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努力實現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已成為國家重要戰略,煤炭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能源之一,同時,煤炭在新時期下也成為排放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雙碳”目標給煤炭等傳統能源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面對全新的發展形勢,必須應用創新發展理念全方位轉型升級,才能追隨時代步伐,突出煤炭企業的社會價值。本文以“雙碳”背景下煤炭企業的轉型路徑和發展為核心,分析煤炭企業面臨的挑戰以及轉型路徑和發展方向,旨在可以更好地推動企業發展,以供參考。
關鍵詞:“雙碳”;煤炭企業;路徑;發展
DOI:10.12433/zgkjtz.20240119
2023年9月,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5年前下降65%以上。目前,2060年的碳中和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科學家制定了碳中和的實現與政策體系,并分析了技術方面的碳排放路徑。同時,在碳中和目標下,構建了能源、經濟、環境三合一系統的綜合模型。為此,本文聚焦“雙碳”背景下的煤炭企業發展與轉型,在分析對煤炭企業帶來挑戰的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一、“雙碳”背景下煤炭企業面臨的挑戰
(一)數量沖擊
從碳排放角度上看,電力行業、交通行業和建筑行業占比較大。除了交通行業以外,其他行業對煤炭資源的需求量較大,在發展中面臨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重大壓力。隨著電煤耗的不斷下降以及電氣化技術和其他新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削弱了煤炭的市場地位和消耗強度。例如,電力行業和制造業對煤炭消耗量明顯降低。
(二)價格沖擊
社會發展下各行各業對能源的需求逐漸增加,降低煤電比重與絕對數量的重要舉措是通過跨行業提高化石能源的數量。近年來,在多方面努力下,風力發電成本明顯下降,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行業基本已具備了與煤電行業進行競爭的實力,結合國際可再生能源的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全球光伏發電成本相比以往下降了80%,風力發電成本比以往下降約40%。在2019年的可再生能源電力中,超過50%的成本低于化石能源發電,且這種超越在不斷增速。2020年,我國風電光伏的指導價格與燃煤差價已很接近,甚至絕大多數省區控制在0.1元左右,少部分風力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出現了倒掛模式。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光伏發電成本在0.2~0.4元/kWh左右,風力發電成本在0.29~0.43元/kWh左右,相關學者計算在2025~2030年之間發電成本還會持續下降。考慮到碳排放成本增加的因素,煤電機組的競爭力將大幅度下降,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可再生能源的普及范圍會越來越大,發電量也會短時間內劇增,煤電行業很可能會被新行業擠占市場。針對新時期下節能減排的重大壓力以及市場價格的白熱化競爭趨勢,越來越多的下游行業在近年來承受的壓力無形中影響煤炭行業,導致煤炭消費量減少、產能過剩等問題。根據英國BP的科學測算得知,2018年全球約60t的煤炭消費為基點,如果按照沒有碳約束的常規發展,到2030年全球煤炭消費量可能僅為75億t,2050年的煤炭消費量下降到62億t,年均下降0.8%左右。由于處在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計算方法,所以上述測算數據只能作為參考,精準性還有待檢驗,但在“雙碳”背景下,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趨勢基本確定,全球的煤炭產業也將經歷一個波動的重塑過程。
(三)社會認知沖擊
隨著生態環境壓力的增大以及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崛起,傳統煤炭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不夠良好。金融領域也把發展目光轉向了綠色行業中,并加大社會治理和績效審查力度,不再重視煤炭行業。根據相關報道發現,在發達國家中,金融機構不會參與煤炭行業的相關融資,保險公司在承保與續保之間剔除了煤炭行業。澳洲某知名發電企業認為,當地超過60%的火電站可能在20年之內關閉,結合目前的估算法推算,澳洲的很多上市煤炭企業最多可能維持8年,隨后衰落。
二、“雙碳”背景下煤炭企業的轉型路徑
(一)2021年~2030年準備期轉型路徑
