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民工投身到城市建設中,在推動城市經濟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民工在城市建設中一般扮演著重體力勞動者的角色,其工作具有較大的危險性。社會保險切實關系到農民工個人的利益,為了實現公平公正、減少貧富差距,各地政府要完善農民工的社會保險體系,以此推動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文將對農民工社會保險的重要性、基本原則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實施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保險;路徑
DOI:10.12433/zgkjtz.20240128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在此過程 中也形成了農村和城市經濟的兩極分化,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隨著社會保險體系的逐漸完善,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險工作也逐漸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并提出了相應的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落實還有待完善,需要相關人員加大重視程度。
一、農民工社會保險的重要性
農民工作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在城市勞動者中處于較低的地位,存在生活條件較差、環境較艱苦、收入較低的狀況,對此,需要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實現共同富裕,推動社會健康發展。
(一)保障農民工自身利益,促進社會公平
首先,農民工出現工傷疾病的概率較高,推動農民工參保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基本條件。其次,農民工無法享受應有的社會保險制度保障,不利于農民工工作的積極性。再次,建立和完善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制度工作,更有利于促進推動農民工家庭和諧,保障社會穩定。最后,有利于推動社會公平的實現,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改變人們對農民工的歧視和偏見。
(二)有利于推動社會穩定和發展
當前,我國農民工群體向著低齡化方向邁進,據《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調查顯示,農民工群體的平均年齡為28歲。由于年輕群體思想行為較為活躍,渴望城市生活,但是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如果沒有社會保險的制度保障,必然會影響年輕群體進步的動力,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三)有利于深化農村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群體極大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增加了農民工群體的收入。但當前城鄉差距愈發明顯,社會保險制度差異較大,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大對農民工參與社會保險完善的力度可以有效推動農村經濟改革。
二、農民工社會保險實施的基本原則
(一)分門別類原則
分門別類原則是指根據農民工的不同身份和需求,對社會保險工作進行有效分類,以便實現針對性的保障。具體而言,這一原則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區分不同身份。農民工中既有常年在城市從事勞動的“流動人口 ”,也有每年或每隔幾年到城市打工的“短工 ”。這些不同身份的農民工在享受社會保險方面存在差異。例如,常年在城市居住的農民工可以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和養老保險,而短工則可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和養老保險。因此,需要根據農民工的身份特點,分別制定不同的社會保險政策。
其次,需要區分不同保障對象。在農民工中,存在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對象,制定相應的社會保險政策。例如,為女性提供更完善的生育保障;為年長者提供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為青年人提供工傷社會保障。
最后,區分不同保障內容。社會保險涉及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等多個方面,農民工享受的權益也不盡相同。
(二)適度保障原則
適度保障原則是指在推動農民工社會保險工作實施時,需要考慮到農民工的實際情況和經濟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適度提供社會保險服務,以確保其基本需求得到滿足,避免過度提供社會保險導致負擔過重,從而造成不必要的財政壓力。
社會保險服務應覆蓋農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但也應根據實際需求提供靈活的保險方案供農民工選擇。
(三)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在推動農民工社會保險工作實施時,應按照一定的階段性和逐步推進的方式提高社會保險水平,確保社會保險制度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具體而言,循序漸進原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社會保險制度的設計應符合實際,逐步完善和擴大保障范圍。
其次,在提供社會保險服務時,逐步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和監管機制,確保服務的質量和效果。例如,通過建立健全的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加強醫療保險服務的監管和評估,提升農民工參保水平。
最后,在逐步提高社會保險水平的同時,適度考慮財政可持續性,確保社會保險制度的長期穩定。例如,采取逐步增加保障費用、擴大保障范圍等措施,考慮財政承受能力,避免過度壓縮財政資源。
(四)強制性原則
首先,社會保險是國家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強制性規范,意味著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
其次,社會保險管理機構的行為具有法定強制力,確保相關規定的執行。
再次,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在社會保險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承擔自身應盡的義務,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最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有權對違反社會保險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處罰,以維護社會保險制度的權威性。
社會保險執法部門應加強對農民工的關注,將農民工的社會保險納入強制性管理,要求用人單位和個人建立勞動關系時,按照社會保險的相關規定,提供社會保險待遇。
三、農民工社會保險實施路徑分析
(一)建立多層次的工傷保險制度
當前,在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過程中,現行的工傷保險制度還有待完善。農民工會面臨工傷的風險,相關部門要重視保障農民工因工傷殘后的合法權益,完善工傷保險制度,解決農民工的迫切需求。
首先,建立多層次的工傷保險制度,進行類別細分,有效保障農民工在出現工傷后及時得到賠償,為農民工提供保障。在此過程中,政府通過工傷賠付制度加強了對農民工生命安全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用工企業加強在工作過程中的安全管理。
其次,工傷保險費用的繳納必須要落實到用人企業,堅持無過失補償原則,也就是農民工群體的工傷保險費用全部由用人企業承擔,按照企業正式職工的參與標準進行費用繳納。要針對行業風險科學調整繳納比例,提高投保費率,切實保障農民工的自身權益。
最后,工傷保險管理部門要發揮監督和管理作用,根據行業發展的變化,調整和監督企業工傷保險費用支出,建立獎懲機制,對沒有落實社會保險制度的企業加大懲罰力度,進一步促進農民工群體參與社會保險體系。
(二)加大農民工社會保險的監督力度
