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乳腺影像報告與數據系統(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超聲分級聯合超聲光散射成像技術(US—diffuse optical tomography,US-DOT)在乳腺腫塊診斷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高安市中醫院收治的因乳房腫塊需行手術的67例患者,應用BI-RADS超聲分級標準聯合US-DOT檢查,并與病理診斷比較,計算診斷效能。結果 經病理診斷共有70個腫塊。BI-RADS超聲分級診斷與病理結果相符的有61個,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84.85%、89.19%、87.14%;US-DOT有58個,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81.82%、83.78%、82.86%;協同診斷有68個,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依次為96.97%、97.30%、97.14%。結論 BI-RADS超聲分級聯合超聲光散射成像在乳腺腫塊診斷中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 乳腺腫塊;超聲光散射成像技術;BI-RADS;病理診斷;診斷效率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2-0113-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37.9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女性身心健康。近些年,乳腺癌患者數量逐漸增多,且呈現年輕化趨勢[1],早診斷和早治療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手段。早期乳腺癌無明顯癥狀,多依靠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其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鉬靶X射線、超聲是臨床應用較多的影像學檢查方法。MRI對軟組織分辨率較好,但費用相對較高,且無法清楚顯示沙粒樣鈣化灶;鉬靶X射線存在放射性損害,且對位置較深的病灶、致密的乳腺組織顯示不清楚;超聲安全、價廉并可反復檢查,現已成為乳腺疾病診斷的首選方法。但超聲檢查主觀性較強,不同醫生的術語描述和評估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為了使超聲診斷報告更加規范,2013年美國放射學會將BI-RADS超聲分級標準在2003版基礎上進行了改動,將乳腺4類腫塊進行了細分,并對各分類構成比給出了說明和處理意見。
近些年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超聲造影、US-DOT、超聲彈性成像等新技術,這些技術在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US-DOT集生物成像和超聲光學成像于一體,可動態反映腫瘤內血供情況,彌補BI-RADS分級的血管選項。本研究以超聲BI-RADS分級聯合US-DOT診斷為切入點,探究該方法在乳腺腫塊診斷中的應用,以期為臨床乳腺癌的篩查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高安市中醫院收治的因乳房腫塊住院并行手術的67例患者。患者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54.98±7.23)歲。患者術前全部由同組醫師進行超聲BI-RADS分級和US-DOT檢查,并行手術切除或穿刺活檢術。若患者為乳腺癌術后復發,則排除。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進行檢查。患者仰臥或側臥充分暴露受檢部位,常規超聲探查患者乳房,觀察病灶大小、形態、數目、邊緣和內部血流情況等。記錄保存圖像后,選用超聲BI-RADS分級。所用儀器為飛利浦HD11XE彩色超聲診斷儀,設備接收信號的動態范圍232 dB,脈沖重復頻率范圍4.75 kHz。運用US-DOT對已標記好的腫塊進行光學數據采集,同時在腫塊對應的健側乳房區域進行數據采集,通過二者的組織光學信息重建計算生成功能成像。依據量化結果對腫塊性質進行分級。綜合處理二維超聲信息和光學信息,得出綜合診斷指數,根據該指數鑒別腫塊良惡性。
1.2.2 BI-RADS分級標準及US-DOT良惡性判斷標準
