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慧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我想說語文是值得學生花時間去學習、去探究的。因為,語文的真正的價值在于使人成為人。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學語文不是為應付考試?!彼谟谂囵B學生的各種技能與形成正確的三觀。
語文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而寫作最能彰顯學生的綜合能力,在作文里不僅能看到學生的基本語文知識與技能,還能看到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呢?在此我想和各位同仁交流一下。
一、美文賞析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在于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那么學會寫作的基礎就是要先學會閱讀,學會賞析。
閱讀的過程其實就像是三方會談的過程,即作者、文本與讀者。作者通過文本向讀者展示他的才華與思維,同時,讀者通過閱讀文本,感知作者的才華,體會作者的喜樂悲歡。
在美文賞析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引導,而且要從最開始的時候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前期下功夫。例如,從初一開始,可以布置略簡單的文章讓學生進行賞析,找出文中的好詞佳句,并進行摘抄與背誦,然后寫出本文的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寫作手法、表現手法與文章大意等。這一過程其實是理論與實踐的交匯,是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
此外,教師要監督學生在閱讀賞析文章時做好筆記,寫好自己的心得體會。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徐特立徐老曾說:“不動筆墨不讀書?!痹谧铋_始,學生一定要做好內容摘錄,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勤于檢查,并做到全批全改。
二、在生活中找“米”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睂懽魑囊嗍侨绱?。在日常寫作中,部分學生的作文存在著假、大、空的問題,缺少真正的生活體驗和真實的情感,這樣就造成學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對寫作產生畏難情緒,使教師的寫作教學難度增加,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同時,基于離學生最近的中考來說,在如今所提出的“一核·六維·四手段”中提到,要為學生創建真實任務情境。無題不情境,在考試中不是死考知識,考死知識,而是要在學習知識中,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作文中也是,作文不可脫離生活實際而存在,生活中的寫作素材無處不在,只要善于發現。只有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筆下才有話可寫。例如2023年山西的中考語文作文題:“定風波,背后的力量和智慧”“少年治學,自己的游歷經歷”或“相見歡,遇到對的人”三選一。這三個題目都需要發揮學生的真情實意來寫,進行聯想與升華,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極具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容易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所以寫作不可脫離生活。
在生活中找素材,是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樣在寫作時便可信手拈來,游刃有余,不會為沒有寫作素材所困。正如魯迅先生說:“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p>
三、文章不厭千遍改
相傳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國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在寫“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一個“綠”字反復推敲,反復修改,先后從“到”“吹”“過”“來”“駐”等一直改到“綠”字方滿意,于是才有了這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由此可見,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
也曾有言:“善作不如善改?!弊魑目梢允窃谟徐`感下一氣呵成的,也可以是在反復思考下寫出的,但無論如何,當學生再一次閱讀自己所寫的作文時,總會找到一些更好的佳句來替換其中的某些句子。其實,寫作的藝術不在于寫的藝術,真正的藝術是改的藝術。在改作文中,要學會取舍,學會增與減,使最后的作文能達到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的狀態。
在初中作文課上,教師要教會學生改作文的基本功,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然后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學會修改作文,比如先讓學生從標點符號、字詞及錯別字這些基礎的地方改起,然后逐漸過渡到句子,甚至是段落。其次,教師還可讓學生之間互相批改,這樣在互批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從其他人的作文中汲取許多有用的知識。
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文章不厭千遍改”。
四、結語
作文教學其實就是在教師的有意識引導下,讓學生通過閱讀與賞析無數美文,激起他們的寫作欲望。同時讓學生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學會在生活中找到豐富的寫作素材,并積累起來。最后通過不斷寫作、不斷修改來寫出優美的文章,真正地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