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大鵬 曾桂香 華磊 葉陽 蔡靜 鄭蕾 楊媛媛


【摘要】 目的 比較近視屈光過矯、佩戴三棱鏡矯正、集合調節訓練3種治療方法治療合并調節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隱斜患者的療效。方法 抽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合并調節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隱斜病例,以雙盲法隨機分設為甲、乙、丙3組,每組30例。甲組采取視功能集合調節訓練,乙組采取0.50 D戴鏡近視屈光過矯,丙組采取佩戴三棱鏡矯正。對比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3組視功能及隱斜度。結果 與治療前對比,治療3個月后甲組雙眼交叉圓柱鏡法調節反應值(binocular crossed cylinder,BCC)明顯減小,正相對調節(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調節幅度(amplitude,AMP)明顯增大,集合近點(near point of convergence,NPC)前移,正相對集合(positive relative convergence,PRV)、調節性輻輳/調節(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to accommodation ratio,AC/A)明顯增大(P<0.05)。與治療前對比,治療3個月后乙組BBC增加,PRA、AMP減小,NPC后退,PRV減小,AC/A增加(P<0.05)。與治療前對比,治療3個月后丙組BCC、PRA、AMP無顯著變化(P>0.05);NPC后退,PRV減小,AC/A增加(P<0.05)。治療3個月后,3組BBC、PRA、AMP、NPC、PRV、AC/A等視功能各項參數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集合調節訓練治療合并調節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隱斜患者療效更為確切,可增加調節幅度和近距正相對融合范圍,減少隱斜度,顯著緩解癥狀,值得進一步借鑒推廣。
【關鍵詞】 近視屈光過矯;佩戴三棱鏡矯正;集合調節訓練;調節不足;外隱斜;集合不足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4-0075-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78.1+5
近些年由于工作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們普遍使用電子設備,臨床上發生視疲勞的患者不斷增多,特別是青年人群患病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1]。視疲勞是一種常見且多發的癥候群,患者發病后以易流淚、眼脹、無法持久視物、視物模糊等為主要表現,同時伴有惡心、頭痛等癥狀,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2-3]。對于患者而言,視疲勞的發病與心理素質、全身狀況以及局部眼睛因素關系密切,而外隱斜發病以雙眼視異常為主要病因[4-5]。在實際工作中,臨床往往未對視功能檢查進一步深入,僅通過單純治療改善病癥,極易造成病情延誤甚至加重[6]。本研究進一步檢查合并調節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隱斜患者的視功能,探討了近視屈光過矯、佩戴三棱鏡矯正、集合調節訓練3種治療方法的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合并調節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隱斜病例,以雙盲隨機法分設為甲、乙、丙3組,每組30例。甲組女性16例,男性14例;年齡9~16歲,平均(13.22±2.14)歲。乙組女性15例,男性15例;年齡9~15歲,平均(13.05±2.04)歲。丙組女性17例,男性13例;年齡9~16歲,平均(13.11±2.16)歲。
