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永杰 馬彥
摘要:在新教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被納入到小學教學系統之中,并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更符合素質的要求,也是使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有力保證。本文以實際教學為背景,探討培養小學生勞動習慣的策略,供大家參考借鑒。
關鍵詞:教育? ?習慣養成? ?策略
勞動教育是小學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新教改精神,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培養小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能夠增強學生的不怕吃苦的精神和自信心,能促使小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那么,如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呢?我們結合實踐的教學經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勞動習慣培養的價值
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勞動教育,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養成學生不怕吃苦、敢于挑戰的品格,能夠使學生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在勞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勞動的技能和方法,鼓勵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不僅如此,在勞動教育中,學生能夠積極進行自評,進而養成自我反思和總結的習慣。在勞動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競爭機制,要求學生在競爭過程中做到耐心和細心,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培養學生嚴謹的習慣。學校也要定期開展集體勞動,讓學生以班級或者小組為單位完成既定的勞動任務,鼓勵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積極合作,互相幫助,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加深學生之間的友誼,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掌握與人溝通的能力,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集體學習生活中。[1]
二、勞動習慣培養的策略
(一)家長思想轉變,促進家校共育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個生活環境,所以,在勞動教育中,家庭對學生的勞動習慣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和家長溝通到位,要讓家長了解勞動習慣的重要性和意義,要讓家長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共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向家長推送一些闡明勞動作用及意義的文章,還可以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在勞動中的成長。現在的小學生在家里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眼中的寶貝疙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多家長也都是從艱苦生活中走出來的,所以,不希望孩子再去經歷那種艱苦的生活。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由于家長的溺愛和代勞,造成了很多學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家長一定要建立良好的溝通,一起布置學生的勞動任務。例如,每天放學幫助媽媽刷一次碗、掃一次地;每天早晨起床自己整理自己的床鋪和衛生,另外,每周家里要開展一次大掃除活動,要讓孩子積極參與到勞動中,這樣不僅能夠養成學生勞動的習慣,更有助于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2]
(二)興趣的培養,增強自主意識
對于任何學科而言,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保證學生持續穩定開展學習活動的源動力。在勞動教育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喜歡勞動、愿意勞動的意識。在勞動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良性競爭,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例如,教師指定班級的值日生,以一周為期限,實行一周一評比、一周一獎勵的機制。將班級的衛生工作布置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衛生工作,然后由教師和學生一起為小組打分,每周評選出一名優秀勞動組員,并給予物質方面的獎勵和精神方面的鼓勵。在評比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首先要肯定小組成員為班級衛生所做的工作和努力,然后再委婉地告訴學生存在不足的地方。對于落后的小組,教師要提出明確的改進意見,鼓勵小組再接再厲。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勞動,不僅僅是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問題,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要讓學生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共同成長進步。
(三)教師做榜樣,滲入價值意義
小學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帶頭作用。在勞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以身作則,積極投入到勞動當中。例如,在每周的班級大掃除工作中,教師就要和學生一起參與到打掃衛生的工作中,同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整潔干凈的環境對學生的幫助,要讓學生樹立保持班級衛生的好習慣。另外,在建設美好校園,如拔草等勞動中,教師也要以身作則,和學生一起投入到勞動當中,還要為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意識。總之,通過不同的實踐活動,養成學生愛勞動的意識,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熱愛勞動、熱愛學習、熱愛社會的三好學生。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不僅符合新教改的精神,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創新教學方法,采取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塑造學生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品格。
參考文獻:
[1]胡佳新,劉來兵.回歸生活力視域下的青年勞動教育[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01):87.
[2]于雅,鄧宏寶.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目標定位與途徑選擇[J].職業教育研究. 2019(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