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溪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廣西桂林,54100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需要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及規律,創新教學形式和手段,讓廣大學生通過活動體驗實現個性發展和人格完善。根據目前高校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將心理行為訓練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從實踐活動的視角出發,提高學生在課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彌補傳統課程中理論講授多、實踐活動少的不足,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心理體驗與感悟。[1]隨著新時代網絡媒體技術的發展,微電影成為新媒體的主流方式之一,組織學生團隊拍攝心理微電影可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2]心理行為訓練和心理微電影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有助于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促進學生的心理自我發展。本文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為例,通過心理行為訓練與心理微電影相結合的模式開展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發展式教育為目標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
《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強知識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使課程設置規范化、教學形式多元化,讓學生在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等方面實現全面健康發展。
心理行為訓練基于認知行為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等理論與觀點,強調個體參與到真實的訓練活動情境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個體心理素質。[4]進入高校后,學生在面臨環境和角色的變化時,常會遇到一些適應不良的問題,如對環境適應的困惑、角色轉變的沖突、人際關系的孤獨等。有研究表明,創設一定情境和活動程序并借助多種刺激手段對大學生開展心理行為訓練,可以使參訓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態產生正向變化,以活動經驗提升其心理效率和社會功能,可增強其融入新情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團隊凝聚力,滿足學生的自我效能感。[5]高校可以依據學生的成長規律與心理需求,圍繞自我認知與自我肯定、意志力與抗壓力、團隊合作與溝通力、學習模仿與創造力、情緒控制與表達能力等訓練主題開展心理行為訓練。
心理微電影集電影、心理為一體,能將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且貼合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新時代媒體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的體現,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載體之一。[6]巧妙將心理發展的過程和特點融入心理微電影,一方面能讓觀看的學生獲得啟發和方法借鑒,另一方面能讓參與拍攝的學生主動了解現階段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探索相應的解決辦法,加強對心理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心理微電影的編寫和拍攝,不僅突破了課堂邊界,而且創造了溝通與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了自我教育與自我成長。[7]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豐富大學生心理行為訓練的場所和情境,關注學生的活動體驗與自我發展,提供更多的項目選擇,使學生的活動體驗更深入。在全新的信息化時代,“心理行為訓練+心理微電影”教學模式理念先進、覆蓋面廣,該模式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和線下活動的可操作性,以拍攝心理微電影為載體,通過訓練和創作將理論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場所,有利于實現全方位的心理育人目標,體現課程體驗式實踐教學的基本特征。總之,“心理行為訓練+心理微電影”教學模式貼近學生生活,能復制和推廣教學改革經驗。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各高校要根據學生心理健康需要,結合本校實際,制訂科學、系統的教學大綱,組織實施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8]現階段,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缺乏時代特色,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和實踐能力,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9]顯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有待改善,應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創設實踐體驗式的情境與任務,從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務,重視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10]
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專兼職教師比例不高,存在專職教師年輕化,專業性和教學經驗不足,專職教師非心理學專業教育背景,沒有系統地接受過心理學理論與技能教育的問題。部分教師過分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情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師資隊伍專業性有待提高。各高校應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兼職教師的專業發展,為其提供多元化的培訓與學習機會,從而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目前,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與評價方式較單一,仍過分注重學生的期末成績,考查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夠重視學生過程性的發展和學生的內在成長過程。[1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與評價應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成長與自我體驗,從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課程參與度等多方面進行評價。
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以發展式教育為目標優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學以致用、實現知行合一。我校根據學生的特點與教學環境,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形式,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32學時設置為“20+12”學時的形式,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的緊密結合,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20學時為教師主導的理論授課環節,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理論知識,培養理論素養;12學時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環節,包括6學時的心理行為訓練實踐活動、6學時的心理微電影實踐活動,增強了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表1 教學設置
大學生心理行為訓練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貼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集體熱身的主教練、朋輩互助的小組教練,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提升情緒控制力、意志力、抗挫力和協調能力,在參訓過程中可獲得成功體驗。集體熱身破冰項目設置有“耳提面命”“喊數抱團”“松鼠搬家”“馬蘭花開”等活動,參訓學生根據教練發布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參訓學生迅速融入集體,在活動中獲得更好的體驗與參與感。項目訓練設置有“穿越電網”“雷區取水”“同舟共濟”“珠行萬里”“信任背摔”等項目,參訓學生主觀感受特定環境,隊員間相互支持和鼓勵,并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我校將心理行為訓練教學形式常態化,培養了一批專業的教師訓練團隊和朋輩心理護航員—心理行為訓練團隊,從教師與朋輩的角度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發揮正向影響。
結合學校學科優勢,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6—8周內拍攝出一部8分鐘以上的心理微電影。學生需參與心理微電影主題確定、劇本編寫、演員選角、視頻拍攝、視頻剪輯、后期錄音等過程,在創作和拍攝中理解、感悟與運用心理學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心理微電影主題主要反映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和問題,包括大學生新生適應、人際交往、學業困擾、情感困惑、職業生涯規劃、情緒管理等。學生在創作微電影的過程中,能主動挖掘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在體驗中內化心理健康知識。
課程教學考核評價不僅要考查學生對內容的掌握程度,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內在情感變化和實踐能力提升。因此,應從學生課前自學、課堂表現、心理行為訓練、心理微電影創作、課后練習、課程論文等多方面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考核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重視學生的過程性考核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在實踐中檢驗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掌握學生對教師和教學過程的滿意度,優化課程改革方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我校從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教師的專業技能、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契合度、學生目前的心理需求等方面切入,對738名學生開展“心理行為訓練+心理微電影”教學模式實踐效果的調查。結果顯示:94.71%的學生認為課程教學內容貼合他們的生活經驗,教師講授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相契合;90.93%的學生認為課程教學方法的選擇考慮到他們的心理特點,貼近他們的實際情況;91.19%的學生認為課程教學方法的選擇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參與度;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體驗式教學、團體活動、拍攝心理微電影的教學方式更有效。學生對心理行為訓練活動的滿意度平均值為9.3分(滿分10分),對自己收獲評分平均值為9.12分(滿分10分),學生的心得體會關鍵詞主要有“訓練活動”“心理健康”“團隊合作”“積極”“能力”等,建議主要有多開展此類活動、延長心理行為訓練的時間、增加活動的項目類別、提高項目活動的難度等。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行為訓練+心理微電影”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較高,贊同以多樣性的活動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心理行為訓練+心理微電影”教學模式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一種表現形式,能夠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比較貼合學生的實際,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構建積極的認知模式,正確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揮自身的潛能,塑造健康的人格。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行為訓練+心理微電影”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多元化的改革,是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形式的有效手段。其中,心理行為訓練根據大學生各個發展階段的心理需要,采用學生感興趣的體驗式教學方法,以活動經驗提升其心理效率和社會功能,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微電影的拍攝可以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讓學生在視頻的設計和拍攝中對劇本和人物心理進行分析、感受主人公的心理發展變化,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增強團隊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