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懿
[摘 要]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是一門年輕的應用學科,起源于美國,于1944年在美國密歇根州大學正式成為學科。其涉及學科廣泛,應用領域龐雜,是以音樂的實用性功能為基礎,按照系統的治療程序,應用音樂或音樂相關體驗作為手段治療疾病或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本課題著力研究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影響,有較強的時代性,通過此研究分析、總結出音樂治療對早期失智癥老人短期記憶障礙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介入模式,為我國養老服務機制模式的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 音樂治療;早期失智癥;老人;記憶障礙;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 J60-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3-0189-04
一、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
近期記憶障礙研究的必然性
我國老齡化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初顯,如今我國老人的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患有失智癥老人比例也顯著增加,成為人們密切關注的新的社會問題。其與普通老人群體相比,存在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差異,需要更為專業和更全面的養老服務和保障體系。本課題從我國早期失智癥老人的實際狀況出發,探尋音樂治療在早期失智癥老人短期記憶障礙中的應用及其影響,研究音樂治療在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中所起的積極作用,依據社會實際需要,對我國的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提出政策性建議。因此,探尋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影響研究延緩失智癥老人由早期向中期發展進程的方式,通過針對早期失智癥老人短期記憶障礙進行音樂干預的研究十分必要[1]。
迄今為止,我國學術界對于音樂治療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但針對早期失智癥老人短期記憶影響的研究較少。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群體數量顯著增加,失智癥老人群體數量相應增長,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記憶障礙影響已經成為重要課題,該項目對維護社會的穩定和我國的養老服務事業的完善和發展均會起到現實性的推動作用。通過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影響研究,可為我們提供一個通過理論研究加以實際案例分析的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的應用樣板,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我國養老服務機制的建設與實際推進方向相互結合[2]。
此研究針對我國音樂治療應用于早期失智癥老人短期記憶障礙情況下所產生的積極影響進行發掘研究,為我國失智癥老年群體的養老服務保障提供寶貴資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同時,此項研究也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分析音樂治療在早期失智癥老人短期記憶障礙中所起積極作用的樣板,對我們的養老服務機制的完善有所幫助,有利于我國老人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發展,具有重大的實際應用意義。該研究既有較強的時代性同時為我國養老服務機制模式的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持,筆者將通過此研究分析總結出音樂治療對早期失智癥老人短期記憶障礙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介入模式,具有很強的探討價值。
二、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
近期記憶障礙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研究過程中,采取“參考文獻與實際案例應用整理結合”“選重點、點帶面”的研究思路,將音樂治療在早期失智癥老年短期記憶障礙中進行應用、應用結果、現狀與發展方向等作為本課題的研究核心。
項目綜合運用藝術學、音樂學、醫學、美學、文化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式,以下五種方法進行資料收集研究整理:
1.文獻整理分析法:搜集整理歷史文獻與前人的調查研究成果進行研讀和分析,為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研究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3];
