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宇灃

摘要:目前初中階段語文教學面臨一個重大難題,那就是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從而導致語文學習效率欠佳,而這一切的主要根源在于小升初這個關鍵時期的銜接工作,因此,本文圍繞小升初語文教學這個主題,從學習興趣這一個切入點進行探究,借鑒心理學中有關興趣的相關知識,再結合自身教育實踐,最后得出一些有益的經驗與方法。
關鍵詞:語文 興趣 小升初 銜接教育
記得在初一的第一次家長會上,有很多家長不約而同地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我的小孩小學時語文不錯,到了初一,學習水平就下降了?這也正是一直困擾著無數初中語文教師的一個難題,原因固然有很多,在我看來,關鍵在于小升初語文銜接教育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有關這一主題,前人也已有涉及,有人從行為習慣上去分析,有人從教師教法上去分析,我個人研究后,覺得還有一a點應該加強重視,就是現代教育模式中的師生關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我認為,做好小升初語文銜接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教育的主體積極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
談到興趣的重要性,前人似乎心有靈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的這句名言我們已經耳熟能詳,而萬世師表孔夫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凡此種種都向我們表明,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至于如何培養學生興趣,這點我們可以從心理學上得到啟示,心理學上將興趣的發生發展細分為三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有趣、樂趣、志趣。[1]簡單地說,有趣就是好奇,樂趣就是喜歡,而志趣就是將興趣作為一種理想去奮斗。而我們在初中語文銜接教育中,培養學生興趣,就是要順應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依次由淺入深地施加教育影響,真正做好“引導者”的角色。
一、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覺得有趣
興趣的初始水平,首先是一種好奇,學生對于新的東西都有一種本能的好奇心。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先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的好奇。要做到這一點,關鍵的一個詞就是要“新奇”。[2]
比如說在講議論文的三要素時,我們常規教學模式是一個個概念地去分析,先講定義,然后舉例子,最后通過練習鞏固。這是很經典的教學套路,也是為學生所熟識的教學模式,無法讓學生覺得有趣的,再加上議論文的相關知識點本來就比較難懂,理論的艱澀以及教學模式的陳舊,導致議論文教學成為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我一度被這種情況所困擾,當一次我中午做著飯時,我突然意識到,或許議論文三要素還可以這樣去教:用炒雞蛋去導入。
在新課導入時,我提問一個學生,問他會不會炒雞蛋,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然后我就叫他敘述一下,炒雞蛋該怎么做,學生回答:“首先是確定目標,然后去準備材料,最后是選擇相應的方法去將材料做成想要的炒雞蛋。”這時,我問全班學生,大家學會了沒有,大家齊聲說會了,接著我說,那你們也學會了議論文的三要素。正當學生們都在疑惑時,我揭開了謎底——“炒雞蛋”是我們的目標,而議論文這種文體,它的目標就是作者的論點,當確定的目標時,我們就要準備材料,而在議論文中,確定了論點,就要有材料,這些材料就叫做論據,最后,材料自己不會變成“炒雞蛋”,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也就是“炒”,對應議論文而言,將論據用一定的方法證明論點,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論證。[3]
這堂課中,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尤其是對于炒雞蛋這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菜式能夠跟議論文扯上關系這一點很感興趣,課后對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檢測發現,學生們對于議論文的三要素掌握得比較扎實,有一個人這樣說:“當我想不起來時,我就想想雞蛋是怎樣炒成的,就能回憶起議論文三要素了。”與此同時,這種新奇的導入,提高了學生對于學習議論文的興趣。
但是,語文教學僅僅讓學生覺得有趣,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有趣作為興趣的初始階段,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不穩定,學生對于一種事物覺得有趣的心理,往往是不持久的,因此,讓學生覺得語文有趣僅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第一步,接著要做的是讓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由“有趣”發展到“樂趣”階段。[4]
二、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收獲樂趣
“樂趣”是興趣發展的第二個層次,這一階段是讓學生由對語文好奇深化為喜歡語文,具體而言,應該怎么做呢?有人說教師應該提升個人魅力、豐富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等等,毋容置疑,這些建議都是彌足珍貴的,但是,作為教師,不是應該怎么“給”學生樂趣,而是學生怎樣可以“收獲”樂趣。兩者區別在于:前者,仍然以教師為主體,老師是傳授的角色,學生自然就是接受的角色,重心在于老師怎么去傳授知識;后者,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學生是發現樂趣的主體,重心在于老師怎么去引導學生獲得知識。[5]
具體應該怎么做,且允許我先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去看房子,從頭到尾都是售房小姐在推銷說我們這套房子,這個好那個好,那你未必心悅誠服地相信,但是試想另外一種情況:在設計房子時面面俱到,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到位,當你看房子時,售房小姐沒有夸夸其談,只是點明買房的注意要點,讓你自己去觀察,那事前已經有了資料準備的你,相信不難發現這個用心。
