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輝 李祥義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熱用戶對采暖需求不斷提升,供熱系統也在不斷更新完善,通過硬件、軟件的配套改進實施,運行人員在掌握各項供熱參數的情況下綜合分析,運用大數據平臺、源頭設計、工藝改造等手段踐行科學供熱行業理念。熱力站作為集中供熱系統供熱網路與熱用戶的連接場所及輸配中心,科學高效地把控站內運行參數是貫徹科學供熱的關鍵。本文結合實踐,從集中供熱系統熱力站設計、運行、改造等方面進行論述,提出改進措施,提前謀劃,旨在確保熱力站于各工況下高效運行,以供參考。
關鍵詞:熱力站;運行參數;節能降耗;工藝
DOI:10.12433/zgkjtz.20240134
一、概述
熱力站供熱系統作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設施,在改善人們生活條件及生活質量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天氣較為寒冷的北方地區,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西方國家在十九世紀初期就開始探索集中供熱模式,逐步形成了熱源、熱網、熱力站、熱用戶四方面運行理論及實踐基礎,我國集中供熱市場自發展以來,熱力站運行模式日益呈現多樣化,在每種模式下人們歸納出一系列運行理念,對于下一步科學精準供熱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本文就熱力站質調節模式下的某些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
二、水水熱力站運行策略分析
(一)能源監測平臺運用
1.一次側流量偏高
滄州市交通小區熱力站轄區負荷5層老舊小區及部分平房,實際供熱面積2.58萬m2,暖氣片采暖,保溫較差,前身為地熱井直供模式,2019年進行庭院管網及樓內系統改造,并接入集中供熱系統。根據能源監測平臺實時監測數據,如表1所示,一次側供溫88.46℃,回溫43.99℃,瞬時流量20.44T/H,瞬時熱量3.58GJ/H,供壓0.61MPa,回壓0.37MPa;二次側定溫48℃,供溫47.67℃,回溫43.1℃,供壓0.38MPa,回壓0.33MPa,瞬時流量162.37T/H,瞬時熱量3.32GJ/H,單位瞬時流量63T/H/萬m2,調節閥開度29.25%。經能源監測平臺站與站橫向對比,該熱力站一次側流量明顯高于同類型其他熱力站,一次側流量預設6T/H/萬m2,且一次側回溫較其他熱力站偏高,判定為一次側流量過大導致一次回水溫度偏高。根據定溫情況可知,調節閥正常定溫,調節閥開度符合定溫要求,無異常。一次側流量為20.44T/H時,二次供水達到定溫要求,進而判斷板換換熱能力不足或結垢,提高換熱系數,增大效率,且一次側供回水壓差過大。經拆卸高壓清洗后,熱力站運行數據如表2所示。
2.基礎數據導致運行偏差
泰和小區熱力站共計三個環路,熱量完成率以一次側計量,監測數據畫面如表3所示,發現兩處運行參數不合理:第一,雙環的高環二次側流量偏小,但用戶室溫普遍在20~21℃,且入戶熱表顯示入戶流量在0.5T/H左右;第二,單環路站內二次側流量顯示異常大,遂進行調網降頻措施,降頻后當日出現單環熱用戶大面積反映不熱現象。基于此,現場檢查站內熱量計測量、安裝位置及上傳數據均無異常,繼而由經營部門重新核實分環面積,發現面積分環錯誤,更正后運行數據回歸正常,如表4所示。此類數據異常現象得以迅速解決,避免人、機、物力量大規模投入,可見大數據匯總對比分析解決問題的便捷性。
(二)質調節電耗問題
在電耗指標控制方面,行業多按照取暖期單位面積使用量作為核定標準,例如,年度生產大綱電耗指標0.56kWh/m2,按采暖季120日,折合運行期每日指標46.7kWh/萬m2。現場一般更直觀地以站內循環泵變頻器上口電流3.5A/萬m2進行觀測,判定該站電耗是否在合格線以內。參照熱力站內工藝,一次網流量由熱源循環泵驅動,未設置分布式變頻泵,二次側循環泵通常定頻運行,補水泵變頻調速定壓,考慮到站內耗電量95%來自二次側循環泵,降低循環泵運行頻率是節電的關鍵。
