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遨宇
摘要:生態博物館是人們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場所,也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過介紹我國生態博物館的發展,闡述投資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強建設的投資策略,旨在推動生態博物館的良性發展,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博物館;發展;投資策略;
DOI:10.12433/zgkjtz.20240104
隨著生態學理念深入人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的話題。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人們應充分保護地球生態的多樣性,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博物館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法國科學家利維愛和戴瓦蘭首次提出,是指沒有圍墻、以特定區域為單位的活體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相比,生態博物館更注重展示人和遺產的活態關系,強調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原生性、完整性和真實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引入我國后得到快速發展,在加強生態保護、推動生態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也存在文化保護力度不夠、后續投入不足等不良現象。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生態博物館的良性發展,需要研究其投資策略。
一、我國生態博物館的發展
生態博物館的理念進入我國后隨即引起科技工作者的重視。通過中國和挪威兩國博物館界專家組的實地考察和論證,在貴州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六盤水市于1998年建設了首個名為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的生態博物館。該博物館以文字、圖片、文物和影像等資料,真實記錄長角苗社區人民的生活習俗、生存技藝和文化信仰等,為長角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揮了巨大作用,對建設生態博物館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隨后,貴州省又陸續建成了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隆里漢族城堡生態博物館等,形成了貴州生態博物館群,成為貴州文化的特有名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觀光。這種以“政府主導、專家指導、村民參與”為特征的生態博物館建設模式,被譽為生態博物館發展的第一代模式——“貴州模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于2003年啟動生態博物館建設,在充分調研地區優勢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提出“1+10”模式,即發揮廣西民族博物館“1”的龍頭作用,10個分散全區的生態博物館,先后建成了白褲瑤生態博物館、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等共十個生態博物館。這種聯合體模式得到社會各界交口稱贊,被譽為第二代模式。
從2008年開始,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在東部地區逐漸受到重視并得到實踐。浙江省于2012年建成了規模較大的安吉生態博物館,深入挖掘安吉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融歷史、人文、生態和自然于一體,系統展示了安吉的傳統民俗、民風。近年來,福建省、海南省、山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在充分調研本地區優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基礎上,均建設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態博物館。
二、生態博物館的投資價值分析
(一)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
通過博物館的展示和記錄,以及圍繞文化遺產組織的相關社會活動,可以保護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古建筑、歷史文物以及民俗文化和自然遺產,為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增強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生態博物館通過開放展示,使人們認識到文化遺產對人類社會的巨大價值,增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事業中。
(三)帶動生態旅游業發展
生態博物館建設后,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為當地的餐飲業、酒店業態和交通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帶動生態旅游業發展,吸納人員就業,為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三、生態博物館的投資策略研究
為更好地推動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應積極加強投資策略研究,因地制宜地規劃投資策略,為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加強生態博物館建設前的投資分析
在生態博物館建設前,應實地走訪、充分調研,討論地方文化遺產是否有建設需求。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從立項到規劃,不僅要擁有珍貴的文化遺產,還要具備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此,各級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和民間資本應協同一致,共同探討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當各項建設條件均能滿足需求,才能開展建設工作。
此外,充分考慮生態博物館建設的資金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投資方案,吸納具有旅游業態的民間資本,傾聽民間旅游業資本的意見,以生態博物館建設帶動地方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減輕地方政府的投資壓力,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力度。
(二)加強投資管理,保障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有力推進
第一,加強投資管理,做好長期投資的準備。對于經過嚴格論證、審核通過后的生態博物館建設項目,如果規模較小,由相關投資方共同投資建設完成后整體開放;如果規模較大,可將項目建設分為一期、二期等,并按照建設進度分期開放,緩解各投資方的資金壓力。
第二,成立生態博物館協會并設立生態博物館建設基金。該協會可加強對不同投資主體的資金監管,不同投資主體需按照合同要求按時完成資金劃撥,以此保障生態博物館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預留專項資金,保障生態博物館的良性運營
生態博物館的運營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其非盈利性的特點,需要地方政府通過旅游業態的稅收等方式支持其運營。在生態博物館建設成立后,協會應預留專項資金,以實現持續、良性的運營。
當生態博物館運行一段時間后,與之相關的旅游市場會逐漸打開,帶動地方旅游業的發展,為地方政府創造良好的生態旅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地方政府應加強對生態旅游業的支持與服務,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為推動其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四、結語
生態博物館對推動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加強人們的生態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生態博物館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和建設成效,為更好地推動發展,本文在分析生態博物館投資價值的基礎上,分別從建設前、建設中和建設后提出投資策略,旨在推動生態博物館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方方.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及其特色產業發展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23.
[2]姚政.生態博物館的鄉村振興實踐研究——以廣靈縣澗西古堡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3,31(08):36-40.
[3]鄧慧超.安吉生態博物館試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5.
[4]胡朝相.貴州生態博物館的實踐與探索——為貴州生態博物館創建十周年而作[J].中國博物館,2005,(02):5-10.
[5]莫志東.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工程探索之路[J].中國文化遺產,2015,(01):32-39.
[6]劉斐.鄉村振興視閾下縣域生態博物館建設研究——以松陽縣域生態博物館為例[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06):724-732.
[7]宋嬌.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鄉村生態博物館建設路徑探究——以武安市安子嶺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02):157-160.
[8]劉艷.基于生態博物館理論下的生態旅游開發與實證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
[9]肖書文,張玉鈞.可持續旅游視域下生態博物館現狀評估及遺產活化途徑研究[J].遺產,2022,(02):243-263.
[10]陳燕.生態博物館: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的和諧統一——建立云南元陽哈尼族梯田文化生態博物館的構想[J].紅河學院學報,2009,7(0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