煤炭企業在此階段要加快收益回收,做好轉型和布局工作,實施高效利用和節能減排路徑,并維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注重企業的收益累積,優化資源配置與投資,為煤炭企業未來的轉型工作,做好人才、技術、資金等多方面的儲備。同時,做好和消費者之間的協調,規劃未來的銷售方案,以市場需求開展生產,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現產能過剩。此外,進一步靠攏可再生能源行業,為傳統企業和新能源行業的協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把競爭關系轉化為共贏關系。在企業的轉型過程中,主要以節能減少煤炭的消耗量,盡可能應用煤炭清潔優化傳統煤炭結構,淘汰落后資源,更新技術的發展,避免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在新時期下,煤炭行業要進一步降低火電廠的標準,注重節能減排技術,淘汰生產中對能源依賴較大的設備,推進節能技術和減排技術的改造,應用余熱技術,提升建筑、水利等多行業對煤炭資源的科學應用,杜絕資源利用的單一性,盡可能在2030年之前全方位達到煤炭的清潔利用,使傳統煤炭行業朝著技術密集型行業靠攏。
(二)2031年~2050年競爭期轉型路徑
此階段,要加強燃煤發電的利用能力,降低燃煤發電的碳排放,推動煤炭行業低碳、匯碳的建設,也要主動發展潔凈煤技術,以碳匯工具為煤炭行業贏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并努力探索下游行業,實現傳統煤炭行業朝著綜合能源的轉型。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煤炭行業而言,進行技術創新是推動整個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可以發現發電技術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突破,但仍要有燃煤發電技術作為支撐才能使清潔能源和煤炭大規模的應用。與此同時,在煤炭行業的轉型中,還要重視碳循環工程通過排放端、碳匯端來實現。排放端指的是CCS、CCUS技術實現循環,需要應用二氧化碳轉化CCUS技術的商業化發展,特別是液體燃料、可降解塑料等化工原料的技術產業化,并加大碳封存技術、天然氣技術以及COES技術的示范建設。
(三)2051年~2060年完成期轉型路徑
此階段,進一步體現煤炭的安全性,打造安全、綠色、經濟型的屬性轉型,應用油氣儲備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達到不可再生資源轉化為可再生資源與備用電源,發揮煤炭行業的上游領軍作用。同時,有意識地打造新煤炭行業,把煤炭轉化技術和煤炭資源作為我國傳統工業發展的原材料。總而言之,轉型路徑要以清潔能源和新煤炭消費市場為主,把不可再生資源轉化為原料提供源源不斷的可再生資源,并持續發展加工技術和先進的材料技術保障具備轉型優勢。特別是煤炭行業朝著智能化生產、數字經濟和開發的方向推進,實現煤炭企業角色的轉變以及煤炭資源的多元化發展。
三、“雙碳”背景下煤炭企業的發展對策
(一)增強煤炭企業的產業鏈
在能源結構占社會主導地位的當下,煤炭在能源供應的穩定性、經濟性等多方面具有決定性優勢,但在綠色環保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勢。隨著“雙碳”背景和替代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煤炭企業的原有優勢很可能被時代發展而淘汰,特別是被新能源全面超越。為此,煤炭企業應充分發揮上游企業優勢尋找生存空間,從本質上看,這是煤炭企業提升內在競爭力的過程,也是補齊短板、降低成本、提升效果的過程,更是煤炭行業改革升級優勝劣汰的過程。為此,煤炭企業要堅持發揮比較優勢,完成企業價值鏈的升級。
第一,煤炭企業參考發達國家的轉型經驗,借鑒理論與實踐,增強核心競爭力。例如,2019年,美國煤炭產量為6.4億,相比2008年煤炭高峰產量下降了近一半,煤礦超過650處,從業人員超過52800人,無論是單礦還是單員效率,都遠超我國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見,我國在煤炭行業還有極大的進步空間。因此,要做好合理規劃,優化生產布局。
第二,淘汰落后、低劣的煤礦,應用智能化數字技術作為新的發展手段,提升企業的安全生產水平,提高生產效率,節省生產成本,實現勞動密集型行業朝著技術密集型行業的轉變,保障在各個發展階段均能提供優質資源。
第三,傳統煤炭企業要意識到補齊自身短板的重要性,把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始終,做好節能減排、因地制宜的保水開采,降低生產中的高排放強度,完成污染性行業到綠色性行業的轉變。
(二)堅持多元化發展布局
在過往,為了打破煤炭行業的發展僵局,煤炭行業在努力劃分市場邊界。然而,很多企業會選擇內部優化的方式來解決時代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煤電企業在國家“煤電聯營”的理念引導下,構建了以煤、電、化一體的產業鏈。這種產業鏈縱向的一體化,更多是在處理利益劃分的問題,無論是對上游還是下游的波動風險,都能完全抵御,但在系統風險的抵御能力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煤電行業是較典型的強周期行業,在經濟波動中屬于共頻、共振的行業,難以逆周期的進行調節。在“雙碳”背景下更出現了同向變動問題,無法進行風險轉移。為此,對企業堅持走現代化道路、堅持現代化發展方向以及產業鏈布局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需要從縱向發展轉變為橫縱結合的發展,并通過有側重點的布局,構建立體產業網絡。
