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
從事小學語文教學以來,我深感新課程改革正在不斷地深化,并且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不斷推出,百花齊放。但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寫作興趣不高,他們覺得無話可說,不知道該寫些什么。那么,教師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對策。
一、加強閱讀,勤寫多練
閱讀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讓學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提升語文素養(yǎng)。古人說:“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從而積累好的詞匯、好的語句,慢慢轉化為自己的財富。讀得多了,了解了寫作規(guī)律,在自己寫作時,便會文思泉涌。魯迅先生曾說:“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由此可見,多讀有益的書籍,對提高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現(xiàn)在每個學期,學校都會出閱讀推薦清單,讓學生去多閱讀,老師也要督促學生多讀書。
當然,光讀而不下筆也是沒有效果的,寫作還需要勤寫多練,把閱讀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閱讀幫助學生積累詞句,讓學生感受書本中豐富的感情,而寫作則是鍛煉學生運用文字抒發(fā)感情。閱讀與寫作二者緊密聯(lián)系,缺一不可。葉圣陶指出:“寫作的歷練在于多作。”可見,閱讀后學生必須動筆來寫,才能更好地將讀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葉圣陶還說:“作日記,作讀書筆記,作記敘生活經(jīng)驗的文章,作抒發(fā)內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寫作的機會,決不放過。”只有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多練,學生才能對寫作產生興趣。我校還為學生開設“書吧”“朗讀亭”,讓學生有更好的閱讀環(huán)境。長此以往,學生也就不再覺得寫作難了。
二、提高自身寫作與指導能力
作為師者,我們在指導學生時必須比學生了解的多。要求學生有一碗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教師就必須做到。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在要求學生多讀、多練時,教師也要對自己進行嚴格的訓練,利用教學以外的時間去閱讀,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自身能力扎實了,才有對于作文構思的獨特見解,才能夠指導學生寫作時如何構思,指導學生應該寫什么、怎么寫。
三、開展活動,豐富生活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歇。”因此,我們必須為學生開展多彩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作提供源泉。如我們平時可以正確引導學生去接觸社會,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了解人物風貌,感受景物魅力、捕捉時代的脈搏。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類競賽:演講會、征文比賽、知識競賽等。開展“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名勝”“探訪身邊的名人”等課外實踐活動,從而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通過各種課外活動的開展,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寫作素材得以積累,學生所舉事例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事例,他們會很有激情地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把這些靈活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四、利用作文課修改與評價
評價時不要“一刀切”,而應進行客觀性的評價指導。因“才”而評,既要考慮到學生的進步情況,又要反映學生的實際寫作水平。面對學生作文,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忠實的讀者,認真聆聽學生的心聲,細膩領悟學生的情感;其次教師要做客觀的評論者,實事求是地給學生作出真心的評價,讓學生自己的看到長處,又知道還存在哪些問題及怎樣修改。評價方式要多樣: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方式。我在作文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互評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極好方法。教師批改的作文學生一般只是看看分數(shù),看看評語就了事,而學生之間的互評則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當然學生互評并不是說教師成了旁觀者,而應做一個參與者、導演者、引領者。針對不同的文體,教師要講清楚評價每一種文體的要求,批改的注意點。并且每一次互評都有一個側重點,如:學生剛互改時,可以要求學生找出文中寫得好的句子、用得好的詞和典故等;把在批改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和大家分享;把不好的句子找出來,讓學生談談怎樣修改;有時,也可以側重于修改段落結構等。在互評中把自己對這篇文章得失的看法表達出來,把評改的心得與別人交流,寫成修改筆記等,這也是一種鍛煉,學生能從別人的優(yōu)缺點中得到啟發(fā),進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總之,面對新形勢下的寫作教學,教師要努力提高寫作素養(yǎng),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賦予寫作教學以生生不息的活力,賦予學生切切實實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快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