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锎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反射現象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同時又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而新教材將本節教學要求定位在認識光的折射規律上,注重學生的折射現象的感知、體驗和折射規律的探究。
【學情分析】光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學生在實際生活以及小學科學課上,對光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因此學生進行學習的起點較高,而實驗現象與光的直線傳播產生認知沖突,則能夠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進行不斷的猜想和驗證,獲得成就感。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現象,探究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2.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折射現象;3.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過程與方法:1.通過認識折射現象,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2.通過觀察、猜想、檢驗、聯想等活動,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2.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樂于合作、善于交流的精神。
【教學重點】光的折射規律的探究。
【教學難點】光的折射規律的總結和應用。
【教學儀器】 LED線光源、自制光屏(有量角器)、玻璃磚。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如圖1所示,出示 “水中筷子彎折”圖片,提出問題:發生了什么?為啥會這樣?
生:筷子往上彎折,光的折射。
師:我們已經學過“光在真空或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直線傳播,在兩種介質(一種不透明)的界面發生反射”,光在什么條件下發生折射?有何規律?
二、引導探究,總結規律
(一)嘗試定義光的折射
實驗一:如圖2所示,讓光從空氣一側以50°角射入玻璃中。
師:發生了什么現象?角度是多少?
生:光線方向發生偏折,角度為30°。
師:能否給出光的折射的定義?
生: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板書:光射入不同種介質——方向偏折
畫出折射圖示,介紹法線、折射光線和折射角,并把角度數值標在上面。
(二)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1.光在不同介質中的折射規律
師:光由空氣射入玻璃中時,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生: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板書:[折射角小][空氣][其他]
實驗二:讓光從玻璃一側30°角射入空氣中。
師:折射角是多少度?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關系?你有什么新發現?
生:50°,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在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板書:光路可逆;[折射角大][空氣][其他]
如圖3所示,在圖示上用彩筆標出光路圖。
師:介質順序顛倒了,角度大小關系也會發生變化,能不能把兩種情況整合在一起?
生:無論那種情況,空氣中的角都是大的。
板書:空氣角大
師:對照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口訣:三線共面、兩線分側、兩角相等)。你能嘗試總結光的折射規律嗎?
生:光的折射規律: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空氣中的角都是大的(口訣:三線共面、兩線分側、空氣角大)。
2.折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規律
實驗三:讓入射角先減小后增大,經過垂直入射位置(如圖4所示)。
師:隨著入射角改變,折射角如何變化?
生:當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減小時,折射角也減小。
板書:兩角同大同小。
3.垂直入射規律
師:結合剛才的實驗,思考我們總結的光的折射定義對嗎?為什么?
生:不對,因為垂直入射方向不變,所以我們要加一個“斜”字。
板書:斜,垂直不變。
畫圖說明折射角為0°。
(三)應用規律解釋現象
引導學生應用光的折射定律作水中魚光路圖(如圖5所示)。
師:為什么瞄準魚的下方才能叉到魚?
生:看到的“魚”只是位置變高(或淺)的虛像。
師:課前我們看到的“水中筷子彎折”的圖片(如圖6所示),也就可以解釋了。
(四)認識另一種折射
師:閱讀“科學世界——海市蜃樓”(如圖7所示),這種折射是怎樣形成的?
生:光在不均勻介質中也會發生折射。
板書:不均勻
三、課堂小結
對照學習目標和板書一對一相互小結。學習目標:①能說出什么是光的折射。②能通過實驗總結光的折射規律。③知道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④能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四、練習鞏固
完成課后練習,讓一名學生在黑板上畫圖,集中點撥矯正。
師:如圖8所示,光在玻璃表面發生兩次折射,空氣角大;玻璃中的兩個角相等,又因為光路可逆,空氣中的兩個角也是相等的,入射光線和最后的折射光線是平行的。
附:板書設計
光的折射
一、定義
[光斜射入][不同種][不均勻][介質——方向偏折]
二、規律
1.[光路可逆;空氣][其他;空氣角大][折射角小][折射角大]
2.兩角同大同小
3.垂直不變
三、現象:變高的虛像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制)物理老師教學用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