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珠,李 丹,鐘倩如
(廣州市水務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220)
高校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所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節水意識不強、用水存在浪費、節水管理不到位等情況,調查評估高校用水情況和探索高校節水實施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樹立節水意識,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提高高校用水效率,2019年8月16日,水利部、教育部、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高校節約用水工作的通知》,對高校節水工作提出具體要求。2022年5月,廣東省水利廳、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能源局聯合印發《廣東省節水型高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提出到2024年底完成節水型高校建設比例不低于50%的目標,建設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節水型高校。
廣州市高校數量眾多,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全國成人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3年6月15日),廣州市共有各類高校94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8所(公辦22所,民辦15所,中外合作辦學及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1所),高等職業院校46所(公辦32所,民辦14所),成人高校9所。根據《2022年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廣州市在校研究生16.16萬人,在校本專科生148.93萬人,合計大學生人數165.09萬人。
2020—2022年,廣州市累計成功創建了26所省級節水型高校,占廣東省59所省級節水型高校的44.07%。從2020年開始,廣州市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每年對屬地高校開展上一年度用水情況調查統計工作。用水量統計口徑按DB44 T 1461.3—2021《廣東省用水定額》要求,教育機構用水量包括教學樓、辦公樓、食堂、宿舍、浴室、實驗室、體育場館、圖書館、景觀綠化、附屬設備等與辦學相關的用水量,不包括學校附屬的子弟學校、家屬區、賓館等用水量[1]。
本次共調查了廣州市86所高校,涉及135個校區,其中分布校區最多的是天河區(36個,占比26.67%),其次是白云區(29個,占比21.48%),番禺區第三(18個,占比13.3%)。2022年全市高校總用水量6799.65萬m3,宿舍生活用水、教學用水、食堂用水是高校用水主要環節,三者用水量占高校全年總用水量的90%左右;綠化景觀用水占比不高,主要因為廣州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加上部分高校使用雨水、中水等非常規水源作為景觀綠化用水,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新水使用量。
2022年全市高校用水標準人數(按DB44 T 1461.3—2021方法計算)為155.45萬人,人均用水量46.40m3/(人·a),全市高校平均用水水平達到DB44 T 1461.3—2021高等院校(有住宿)通用值水平,接近水利部高等教育用水定額南方地區先進值水平,見表1。

表1 2022年廣州市高校用水基本情況
將高校分為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職業院校、成人高校三類,2022年廣州市86所高校中,三者的標準人均用水量分別為49.0、40.49、21.48m3/(人·a)。普通本科院校用水量、用水標準人數最大,其標準人均用水量也最高;高等職業院校、成人高校的走讀生比例較高,而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基本住宿,高等職業院校、成人高校的走讀生在校園產生的生活用水量少,導致三者用水水平的差異,見表2。

表2 2022年廣州市不同性質高校用水情況

表3 2022年廣州市不同類型高校用水情況
將高校分為綜合類、理工類、文科類高校三類,其中綜合類、理工類高校各有29所,文科類高校35所,綜合類、理工類、文科類高校標準人均用水量分別為45.83、46.01、47.72m3/(人·a)。三者的用水效率相近,其中,文科類高校中的語文院校和師范院校的用水效率最低,標準人均用水量超過50m3/(人·a),應當加強校園用水管理,落實節水改造。
根據《2022年廣州市水資源公報》,2022年廣州市城鎮公共用水量8.90億m3。2022年全市高校總用水量6799.65萬m3,占全市城鎮公共用水量的比例為7.64%。根據DB44 T 1461.3—2021,將全市高校用水效率分為3個等級:標準人均用水量達到先進值(≤40m3/(人·a))的為先進級,處于先進值和通用值(≤80m3/(人·a))之間為通用級,高于通用值(>80m3/(人·a))的為整改級。135個校區中,先進級、通用級、整改級的數量分別為50、85、0個,占比分別為37.04%、62.96%、0,見表4。

