇性語言學習與積累。
①Upon hearing the bad news,he felt seized by a burst of sadness and knelt there for a long time,shivering with grief.
②Upon hearing the news,he sobbed,hiding /burying his face in his hands.
③Unable to contain her sadness,she sobbed with a trembling voice.
④Driving aimlessly along the road,I was lost in deep thought.
⑤Hugging me to her chest,she looked up excitedly and could I feel expectation welling up inside him.
⑥Keeping that in mind,I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 my own mom,who would be faced with the same situation.
⑦It dawned on me that if could visit her more,it would add a little more enjoyment for the old lady.
為了使產出多樣化,教師給學生提供如下選擇性學習材料,為其續寫提供更多的語言輸入。
(3)根據確定好的故事情節,運用所學技巧(通過表情、肢體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情緒)完成第一段的續寫。
要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獲得續寫能力,就要看他們能否將所學語言知識與交際技能運用到續寫中?!袄m”的過程既能促進語言理解,又能刺激語言產出(王初明2018)。在教師搭建的結構、內容、語言等促成活動“支架”的輔助下,學生獨立完成第一段的續寫。
產出導向法始于產出,終于產出,重視對學生產出作品的有效評價。有效的評價能夠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情況,發現教學中的不足。教師需要打造多元化教學評價模式,將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相結合(孫曙光2017)。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評價標準開展生生、師生評價活動。從多角度切入,全面掌握學生的知識產出情況,從而了解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教師組織學生根據評價表(見下表)先自評再進行組內互評。讓學生互評有利于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幫助他們由“創作者視角”轉向“讀者視角”。

內容能在原文基礎上創造新的內容能增加語言、動作、心理、原因、環境描寫54321評價對象具體要求評分分析與證據

(續表)
各組在組內互評后推選出優秀作品。接著,由學生代表點評,教師補充說明。這一過程能讓學生發現問題,體驗成功,激發寫作興趣與動機,增強寫作信心(徐浩、高彩鳳2007)。之后,教師對典型作品作出評價,深度總結學生產出中的各類問題,對重點和疑難點進行補充說明,推動他們對產出文本進行修改和互改?!靶薷摹笔恰按賹W”的必經之路(趙芳艷、袁毅2021)?!皫熒步ǖ脑u價”發揮診斷與促學功能,為后續教學提供參考與指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通過對比學生驅動時的“嘗試性產出作品”與“促成活動后的產出作品”發現,產出導向法的應用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續寫能力。首先,課前的驅動不僅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意愿。其次,經過師生合作的評價環節,學生把評價延續到課外,達到了以評促學的目的。學生促成后的二次續寫質量明顯提高,續寫段落與原文融洽度更好,內容更加豐富,語言運用更加完善,既運用了選擇性學習材料中的內容,又實現了對原文語言風格的有效模仿。由此可見,產出導向法應用于高中英語讀后續寫,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文本理解、產出與原文協同,使其高質量地完成產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