第一,提升企業縱向質量,做好煤炭物流運輸,探索不同區域經濟、新能源行業發展不均衡的特征,以及“公轉鐵”的新時代背景,加快物流運輸發展,以此提高煤炭運輸的環保水平,優化鐵路資源配置。持續提升大容量低污染的煤電技術應用,探索與煤炭企業相關聯的投資、保險等金融行業。降低碳排放強度,發揮現代煤化工的角色,為國內消費環境提供高質量的碳產品。
第二,增強橫向一體化的綜合實力,煤炭企業要抓住能源改革時機,應用上游企業優勢以及區位優勢,投資并發展新能源行業作為轉型的關鍵階段,以新的思路和投資循環應對未來發展。例如,通過企業自身的穩定靈活特征,研究新能源行業的光熱、地熱,作出明顯的轉型,體現傳統煤電行業朝著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和轉移。在“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內工作人員從530萬下降至340萬。然而,可再生能源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全球范圍內工作人員已超過一千萬,明顯超過了煤炭行業工作人員的數量。
(三)走出一條特色現代化發展之路
傳統能源與傳統行業升級轉型的關鍵在于擺脫對原有勞動力和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做好技術的創新和進步,進一步提高生產力,增強煤炭企業對供應鏈的控制。在未來轉型路徑設計上,要發揮煤炭企業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爭取獲得政府支持,激活市場主體,維護煤炭企業多年發展以來形成的合同制度,保障煤炭市場的可持續運行,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積極參與到金融領域中,讓煤炭資源得到流通。在技術方面,應用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構建物流體系,甚至可以參與到電商平臺中,開通生產、運輸、保存和物流等供應鏈環節,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美好局面,構建屬于新時代煤炭行業的營銷方式。針對市場規模縮小的這一問題,要在發展中敏銳發現市場變動,以市場需求配置資源,為產品增加附加值,構建煤炭企業的應急保障制度,促進能源的應用安全。
(四)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
做好科技創新是煤炭企業的基本發展動力,更是打開行業發展格局的有力抓手。
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2019年,我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為1.4萬億元,投入強度比上一年增加了1.3%,但煤炭的研發投入僅占109億元。由此可見,現階段煤炭行業的研發投入和研發強度仍有待提高。
其次,煤炭行業轉型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需要把目光聚焦到清潔化、低碳化以及智能化的新能源領域中,重視布局煤炭的安全綠色開發,爭取在氫能、CCUS儲能等方面走向世界前沿,并獲得突破,打造一批示范性工程支撐企業發展。
最后,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完善人才考核機制,強化市場資源的調配,以實際需求與問題為基本導向,結合生產、研發、機構、人才和資金進行創新,激活煤炭產業活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雙碳”目標對我國傳統煤炭企業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機遇和挑戰并存。本文在分析煤炭企業面臨的困境基礎上,提出未來三個階段的轉型對策,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為此,煤炭企業必須要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增強產業鏈,與時俱進發展成為新型煤炭行業。
參考文獻:
[1]張新苗.“雙碳”目標背景下煤炭企業的創新發展[J].現代企業,2021(11):39-40.
[2]樊雋辰,王麗娟,白鵬洲. “雙碳”背景下煤炭行業的發展路徑探析——基于對全國27家上市煤炭企業的財報分析[J].甘肅金融,2022(01):45-49.
[3]譚志宣,夏洪偉.國內減碳現狀及“雙碳”目標實現途徑[J].能源研究與管理,2022(01):13-18.
作者簡介:段存志(1985),男,山東省日照市人,本科,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煤企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