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智宇
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難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情緒低落的現象。作為教師,要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熱情和積極性,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隨著電影行業的蓬勃發展,看電影成了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項娛樂活動。各年齡群體對電影都表現出了喜愛之情。作為英語教育工作者,可以積極地將電影資源引入教學,活躍課堂氛圍,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觀看英語電影是一種有效的英語學習方式,其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語言學習需要良好的語言環境。英語電影中不僅有精美的畫面,還有地道的英語口語表達,為學生的英語學習營造了良好的語言環境。學生在觀看英語電影的過程中進行全方位的感官體驗,能夠自然習得相關語言表達,從而提升語言能力。英語電影中的語音語調通常比較地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習得地道的英語語音,還可以增強語感。英語電影中演員的臺詞都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既符合當時的情境,又非常地道,是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素材。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就必然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英語電影中往往包含大量的文化元素,呈現了大量的英語國家的文化,包括人們的日常生活、思想觀念等,也常常反映中西方人們不同的思維方式(安瀾2019)。在應用英語電影資源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文化元素,引導他們注意其中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客觀分析,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學得更加起勁兒,教師的教學也才會更加順利。在傳統的中學英語課堂中,教師一味講授詞匯、句型、語法等基礎語言知識,不僅枯燥、乏味,還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興趣和積極性,難以集中注意力。把英語電影引入英語課堂很有必要。電影中生動的畫面、真實的情境、豐富的語言表達等,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更愿意學習英語。
在日常英語學習中,大部分學生是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被動學習。在被動學習中,學生因注意力不集中或積極性不足而導致學習效果有限。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的主題和學生的喜好,精選電影片段,進行課堂導入,從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電影的故事情節發展是通過臺詞推動的。教師要把教學重點放在電影的臺詞上面。教師要借助優質的英語電影資源,激勵學生學好英語,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開闊他們的視野,啟發他們不斷思考、感受,提升認知水平。
相比于教材,電影中的英語表達往往更加生動且生活化,便于學生模仿。學生通過跟讀、配音練習、角色扮演等,模仿電影中演員的語音語調、發音,能有效提升英語口語能力。教師可以精心篩選電影資源,給學生提供跟讀、配音練習和角色扮演的有益素材,引導他們進行聽說訓練,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聽力、練習語音語調,提升口語表達的流利度。對于電影中的經典語句、地道的日常表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謄抄在本子上,利用課余時間堅持朗讀、積累和背誦,促進他們英語語感的提升。
在跟讀訓練中,學生通過邊聽邊讀,能夠將電影臺詞中的語塊儲存在大腦中,增加語言積累,從而運用到英語輸出中(趙群2016)。在跟讀中,學生嘴部的肌肉動作、自己生成的語言輸出、保持足夠的專注力等,都會讓他們的學習更高效。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電影片段進行跟讀訓練,這樣能極大地提高他們完成任務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進行跟讀訓練,這樣既能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又能使跟讀過程變得有趣。學生會為跟讀活動認真準備。反復練習可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這樣的自主學習效果比單純背課文好得多。例如,電影《阿凡達》中有不少主人公內心獨白的片段(鄒黎2011),教師可以將其中的這些片段截取下來,讓學生在課后富有感情地進行跟讀練習,并在下堂課進行展示。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對英語電影的選擇。教師應選用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英語電影內容,這樣不僅能增強教學效果,還能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教師應提前觀看電影片段,仔細分析其中的內容,考慮其中的文化、價值觀等因素是否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相適應。在篩選英語電影資源時,教師應思考以下問題:這個電影片段能否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在觀看這個電影片段后是否會有所收獲?這個電影片段能否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這個電影片段的內容難度是否與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相符?學生對這個電影片斷的內容是否感興趣?等等。
教師選擇的英語電影所反映的價值觀應是積極向上的,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電影《阿凡達》中人類對潘多拉星球的生態的破壞導致納美人的生存面臨威脅,教師可以借助這一情節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學生觀看后,教師可以帶領他們總結其中出現的有關環境保護的詞匯和句子,這樣會讓他們的學習更有效。
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教師要在英語課堂中使用英語電影資源,就要合理安排課堂時間,既不能耽誤學生的基礎語言知識學習,又不能影響電影觀看效果。如果因所選擇的電影片段時間太長而在課堂中直接中斷觀看,就可能導致學生情緒低落。若出現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學生在休息時間補看后面的情節。教師要提前了解英語電影的背景信息,在學生觀看前進行必要的背景信息介紹,以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影片內容。在播放電影時,教師應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帶著任務觀看,做到觀看時有目的、有重點。教師要告知學生觀影的側重點,引導他們自主學習,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識。在學生觀看完影片后,教師要引導他們進行總結、歸納,并圍繞某個話題進行討論,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更高級知識或者進行深入學習的前提。學生扎實掌握了基礎知識,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基礎知識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新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運用電影資源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緊扣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確保學生扎實掌握基礎語言知識。教師要確保所選取的電影片段中出現的大部分詞匯在教學大綱規定的范圍內,或者所選取的電影片段中出現了學生近期學過的基礎知識,從而幫助他們鞏固基礎知識。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選取電影片段,清楚通過所選電影片段學生能學到什么,讓他們通過這種輕松、愉悅的方式回顧之前所學習的知識,扎實掌握基礎語言知識。在電影情境中,學生可以感知所學語言知識的運用,從而鞏固及更深入地理解所學語言知識。學生只有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電影內容,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如果學生近期學習的重點內容是英語比較句,教師就可以選取包含英語比較句的用法的電影片段,讓他們通過電影資源更加深入地掌握英語比較句的用法。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種載體。換句話說,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因此,在日常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關注對他們文化意識的培養。教科書中涉及的文化內容有限,因此,教師應拓展文化教學資源。運用電影資源引導學生關注文化差異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重點關注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電影,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寫讀后感的方式深入體會文化之間的差異。英語電影中呈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體現在很多方面。例如,當面對他人的恭維和夸贊,我國人講究謙虛,而西方人會直接表示感謝。對于英語電影中呈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并在課外查閱相關資料與同學分享、研究、探討、總結,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深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在英語課堂中活用電影資源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打破了教材內容的局限,也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教學中,教師應發揮電影立體化、多維度傳遞信息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將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形象、巧妙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英語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英語教學質量。雖然活用電影資源有助于學生學習英語,但是教師要注意適度、適量。過多的運用不僅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在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英語方面多想教法,多下功夫。教師應重視英語電影資源的優勢,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知識,增強學習興趣和熱情,豐富文化知識,深化對文化差異的認知。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注意對影片教學效果的考查與分析,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方法,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質量和積極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