這個例子給我們語文教師的啟示是:教師在語文教學設計時應該精心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讓樂趣在語文課上無處不在,然后用點明重點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樂趣的所在。[6]
譬如我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講授“劃分層次”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一個“中國好導演”的環節,這個環節需要學生自主完成兩個問題:一是假如將這篇文章拍成電影,你準備拍多少部?二是假如電影賣座,現在要進一步拍成連續劇,你又拍成多少集?授課時,一個學生自薦做導演,上講臺將自己的設想講出來,然后下面的學生全部背對講臺上的學生,假如學生導演的主張跟下面學生的主張一致,那下面學生就轉過身來面對著講臺上的學生導演,等一個學生導演回答完畢,分別詢問回答問題的學生,轉身的學生以及沒有轉身的學生關于結構劃分的問題。重復這一過程,直至學生們掌握“劃分層次”這一知識點。其實這里的“拍電影”活動就是將文章分段,拍“連續劇”活動就是分層,分段分層,這是常規的語文教學步驟。而經由“中國好導演”這個教學設計,學生親身扮演導演,其他學生扮演評委,導演要用心去分析文章,評委也要專注于導演的分析是否合理,講臺上下對于語文學習的關注度可謂空前的高漲。而學生在“玩”的同時掌握了知識,更寶貴的是這個知識不是老師“給”的,而是學生真真正正自己探索出來的,并且從課堂上學生的笑臉上可以看出在這個探索的過程學生收獲了滿滿的“樂趣”。
“樂趣”作為“興趣”發展的第二層次,相對于初始層次的“有趣”而言已經有了一定的穩定性,如果教師們能夠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從而想方設法地做好自己的“引導者”角色,相信不難構建出充滿樂趣的語文課堂,這時,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影響。在學生已經喜歡語文的前提下,如果能夠讓學生將語文學習作為一種需求,一種理想,那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最高目標。
三、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志趣
志趣是興趣發展的高級階段,它是個人有意識的行為,也就是說,學生學習語文,如果達到了志趣這個層次,學習語文就不再是外在力量影響的結果,而是本人內在需求的表現。初中階段,語文銜接教育的目標應該是讓學生由無意識的被動接受,轉變為有意識、主動地學習。
一方面是語文學習對于個人生活的影響。在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語文側重的是生活,是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要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方面。并且語文是橋梁,它將我國古今中外文化的知識呈現出來我們一定要重視學好語文。
另一方面是語文學習對于國家文化興旺的影響。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意識到自己個人的讀書與中國民族命運的聯系。
學生學習語文的志趣,是學生發自內心的。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能做的并且應該做的是在日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樹立學好語文的理想。
四、經驗總結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個方面的經驗。
一方面是語文教學需要生活化。人是社會的動物,而興趣作為人的一種心理機能,不需要后天的學習,它的產生與否關鍵在于有沒有刺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做的是將語文教學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時感受到生活的氣息,從而引起共鳴,喚醒心中的那份沉睡的興趣。
另一方面是教師需要切實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具體言之,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口、手,管心是指應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同等的地位上,教學是一個相互的過程,試想一條路的兩頭要通行無阻,中間一定不能有坡度差。管口是指,作為引導者,什么該講,什么不該講,什么詳講,什么略講,要把握好。管手是指,初中階段,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已經有了一個飛躍發展,有很多學習上的事,應該試著讓學生自己去做,管住自己的手,不要代勞,該放手時就放手,該出手時就出手。
小升初語文銜接教育是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都需要去面對的一個難題,應對這一難題,我們可以在堅持語文教學生活化以及轉變教師角色這兩點基礎上,大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銜接教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期望畢其功于一役,要持之以恒,相信這樣一定能夠慢慢讓初中學生樹立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態度,也必將使得語文教學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讓我們為了現代語文教育夢奮斗吧。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0-123.
[2]姜海平. 初中伊始切莫急 未雨綢繆應有時:小升初語文學科銜接教學中的一點看法和幾點做法[J].語文教學通訊,2013(3):12.
[3]肖紅. 打好初中語文“第一仗”實現小升初的完美對接[J].成才之路,2013(9):57.
[4]歐陽俊波. 關于初中語文生活化的教學實踐和探索[J].新課程,2013(10):170.
[5]徐劍梅. 讓學生打心底里愛上語文——如何做好小升初語文銜接教學[J].新課程,2011(2):51.
[6]唐繼光. 語文生活化 生活語文化——走進初中語文新課改的雜感[J].吉林教育,200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