2.實地調查法:根據理論支持和實踐需要,通過與合作企業溝通交流并進入企業進行實地考察研究,針對案例進行必要探索研究;
3.影像實證法:通過與企業的交流合作對介入過程進行影像留存,為項目提供影像支撐;
4.案例分析法:整合收集的數據、材料進行深入剖析,對研究起到方向性的決定因素。
目前,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影響研究還比較薄弱,本課題的研究途徑為現有文獻資料收集整理研究和校企結合針對性實際應用研究,旨在根據研究結果探尋科學合理且有效的介入方法[4]。
三、我國老年人口健康現狀
我國老齡化進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顯著加快,其中,高齡化趨勢也日益明顯。有研究顯示,我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的增長速度為每年5%,據此增長趨勢可推斷,到2040年我國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7400多萬人。迅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使老人群體健康問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嚴重問題。尤其值得警醒的是,中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較大。據統計,2015年自評健康狀況“好”的老年人僅占32.8%。全國城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人數約4063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8.3%。2017年全國老人人數總量超2.4億,城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人數約4500萬人,占老人總數的17.3%。按此趨勢發展,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持續增多,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預計突破4.8億,其中失能失智老人的數量也會大幅上漲將破億。老年人對健康服務需求非常迫切。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表示,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當國民壽命越長的時候,失能失智老人照護需求就越明顯。然而目前我國在失能失智護理方面的保障狀況與日益增加的社會需求相比差異甚大,難以抵擋洶涌而來的老齡化浪潮。照護失能、失智老人患者是全社會共同責任,2021年以來,我國已在北京、山西、遼寧、四川等15個省份開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試點,預防或延緩失能失智發生、全方位實施老年人失能失智干預迫在眉睫。
四、早期失智癥老人臨床癥狀
失智癥(Dementia),是一種由于腦部受到傷害,或者因疾病而造成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且退化的幅度明顯超過正常老化的情況。失智癥會對人的語言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造成極大的影響,發展到嚴重程度時,會難以分辨身邊的人物或者事物。根據病癥發展的情況,失智癥具體又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可逆,另一種為不可逆,詳細劃分以疾病成因為依據,可逆性失智癥所占比例不足10%。失智癥是一個概括性的名詞,在醫學上也稱為癡呆癥,年齡是導致該病癥發生的最大危險因子。按照流行病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年齡超過65歲的老年人,患失智癥的比例為5%,年齡超過85歲的老年人,患失智癥的比例上升至20%。大多數失智癥都具有明顯的退化性特點。失智癥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癥(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型失智癥(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等常見類別。在失智癥患者當中,又以阿爾茨海默病最為常見:血管性失智癥成因是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癥;較少見的成因包括帕金森氏癥、HIV感染:艾滋病失智癥、腦傷等。
阿爾茨海默病是最為常見的老年人失智癥,該病起始的癥狀為記憶發生障礙,患者的短期記憶顯著下降,但是對長期記憶影響并不顯著。早期階段持續時間約為1—3年,患者為輕度失智,臨床上主要癥狀是記憶力下降,學習新知識能力下降,突然出現遺忘情況,也會伴隨著分析以及思考判斷問題出現。工作上不能進行,甚至不能進行日常社交[5]。出現定向障礙言語詞匯少,命名困難。中期階段持續時間約為2—10年,主要表現為不管是以前的還是現在的事情,都能忘記,時間地點等認知都會出現障礙,處理問題上患者也會有一定障礙,在活動穿衣以及吃飯等方面,都需要他人提供幫助才能進行。出現各種神經癥狀,情感由淡漠變為急躁不安。重度階段持續時間為8—12年,臨床上患者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在零零碎碎的片段里,患者身體僵硬,查體可見錐體束征陽性,有強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后隨著疾病發展,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也會出現昏迷情況,一般也會出現感染等并發癥。