3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展開前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討論批準,所選對象事先知情且參與時均為自愿。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9~16歲;均滿足視疲勞中外隱斜集合不足型確診條件[7];均合并調節不足;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各類器質性眼部病變;眼表疾病如干眼癥;調節性斜視;無法配合調節檢查;眼部手術或外傷史;調節靈敏度正常;認知障礙、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檢查基本眼部情況
采取角膜映光法、遮蓋試驗等排除包括間歇性外斜在內的顯性斜視;采取直接檢眼鏡和裂隙燈顯微鏡等檢查眼底、玻璃體、晶狀體、瞳孔、前房、角膜、結膜、眼瞼等,排除器質性眼部病變,如虹膜睫狀體炎、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疾患等。
1.3.2 屈光檢查
首先實施散瞳驗光,然后采取綜合驗光儀在瞳孔恢復后主覺驗光方法規范檢驗屈光狀態,排除異常矯正視力、屈光參差(雙眼)>0.75 D者。
1.3.3 檢查視功能
(1)調節靈活度。采取翻轉鏡(±2.00 D),指導患者對40 cm處近視標予以注視,將放置于眼瞼的鏡片交替翻轉,對1 min循環次數予以記錄。(2)調節幅度(AMP)。測量患者近點距離并計算AMP。AMP=1/遠點距離-1/近點距離。其中,遠點和近點距離單位均為m。(3)采取雙眼交叉圓柱鏡法(BCC)測定調節反應值。將交叉圓柱鏡放置在患者雙眼前,對眼前近十字交叉40 cm視標垂直線、水平線清楚或相同與否予以觀察比較。若相同,則無需再加鏡片。正球鏡于水平線清楚時添加,負球鏡于垂直線清楚時添加,直至橫豎線清晰度相同。以正鏡度(調節滯后量)或負鏡度(調節超前量)為調節反應值。(4)正/負相對調節(PRA/NRA)。指導患者對40 cm處的最佳視力上一行視標以雙眼同時注視觀察,分別加正/負鏡度,直至持續并保持5 s模糊,正/負相對調節為所加屈光度。(5)集合近點(NPC)。指導患者對一條豎線進行直視,然后緩慢移近至患者一眼未注視或產生復像,記錄該距離并標記為破裂點。之后移遠視標至患者雙眼注視恢復,記錄該距離并標記為恢復點。(6)遠、近距水平融合范圍。使用綜合驗光儀的外置三棱鏡進行檢測,遠近分別在40 cm、6 m視標進行檢查,用BI/BO棱鏡法測定。雙眼相對集合為患者復視時或可耐受無模糊時雙眼所加的棱鏡度最強度數之和,表示為棱鏡度(△)。集合融像儲備以正相對集合(PRV)表示,由棱鏡底向外測量,分開融合儲備以負相對集合表示,由棱鏡底向內測量。融合范圍為正負相對集合之和。(7)調節性輻輳/調節(AC/A)。采取綜合驗光儀測量梯度性AC/A值,均在40 cm處使用近用視標測量,視標選取最佳視力上一行,測試當前隱斜量,雙眼加1.00 D,再次測量隱斜量后2次結果取平均值。(8)視近、視遠隱斜。均測量3次水平隱斜,方法為VonGraefe法,取均值。
1.3.4 治療方法
甲組采取視功能集合調節訓練,乙組采取0.50 D戴鏡近視屈光過矯,丙組采取佩戴三棱鏡矯正。
1.4 觀察指標
測量并記錄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3組各項視功能參數及隱斜度。
1.5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甲組治療前后結果比較
與治療前對比,治療3個月后甲組BBC明顯減小,PRA、AMP明顯增大,NPC前移,PRV、AC/A明顯增大(P<0.05),見表1。
2.2 乙組治療前后結果比較
與治療前對比,治療3個月后乙組BBC增加,PRA、AMP減小,NPC后退,PRV減小,AC/A增加(P<0.05),見表2。
2.3 丙組治療前后結果比較
與治療前對比,治療3個月后丙組BCC、PRA、AMP無顯著變化(P>0.05);NPC后退,PRV減小,AC/A增加(P<0.05),見表3。
2.4 3組治療結果比較
治療3個月后3組BBC、PRA、AMP、NPC、PRV、AC/A等視功能各項參數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在眼視光門診中,雙眼非斜視性視異常包括聚散異常和調節異常。這2種異常是視疲勞的常見病因,在視疲勞中具有較高的檢出率[8]。對于患者而言,調節敏捷度不足、調節不足和集合不足型外隱斜等是最為常見的造成調節異常的原因[9-10]。雙眼視覺指的是雙眼視網膜上一個外界物體分別成像的對應點,沿視覺傳導系統神經興奮進入大腦,雙眼視覺信號經高級中樞予以分析后,則可綜合為有立體感知且完整的印象[11-12]。
雙眼正常視覺功能下,瞳孔收縮、集合、調節等屬于三聯動關系,集合運動主要由調節引起,而調節的發生也需集合誘導。一旦集合與調節聯動異常,極易引發視疲勞癥狀。在檢查雙眼視功能的各參數中,最基本的參數為AC/A,可對調節性集合與調節的關系予以直觀反映,與眼位狀況和屈光不正狀況關系密切。AC/A過低,說明散開功能不足或集合不足;AC/A過高,說明散開功能過度或集合過度。
