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超
[摘 要] 生命是我們每個人存在之根本,教育又是每個個體成長的必由之路,生命教育與音樂合唱教學自然有著本源上不可分割的關系。然而,由于音樂教育課程內容安排的局限性,生命教育較容易被邊緣化,這一模塊的內容得不到重視從而造成教育缺失。隨著人們認知的逐漸提升,近年來生命教育的議題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討論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介紹生命教育的緣起及內涵,而后概述合唱教學現狀,最后根據個人拙見提出了完善合唱教學的策略,以期推動當代合唱教學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 生命教育;音樂教育;合唱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J639?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3-0202-03
一、生命教育的緣起與內涵
前幾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超過600萬例。在突如其來的疾病、災難和意外面前,人類的生命顯得分外渺小單薄,這喚醒了更多人對生命的珍重與敬畏。生命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的成長與發展又離不開后天的教育,教育是生命的延續,使其得以升華。
(一)生命教育的緣起
生命教育說于1968年由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他出版了《生命教育》(見圖1)一書,提出要“引導人們充分體悟人生的意義;讓身、心、靈具備的生命態度,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元素。”[1]該著作深入探討了人成長的過程中成長發育與生命健康教育的真諦。在生命教育說提出的十年之內,美國便有1500所中小學推行生命教育課程。生命教育說一經產生就廣受認可,而后傳播至許多國家及地區,受到了學界的追捧并形成思潮。1978年澳大利亞學者Tednoffs在國內首倡生命教育,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對于孩子可能做出的危險行為,學校應有基本的預期,并提前進行教導,讓孩子形成對潛在危險的認識,從而加強孩子的生存及社交能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規避一些危險行為,助力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日本1989年新修的《教學大綱》針對當時青少年出現的欺侮、浪費、暴力等不良現象明確提出尊重人的精神,對生命要存在敬畏,鼓勵以德育人、以德化人。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全面實行素質教育,其中倡導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理解、信任每一個人,這便是生命教育的滲透。隨著近年來各部門的大力推進,我國生命教育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如江蘇省教育系統把開展生命教育列為工作重點,創意性地開展生命教育科研和教學實踐活動,推動了我國生命教育的發展。
(二)生命教育的內涵
狹義上講,生命即存在,生命教育即為針對個體的生命進行的教育,讓人樹立生命觀,能夠客觀自然地看待生與死。而從廣義上講,生命包含人生存在的方方面面,不僅有存在,更包含以存在為前提基礎的發展,對生命價值的認知、對生命內涵的深入理解和生存能力的擴展。首先要引導學生感知生命,尊重生命,珍惜我們被賦予的生存機會,努力謀求個人的發展;進而,提升自身境界,將關注的視線轉移到全人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際交往觀,體悟其中的生命價值規律,感悟生命的終極奧義,完成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2]。
二、生命教育視角下合唱教學的現狀
合唱是一種常見的音樂形式,也是重要的音樂活動形式,合唱教學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高校開展合唱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使校園文化得到豐富。隨著新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各大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水平取得了不斷發展與進步,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各種問題。
(一)教學理念保守固化
合唱專業教師在教學中采取較為傳統的教學理念,這些理念相對陳舊,難以與時俱進。就筆者對當前高校合唱教學課堂的觀察,教師在開展課堂合唱教學過程中,大多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的課堂互動形式,相對落后,一問一答過程中未被提問的學生難免注意力發生轉移,未能跟隨教師的授課思路,使學生失去參與感。如此一來,教師的授課內容難以整體被學生吸收,一堂課下來,學生獲取的知識量參差不齊,難以完整吸收教師課堂講授的全部內容,最終導致教學效果達不到教師的預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此外,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也是極其重要的,在課前,教師應該對本節課的整體課程內容、教學進度、授課方式等均有明確的安排,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發揮出指導作用。然而,當前部分高校音樂教師還不完全具備這種能力,并沒有做足課堂教學準備,在教學實踐中沒有與學生進行深度交流的意識。教學過程中一旦教師和學生缺少及時的互動,教師就難以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難以更好地給學生以準確指導。