五、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
近期記憶障礙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音樂治療的研究多以論文和專著形式呈現,如謝雅奇的《國內音樂治療發展研究綜述》(2019),該論文從音樂治療的定義及產生、音樂治療的發展與國內的應用、國內音樂治療建設與研究的發展方向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強烈呼吁社會給予這個年輕的專業足夠的時間去建設和發展。李剛英的《音樂治療思維在音樂保健中的滲透》,該文章從闡述了多樣的音樂治療方法、解讀了西方國家的音樂治療理論,分析了我國傳統的音樂治療理念三個方面對《音樂保健》一書進行評述[6]。
目前,我國在中醫音樂治療方面也有相關論述,如王思特、范欣生的《多學科視野下的中醫音樂治療研究現狀述評》(2019),該文章表明中醫音樂治療的研究呈現出多學科、多領域、多角度、多層次、多方法的交叉態勢,重點為臨床和實驗研究。該研究表示,音樂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樂治療學、音樂心理學、音樂美學、醫療民族音樂學等方面;而在哲學、宗教等其他領域的研究,則重視傳統文化對音樂和醫學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將該課題置于更加廣闊的文化視野下。不同領域學者的研究出現了爭鳴與交鋒,但多學科的研究視野使中醫音樂治療有了更廣闊的前景。
著力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方面的音樂治療文獻較為豐富,如要笛、孔祥陽的《線上音樂團體治療用于城市高齡獨居老年人精神慰藉研究》(2019),該文章比照面對面音樂團體治療,探討線上音樂團體治療可實現的功能和效果。研究結果為線上治療可實現線下治療常用的合唱、小型打擊樂使用等方法,復現線下心理干預效果。研究結論表明,線上音樂的活動既可以突破場地、年齡、組織者的多方面的局限性,也可突破音樂治療團體數量上的局限性,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面向社會,惠及更多有需要的老人[7]。這種模式適合經濟條件較好、耳部無嚴重疾病的居家養老型老人。周瑤的《非常時期,以“樂”安心——音樂治療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的應用》(2020),該研究為應用型研究,將音樂治療應用到小團體輔導中,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團體動力學理論,并運用音樂治療的一系列手段實施。林鈺揚、黃敏學的《老年心理學視域下音樂介入養老照護及其實現路徑》(2020),該文章旨在探討音樂介入老年照護的理論依據與實現路徑,方法為基于國家老齡化的嚴峻形勢與政策利好,對老年心理學視域下音樂介入養老照護予以系統闡釋,對其實現路徑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醫養結合可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撫慰與心理慰藉,提升其生活品質,促進養老產業升級轉型[8]。研究得出結論,音樂介入養老照護順應老年人心理需求,是從精神養護和老年人心理健康層面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對音樂介入養老照護予以充分肯定。再比如鄢艷的《音樂療法改善老年人孤獨抑郁之初探》,該文章對音樂治療在老年人孤獨抑郁方面的功效從音樂療法的概念、音樂療法對老年人孤獨抑郁的有效干預、問題與展望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和分析。研究表示,目前,我國的音樂治療雖處于起步階段,但市場前景廣闊,其社會意義更是在臨床應用方面得到良好體現。研究表明,作者相信音樂治療將會迅速得到普及,用其在老年群體的服務中表現出的科學合理化、溫情的人性化和文明化的服務方式,幫助我國更多的老年人獲得晚年的幸福安康[9]。李婷婷的《音樂治療對養老院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該文章從基于專業角度對音樂治療含義的闡述、深入剖析養老院老人生活特征、養老院老人身心健康音樂治療法的類型等方面進行研究。文章從養老院老人生活狀態分析、養老院老人存在的社會問題兩方面深入剖析養老院老人生活特征;表明老年人身心健康音樂療法的類型有主動式、被動式兩種;詳細闡述了音樂治療對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產生的積極影響;研究表明音樂療法的準確含義需要相關人員理解和掌握,深入地分析當下養老院中老人的不同特征,掌握養老院老人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音樂治療法的具體類型,同時從生理與心理兩個層面著手,分析探討音樂治療對養老院老人身體和心靈的影響,從而顯著提高干預的科學性[10]。
關于音樂治療介入老年人認知障礙的研究也有呈現,如王斐的《老年癡呆患者接受音樂治療案例分析》(2020),該文章為一篇音樂治療的臨床案例,主要研究音樂治療應用于老年癡呆晚期患者,以降低焦慮并提高社交技能。分析以處于老年癡呆晚期并患有其他并發癥且喪失語言功能的案例K為例,闡述治療師找到能和K溝通的方式后,對K進行針對性治療。研究表明,K在接受了三個月音樂治療以后,在社交技能和降低焦慮方面均有所提高,達到了治療師制定的短期目標,效果顯著。才運江、曹艷菲等學者對音樂療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進而編寫《遺忘型輕度認知障礙年輕老人神經音樂療法的效果分析》一文,在研究過程當中,以上學者重點探索如何運用神經音樂療法,對輕度認知障礙的年輕老人進行干預治理,在對具體治療案例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得出相應的研究結論。根據該研究結果,神經音樂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治療對象的記憶力,改善輕度認知障礙年輕老人的認知功能。