供熱均衡的本質為熱量分配,具體到熱用戶是流量分配,需要站內循環泵有足夠的流量供應,然后在盡可能低頻下滿足用熱工況要求,實現用戶滿意、節能降耗雙目標。在變頻器作用下,水泵運轉時流量與頻率的一次方成正比,揚程與頻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軸功率與頻率的三次方成正比。設計工況下,在水泵匹配某一管網時,流量揚程變化曲線如圖1所示,當前工作點B點,降頻后工作點至D點,揚程、流量、功率均降低,由于前期管網水力未調平,局部阻力過大或過小,流量分配不均,可能存在水力失調,原來流量可到達的熱用戶,降頻后流量不足,進而出現管路遠端室溫不達標、局部過熱問題。在某一頻率下,降低管路阻力可增大流量,經過調網減阻,工作點由D點變為C點。例如,首先,將站內二次側阻力控制在合理范圍,一般板換0.05MPa以內,除污器0.03MPa左右;其次,調整外部管網阻力,主要檢查各關斷閥開閉程度以及管網老化情況等。整體流量增加后,對于下一步流量分配、降頻節能有著推動作用,有利于大溫差小流量理念的執行。2020年1~2月,某熱網管理所轄區39座熱力站61環路實供面積264.36萬m2,經調網、減小站內設備阻力、降頻手段,網電單耗由60kWh/萬m2/日降至40kWh/萬m2/日以內。
(三)集氣處理
在熱力運行管網輸送介質過程中,加熱水循環系統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空氣,來自系統補水和管網泄漏。水中的空氣會對熱力水循環系統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積累的氣體會形成空氣阻力,造成戶端循環不暢,降低熱力系統傳熱效率、腐蝕系統設備,導致系統噪聲和空氣腐蝕,系統循環不良,降低設備和管網的使用壽命,直接影響整個供熱系統的安全運行。傳統的解決辦法是:第一,在暖氣片末端和立管末端安裝放氣閥;第二,在施工過程中使水平管道有一定坡度,但無法從根本解決集氣問題。基于以上考慮,可以在熱力站建設時期設置真空脫氣機。
真空脫氣機的脫氣原理是基于亨利定律的工作原理,利用在水中的溶解度與水溫和壓力有關。在一定溫度下,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與壓力成正比;在一定壓力下,水溫降低,氣體溶解度增加,水溫升高,氣體溶解度降低。在熱力循環水系統中,將軟水器、定壓補水裝置、螺旋除污器和真空脫氣機配合使用,同時與熱力站壓力、溫度、流量等參數形成連鎖控制,控制電機啟停,根據需求調整脫氣機的工作時間和周期。原則上,真空脫氣機可安裝在熱力管網系統的任何位置,但必須注意安裝點的壓力應在工作壓力、溫度范圍內。同時,安裝基礎面要求水平,使設備振幅控制在20μm范圍內,設置集水坑并匯入排水溝。在采暖系統中,考慮到水溫影響溶解度,設備一般安裝在回水管上。啟動前,檢查參數設置并清洗連接管道,同時設置可靠的接地保護,匯入熱力站接地網。尤其在一次網末端熱力站、老舊小區,應盡可能設置全自動真空脫氣機。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的案例是熱力站生產運行中較常見的問題,借助現代科技輔助手段,更易直觀地發現站內參數異常情況,就地操盤檢查,逐步被計算機大數據整合分析取代,綜合發現各類隱患,并給出處理建議,這也是現代供熱控制系統的發展趨勢。節能降耗亦是現代供熱企業重視的一方面,大型區域供熱集團公司有著嚴謹的年度大綱要求,熱力站電耗以負荷單位面積考核,相較于局域供熱公司電耗成本可降低50%,這也和前期投資、設計密切相關。真空脫氣機可以科學地脫除水系統中的大氣泡、微氣泡和溶解氣體,解決氣阻、泵的氣蝕以及系統的氧化腐蝕問題,降低設備維修和更換的成本,提高系統中的傳熱效率,可降低約5%的能耗。
參考文獻:
[1]葛鳳華,于秋生,胡自成.管網特性對水泵變流量運行能耗的影響[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1,29(03):266-271.
[2]張軍,吳銳,徐冬梅.文丘里減溫器在供熱站的應用[J].中國設備工程,2008(02):35-36.
作者簡介:郎輝(1972),高級經濟師,從事供熱管理工作;李祥義(1990),助理工程師,從事供熱生產技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