(二)教學考試評價體系不足
考試評價可以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評估,使教師可以對教學情況進行總結與整改,通過學生的考試情況了解學生對自身所授合唱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評價可以適時調整教學安排,對學生的心理活動盡量了解與掌握,在此基礎之上改進教學方式,從而提升高校合唱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對合唱知識的進一步掌握。然而部分高校教師對于考試評價的設計與實施只是流于表面,只重視學生期末的最終成績,以此來作為考評依據對學生進行評定。其實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只有期末考試才可以體現,他們平時課堂上的接受程度以及表現情況,還有對教師布置的課后練習的完成情況,都是可以作為教師考評的依據之一。在高校合唱指揮學中,教學評價應該貫穿于整個學年,貫穿于學生課堂內外的全部學習練習時間,只有全面考評學生的學習表現情況,才能通過客觀完備的評價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
(三)師資教學水平有所欠缺
在筆者調研的過程中發現,截至目前,仍有部分高校開設的合唱專業缺少專業的合唱教師,而是讓聲樂和器樂教師兼任,他們在本專業領域開展教學會如魚得水,然而開展合唱教學卻是難以完全勝任的。在高校合唱教學的實際情況中,學生難以快速掌握大量的實際演唱技巧,這些技巧光靠教師的宏觀講解也是很難被學生吸收接受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準備教學設計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在學生的整體基礎之上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優化教學內容。然而,一些高校教師由于自身教學水平有限,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難以深度挖掘剖析教材內容,難以進行全面深入地講解。除此之外,到了大學階段,學生進入了新的學習環境,在學習上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性,往往容易淺嘗輒止,學生在選擇學習內容時會傾向個性,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組織開展課程的準備工作還需要更進一步完善。合唱教學中,教師發揮的作用是極大的,從教學內容包括教材、曲目的整體選擇到落實到實踐中的對每一位合唱成員的個體教學,這對教師的要求和挑戰都是較高的,然而當前,從事合唱教學教師的合唱教學能力水平有限,難以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教學體驗。
三、生命教育視角下完善合唱教學的策略
高校合唱教學是一項既復雜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和提升鑒賞能力的重要方式。合唱中既強調個體的作用,同時也要弱化作為整體中的個人的作用,每個人都各有分工,要注重把控個人在整體中的作用,使演唱中的每個人都能盡可能完美地呈現自己的聲部,配合他人完成整體的表演,如此才能呈現出合唱作品的最佳效果。在合唱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讓學生在演唱實踐中開始深入地感知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感受到生命的珍貴與重要,從而能夠更好地愛自己,增強共情能力,感知身邊人存在的重要性,更加尊重和關愛他人。近年來,很多音樂高校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從而將之引入課堂教學,深入貫徹教學改革。[3]
(一)改進教育理念,讓合唱教學生機勃勃
在傳統合唱教學中,教師的講課重點會偏重于技巧和形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及合唱的核心。首先教師要意識到自身與學生是平等的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學習的過程也需要一定的課堂主導,讓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喜好興趣和潛在能力去接受教育。教師應當適當地將課堂的主體地位轉移給學生,讓學生享受充分的尊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課前預習準備入手,調研了解演出合唱作品的創作背景、演唱要點,能力更突出的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身的聲音條件先行思考自己適合演唱的聲部,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探討,自覺提升合唱學習中的能動性,從而提升學習的熱情。此外,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做好服務工作,選擇難易程度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教材要能夠普遍適合大多數學生,避免難度過大,讓學生難以接受,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也要避免內容過于簡單,讓學生感受不到挑戰性,難以體會克服困難得到收獲的快感。合唱作品的選擇也是教師的服務工作之一,教師應多方面收集適合學生演唱的作品,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藝術歌曲,如《念奴嬌赤壁懷古》《黃河大合唱》《哈利路亞》等,這些經典曲目為人們耳熟能詳,在經過時間的淘洗后仍展現出勃勃生機,讓學生在練唱經典作品的過程中提升演唱水平及審美,從而豐富生活情趣。此外教師還要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音色、音域、音樂感知能力等要素,根據學生具備的不同的演唱特點為其賦予演唱任務,因材施教,讓他們充分展現自身的優勢,從而更加熱愛合唱、熱愛集體、熱愛生活。