除上述方面,也有關于音樂治療在老人群體應用的調查研究和案例分析文獻,如陳漢芳的《音樂治療在地方城市老年群體中的調查研究》(2020),該研究表明,音樂治療是一門理性與感性的學科,該研究以老年群體為調查范圍,采用不同的音樂治療干預手段,進行實踐調查與研究分析。在實踐調查中與老年人群體進行充分溝通,通過問卷調查的前后對比形式,檢驗音樂治療在老年群體的可行性、實踐性。調研活動分為信任搭建、主動式治療、肢體律動融合三個階段,得出減少老年人的負面情緒、改善老年人的交往模式、提高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三個積極結果并進行分析。研究也詳細列出音樂治療在地方城市存在的問題,在音樂治療的醫學作用和保健價值方面給予了充分肯定。經過音樂干預活動后,從精神角度上顯示,老年人群體的負面情緒,消極、孤獨感得到明顯緩解,被忽視感、疼痛感也得到明顯改善,此類轉變在人際交往模式上也有體現,在關于音樂治療可行性的問題上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再如龔紅梅的《音樂治療在廣西養老服務中案例分析與策略探究》(2019),該論文采用案例進行分析探索,研究音樂治療在老年活動中的價值與運用,探尋音樂治療在廣西養老服務中的發展策略。從音樂治療在老年活動中的應用、音樂治療在廣西養老服務中的發展策略研究、音樂治療在老年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分析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得出結論,音樂治療的目光不僅僅局限在某些疾病的老年人群體中,還需要更多的關注精神生活匱乏的老年群體,發展自身特色的老年音樂治療[11]。將音樂治療有效融入養老服務體系中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增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機制,使老年人擁有健康快樂的晚年生活。
總 結
通過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影響研究,將為我們提供一個通過理論研究加以實際案例分析的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的應用樣板,為我們深入探討分析音樂治療介入老年照護的多面性提供可能性,并對一些重要問題再探討提供契機,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我國養老服務機制的建設與實際推進方向相互結合,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通過對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短期記憶障礙進行綜合性分析,需要后來者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完善和總結,作為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對當代社會老年群體需求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故希望自己的研究對當下我國養老服務機制的完善與發展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為后來者提供一份音樂治療介入老年照護切實可用的樣板。
參考文獻:
[1] 王思特,范欣生.多學科視野下的中醫音樂治療研究現狀述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04): 231-236.
[2] 陳漢芳.音樂治療在地方城市老年群體中的調查研究[J].當代音樂,2020(01):160-161.
[3] 王斐.老年癡呆患者接受音樂治療案例分析[J].當代音樂,2020(03):167-169.
[4] 林鈺揚,黃敏學.老年心理學視域下音樂介入養老照護及其實現路徑[J].智庫時代,2020(03):235-236.
[5] 鄢艷.音樂療法改善老年人孤獨抑郁之初探[J].藝海,2020(01):30-31.
[6] 才運江,許海蓮,曹建琴等.遺忘型輕度認知障礙年輕老人神經音樂療法的效果分析[J].科技風,2019(22):232+236.
[7] 要笛,孔祥陽.線上音樂團體治療用于城市高齡獨居老年人精神慰藉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9(09):60-67.
[8] 李婷婷.音樂治療對養老院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J].泛音樂研究,2019(12):233+239.
[9] 李剛英.音樂治療思維在音樂保健中的滲透——評《音樂保健》[J].中國食用菌,2020,39(01):29-30.
[10] 喬雯.音樂作為心理治療的方法探究[J].當代音樂,2020(03):164-166.
[11] 龔紅梅.音樂治療在廣西養老服務中案例分析與策略探究[J].智庫時代,2019(41):124-125.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