表4 不同用水級別高校校區數量
根據全市高校用水現狀及節水經濟技術可行程度,現階段廣州市高校節水潛力主要體現為以現階段的用水等級向更節水的等級進行挖掘,目前全市沒有整改級高校,對通用級的高校進一步挖潛提升達到先進級,挖潛提升后預計年節水量可達940.7萬m3,年節水率13.83%。
(1)水價偏低。廣州市自來水價格偏低,且大部分高校水費由財政全額承擔,用水成本占高校辦學成本比例較低,節水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不高,導致高校節水改造的意愿普遍不高。
(2)節水考核力度不足。節水工作好壞與高校績效考核不掛鉤,超計劃超定額用水時交罰金了事,反向約束不足。
(3)計劃用水管理約束力不足。節水政府主管部門下達的計劃用水指標較寬松,監管手段單一,信息化程度不高,未發揮充分的約束作用。
(4)缺乏激勵機制。缺少對高校及節水服務企業的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現有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合同節水項目現有的指導政策不足,在項目招投標、合同管理、節水效益認定和資金支付等方面缺乏明確的政策依據。
(1)高校對節水工作不夠重視。部分高校對節水工作的重視不夠,缺乏危機感、緊迫感、自覺性和積極性。水費支出占學校成本支出比例較低,節水經濟效益有限,加上節水考核強制性不夠,高校節水的內生動力不足。
(2)高校節水管理水平不足。高校普遍存在用水管理人員不足,專業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高校用水管理粗放,用水計量設施不健全,先進的節水器具和技術普及率不高,非常規水源利用不充分,對自身用水底數掌握不清。
(3)高校節水改造資金申請難。高校節水改造所需資金普遍較高,缺少專項的節水經費列支渠道,導致部分高校節水改造缺乏資金投入。
(1)合同節水服務企業積極性不高。高校節水改造前期投入較大,收益不確定或不明顯,資金回籠周期長,投資回收期與合同期限存在矛盾,政策缺乏有效激勵機制,以上因素導致節水服務企業承擔較大風險,缺乏積極性,社會資本參與度較低。
(2)節水效益核定存在分歧。節水既有技術節水又有行為節水,合同雙方在節水效果上難以劃分清楚,收益核定存在困難,易產生分歧。高校使用財政資金向企業支付存在困難,高校通過財政預算按實際使用支出水費,節水效益難以與企業分享,需以另外的名目支付,財務依據不充分。
(1)加大合同節水支持力度。合同節水作為一種新型節水管理模式,是未來節水管理主導方向,高校是公共機構的典型代表,更是推廣合同節水的主陣地。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制定合同節水管理的技術標準,發布操作指南和合同范本等,在項目招投標、合同管理、節水效益認定和資金支付等方面為合同雙方提供政策支撐。
(2)加大金融稅收優惠。建議水務、財政、教育等相關部門聯合出臺高校節水專項資金投入、獎補激勵等政策,聯合稅務部門實行相關稅收優惠,聯合金融部門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優先信貸服務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促進社會資本進入節水領域。
(3)加大考核力度。建議每年開展高校用水效率評估,強化計劃用水和用水定額執行,對高校用水實行排名通報,鼓勵先進,促動后進。推動將高校節水工作納入高校績效考核體系,將軟指標變成硬指標。
(4)樹立節水標桿。挖掘一批節水示范標桿高校,積極推動高校合同節水工作,形成合同節水管理示范項目,推廣有特色、有意義、有成效的經驗做法,讓高校成為全社會的水效領跑行業,在全社會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1)完善高校用水分級計量設施。廣州市多數高校建校時間早,計量設施落后損壞問題普遍,二、三級水表配備率不高。建議高校進一步建立健全用水計量系統,做到精準、分級、分區計量。通過精細化管理,加強管網漏損控制,減少不合理用水。
(2)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研究表明,高校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在理論、技術、經濟上都是可行的[2-3],將非常規水源優先用于校園道路澆灑、景觀綠化和沖廁等,結合校園場地條件,積極建設雨水集蓄利用設施和再生水利用系統,鼓勵創新非常規水源利用方式,提高非常規水利用率。
(3)加強智慧節水平臺建設。將智慧節水平臺建設融入數字校園建設中,構建數字校園用水管理體系。通過數字化方式,將原來粗放、模糊的用水管理過程轉變成直觀數據和可視化的動圖,為用水節水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實現科學節水和高效節水。
(4)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揮高校科研優勢,加強節水關鍵技術科研攻關,推動先進實用的節水技術設備集成、示范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