本研究針對合并調節不足的外隱斜集合不足型患者采取3種方法治療,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3組BBC、PRA、AMP、NPC、PRV、AC/A等視功能各項參數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3種方法治療后,甲組最為有效,乙組和丙組改善不顯著,3種方法對患者視疲勞癥狀的改善效果存在較大差異。治療3個月后甲組BBC明顯減小,PRA、AMP明顯增大,NPC前移,PRV、AC/A明顯增大。集合調節訓練可促使AC/A值變為常,增加正融像儲備能力,顯著降低外隱斜,明顯增加正相對調節范圍和調節幅度,前移集合近點,減少調節滯后,顯著改善視疲勞的各癥狀。治療3個月后乙組調節滯后,BBC增加,PRA、AMP減小,NPC后退,PRV減小,AC/A增加(P<0.05)。0.50 D戴鏡近視屈光過矯可幫助患者減少正相對調節范圍以及調節的幅度,顯著改善患者視物模糊等癥狀,可達到提高調節性集合的目的。治療3個月后丙組BCC、PRA、AMP無顯著變化(P>0.05);NPC后退,PRV減小,AC/A增加(P<0.05)。佩戴三棱鏡矯正會促使患者減少近距正融像性集合,增大外隱斜,初期可緩解癥狀,但隨著佩戴時間延長,患者癥狀有所復發,整體療效欠佳。
綜上所述,集合調節訓練治療合并調節不足的外隱斜集合不足型患者療效更為確切,可增加調節幅度和近距正相對融合范圍,減少隱斜度,顯著緩解癥狀,應進一步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悅.集合不足在近視人群中的發生率[J].中國眼鏡科技雜志,2018(5):125-127.
[2] MOHAN A,KAUR N,SEN P,et al.Efficacy of smartphone-based exercises in conjunction with modified glasses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and fusion weakness[J].J Binocul Vis Ocul Motil,2019,69(1):30-33.
[3] 于妮仙,謝芳,張偉.眼位正常、外隱斜及間歇性外斜視兒童的近視患病率比較[J].眼科新進展,2017,37(5):438-441.
[4] YOON H J,MOON H S,SUNG M S,et al.Effects of prolonged use of virtual reality smartphone-based head-mounted display on visual parameter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Sci Rep,2021,11(1):15382.
[5] 江洋琳,陳曉琴,李麗華.集合不足及其研究進展[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20,29(12):68-72.
[6] BILBAO C, PI?ERO D P.Distribution of visual and oculomotor alterations in a clinical population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J].Brain Sci,2021,11(3):351.
[7]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眼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8] 高松,路富榮,劉陽.屈光參差近視患者在lasik手術后外隱斜的改變[J].中外健康文摘,2012,9(9):254-256.
[9] 周俊.三種雙眼視功能障礙的鑒別診斷及處理方法[J].國際眼科雜志,2018,18(7):1245-1246.
[10] 呂星瑤.調節不足合并集合不足的視覺訓練思路[J].中國眼鏡科技雜志,2021(3):108-111.
[11] 孫鐵晶.討論視覺訓練治療集合不足的效果[J].中國眼鏡科技雜志,2016(5):112-113.
[12] 李梅,張莉亞.角膜塑形術對外隱斜近視患者正融像性集合和調節性集合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32):163-165.
(編輯:許 琪)
基金項目:上饒市科技計劃項目(2021CZDX45)
作者簡介:譚大鵬,男,本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