由于農民工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沒有樹立相關的安全意識,絕大多數農民工對于社會保險沒有真正的理解,阻礙了農民工參與社會保險工作的推進。所以需要對農民工群體進行宣傳和教育工作,通過案例使得農民工認識到社會保險的重要作用,打破傳統的思想束縛,提高農民工參與社會保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首先,政府部門應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重點加強對企業在農民工參與社會保險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對參保行為進行審查,一旦出現不法行為,加大懲處力度。
其次,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切實保障企業落實《勞動保護法》,與農民工正式簽訂協議,以企業正式職工的標準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保障農民工的權益。
最后,政府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定期對企業進行巡查,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參保的監督管理體系,及時發現和處理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等不法行為,對企業管理人員進行追責,規范用人單位管理方式,使得用人單位增強為農民工群體參與社會保險的意識,保障農民工群體的權益,使農民工得到城鎮社會保險體系的保障。
(三)推動戶籍制度深入改革
當前,需要對戶籍制度加以改革和創新,從根源進行整治,推動農民工群體參與到城鎮社會保險管理體系中,保障農民工群體的權益。
首先,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結合城市發展的現狀,有效改革城鄉結合戶籍制度,對人口矛盾并不突出的中小城市加大戶口制度的開放力度,增強對農民工群體的管理,形成地區統一開放的人口管理體制。推動戶籍制度改革能打破城鄉之間的無形阻礙,為農民工群體參與社會保險提供便捷。
其次,政府要采取配套措施,在農民工就業、社會保險和子女教育方面加強重視和關注,使農民工群體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使農民工真正扎根于城市,激發農民工群體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城鎮化社會保險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四)完善保險制度,增強維權意識
經過數據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民工缺少對《勞動法》的清晰合理認知,導致自身維權意識較低,無法在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采取科學措施進行維權,造成企業和農民工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烈,不利于推動農民工社會保險體系的完善。
第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重要作用,通過各種方式,對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加強宣傳和教育,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認識到社會保險對自身安全和財產保障的有效作用,增強維權意識。
第二,政府要推動企業建立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的責任機制,使企業認識到自身的義務和責任,進一步增強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意識。在此過程中,政府要發揮自身的作用,通過科學調研,制定標準和流程,規范投保流程,開辟多條投保途徑,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險服務機制,及時處理狀況,幫助農民工應用合理方式開展維權,切實保障自身權益。
(五)創新農民工社會保險參與模式
由于農民工群體流動性較大,大部分都不能夠在城市定居。所以政府在創新當地農民工社會保險參與模式的過程中,要科學分析管理模式,建立多層次、多種類的社會保險參與體系,有效進行保險的接轉工作,實現農民工社會保險參與的持續性。同時,采用穩定型和流動性社會保險模式,推動農民工積極參與到城鎮社會保險體系建設中。
現階段,農民工群體一般可分為兩類:第一,在城市進行了居住登記,工作較穩定。第二,沒有固定工作地點。所以,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健全要充分考慮農民工群體的兩種不同情況,切實推動社會保險工作的有效實施。
政府在對穩定型的農民工群體構建社會保險模式過程中,要借鑒城市職工保險制度,調整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促使運行方式、支付標準滿足農民工的切實需求。政府要推動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與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制度的有效銜接和融合,并進行統一管理。同時,參照城市職工的參保標準,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簡化投保管理流程,真正為農民工群體參與社會保險提供便捷。
(六)提升農民工融入城鎮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以轉移勞動力和脫貧為重點,針對農民工群體開展大規模、廣覆蓋、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并制定相應政策,確保培訓資金的來源。例如,完善零工市場的即時快招服務,為零散務工的農民工提供便捷化、扁平化、實用化的短期技能培訓,提升其就業能力。
第二,鼓勵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和職業院校等機構合作興辦職業培訓集團,以實現培訓與就業的一體化發展。結合實際情況,加大對汽車維修工、養老護理員、家政服務員、育嬰員、砌筑工等適合農民工培訓就業的職業國家職業培訓規劃力度。
第三,利用“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和多媒體資源培訓等多種培訓形式,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多樣化、個性化培訓需求。
第四,鼓勵農民工參與培訓后參加職業技能評價,對于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按規定予以職業技能評價補貼和技能提升補貼,激發其積極性。
通過這些措施,旨在提高農民工的就業創業技能,提升他們融入城鎮的能力和水平,從而推動“短工”向“長工”的轉變,最終目標是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城市實現穩定就業和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民工社會保險是關乎國家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社會保險體系制度建設的難點。所以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結合農民工群體的實際情況,優化和創新社會保險參與模式。同時,充分發揮企業和農民工群體的重要作用,認識到社會保險參與的重要性,共同推動農民工社會保險工作的有效落實,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晨.農民工社會保險參與意愿淺析——以西安市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19(20):37-38.
[2]王冉 冉.農民工社會保險權利保障研究[J].人力資源,2019(10):72.
[3]張琨.黑龍江省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9.
[4]易立功.南昌市農民工社會保障現狀及改進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9.
[5]李小青.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險狀況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15):167-168.[4]易立功.南昌市農民工社會保障現狀及改進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9.
[5]李小青.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險狀況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15):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