(二)完善合唱教學考評體系,讓合唱教學活色生香
合唱教學考評體系是檢驗學生合唱能力水平、考查學生音樂素養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依據。合唱教學考評體系的制定需要經過科學合理的安排:首先,在制定合唱考評體系時即應該確定教學目標及評價標準,對學生音樂基礎知識、聲樂技巧、合唱技巧以及音樂表現力的掌握程度均制定好目標;其次,評價的方式不應受到限制,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實現全方位、立體化考評;再次,為了避免“以成果論英雄”,除了要重視考評結果外,還應將考評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與他人協作能力、課堂表現力、學習態度等各方面的過程一并納入考評體系,使得評價體系能夠在縱向上得到完善;再者,對于考評結果應及時建檔留存記錄,將每一次的考評結果與之前進行對照,從而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對合唱知識的接受程度及持續存在的問題;最后合唱教學考評不是一成不變的,該體系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改進,適時地評估與調整,以學生的聲樂演唱實踐及需求為依據。隨著合唱教學考評體系不斷的更新與完善,學生的合唱水平會逐步提升,屆時可以多多成立合唱團體組織,組織校園文化節表演、合唱比賽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活躍校園氛圍。
(三)提高師資教學水平,讓合唱教學生生不息
在高校合唱教學中,教師的作用舉足輕重,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合唱演出效果,為學生的合唱表演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從學校角度來講,高校應該明確合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一門獨立的學科,不能混同于聲樂教學,因此應重視合唱教學,組建專業的教學團隊,完善師資隊伍的建設,聘請合唱指揮專業教師,鼓勵教師多多參加合唱教學培訓課程,豐富教師的合唱教學經驗,能夠與時俱進提升教師的合唱教學方法與技巧。[4]從教師個人角度來講,教師應該強化生命教育的學習,還要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主動學習合唱教學方法,如參加線上線下公開課,觀摩名師的課堂,總結吸收其經驗方法,將之融合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參加教研活動,在活動中積極與其他教師溝通交流存在的問題,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與合唱水平制定相宜的教學計劃,為更多學生“量身定制”教學內容及方法,尊重不同學生間的差異,理解他們的個性,做到因材施教;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創建校園合唱團,帶領合唱團參加比賽和演出,讓學生既有機會展現自我提高自信,還有機會讓學生參觀其他合唱團的表演,吸收相關經驗,以演促學、以賽帶練,讓學生在合唱練習中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同時演出效果和比賽結果還能為學生的演唱提供反饋。教師在合唱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合唱知識,還要強化學生的協作意識與能力,強調合唱是集體的合唱,合唱團的每一位成員都要發揮個體的作用,為實現統一的目標——呈現最佳的演出效果貢獻力量。
結? ?語
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在深入推進生命教育,其與合唱教學的融合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生命教育與合唱教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二者融合的最終教學目的不只是培育精通理論、唱功一流的學生,其更深層次的目標在于讓學生在合唱學習的整體過程中感知生命、感悟生命進而更加珍愛生命、尊重自身及他人的發展,進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能夠在踏入社會后獨立自主成長,并為我國合唱事業做出個人貢獻。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師生能夠在合唱教學中深入發掘生命的奧義,實現共同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美]杰·唐納·華特士.生命教育[M].林鶯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2] 閆春江,李靜,宋學彩.提高生命教育實效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2(33):59-61.
[3] 張巖,董競遙,閃茜.從生命教育視角來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訪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先生[J].中國電化教育,2022(5):1-7.
[4] 周艷琴.淺談合唱教學中審美教育與生命教育[J].中國民族博覽,2019(12):23-24.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