BI-RADS評分標準:根據2013年BI-RADS-US內容描述進行分級。0級表示評估不完全,需要借助其他影像學手段進一步檢查。1級表示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異常。2級表示影像學顯示良性。3級表示影像學提示良性的可能性較大。4級表示影像學表現為惡性可能。4級又分為3個亞類,4A類為存在1項低度惡性可疑特征,未觸及或觸診質軟,惡性概率較小,2%<惡性可能≤10%;4B類為存在2項低度惡性可疑特征,觸診質中等,惡性概率中等,10%<惡性可能≤50%;4C類為2項以上低度惡性可疑特征或1項以上高度惡性可疑特征,觸診質硬,高度可疑惡性,50%<惡性可能≤95%。低度惡性可疑特征為形圓、呈小分葉狀、腫塊與周圍組織之間無明確界限、縱徑大于橫徑、后方可見聲影、內伴有導管擴張、存在不均勻回聲。高度惡性可疑特征為形狀不規則、內有微鈣化灶、邊緣呈現毛刺狀。5級為>3項以上的臨床征象提示為惡性,惡性可能>95%。6級表示病理診斷為惡性。4級、5級、6級判定為惡性,0級、1級、2級、3級判定為良性。
US-DOT:良惡性診斷標準參考韋彩芬等[2]文獻,正常為綜合診斷指數在0~140,疑似異常為141~235,惡性為>235。
1.3 觀察指標
參照病理診斷,計算BI-RADS分級、US-DOT以及上述二者聯合診斷乳腺腫塊的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度。
靈敏度=檢測實際惡性腫塊數/病理診斷惡性腫塊數×100%,反映篩檢惡性腫塊的能力(1)
準確度=(實際惡性腫塊數+實際良性腫塊數)/總腫塊數×100%,表示試驗觀察值與病理診斷的符合度,反映了檢測方法正確診斷良惡性腫塊的能力(2)
特異度=實際良性腫塊數/病理診斷良性腫塊數×100%,反映了鑒別良性腫塊的能力(3)
2 結果
2.1 病理診斷
此次病理診斷中,67例患者共有70個腫塊,其中良性37個(52.86%)、惡性33個(47.14%)。良性腫塊中,乳腺腺病7個(18.92%)、炎癥病變10個(27.03%)、纖維腺瘤12個(32.43%)、導管內乳頭狀瘤3個(8.11%)、良性葉狀瘤5個(13.51%)。惡性腫塊中,導管內原位癌8個(24.24%)、乳頭狀癌10個(30.30%)、浸潤性導管癌13個(39.39%)、黏液腺癌2個(6.06%)。
2.2 BI-RADS分級與病理診斷比較
BI-RADS分級診斷中惡性腫塊32個,良性腫塊38個,與病理診斷符合的分別是28個、33個,見表1。
2.3 US-DOT診斷與病理診斷比較
US-DOT診斷惡性腫塊33個,良性腫塊37個,與病理診斷符合的分別是27個、31個,見表2。
2.4 BI-RADS分級與US-DOT聯合診斷與病理診斷比較
BI-RADS分級與US-DOT聯合診斷惡性腫塊33個、良性腫塊37個,與病理診斷符合的分別是32個、36個,見表3。
2.5 BI-RADS分級、US-DOT及聯合診斷效能比較
BI-RADS分級、US-DOT及聯合診斷的靈敏度分別為84.85%、81.82%、96.97%,特異度為89.19%、83.78%、97.30%,準確度為87.14%、82.86%、97.14%,見表4。
3 討論
乳腺癌是威脅女性身心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癌癥之一,發病率占癌癥的7%~10%[3]。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生殖因素,如初潮較早、月經周期較短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脂飲食、營養過剩等;遺傳因素,一級親屬若患有乳腺癌,其發病概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如果早期乳腺癌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95%的患者生存期在10年以上,但由于乳腺癌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患者多在體檢中發現此時已達中晚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5]。因此,早診斷、早治療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重要舉措,也是社會關注的重點。臨床常用的篩查和診斷方法如鉬靶X射線、MRI、CT等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局限性,難以較好地滿足臨床需求。近些年,隨著光學成像和多種成像技術的發展及進步,以US-DOT為代表的新型技術憑借對乳腺癌診斷有較高的符合率獲得了臨床的一致認可。超聲BI-RADS分級是乳腺腫塊常規超聲的基礎評估標準,與US-DOT聯合對提高乳腺腫塊良惡性診斷準確率具有重要價值[6]。
本研究顯示,在BI-RADS評分標準中診斷出惡性腫塊32個,實際有28個;診斷良性腫塊38個,實際有33個;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84.85%、89.19%、87.14%。US-DOT診斷惡性腫塊33個,實際有
27個;診斷良性腫塊37個,實際有31個;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81.82%、83.78%、82.86%。上述二者聯合診斷效能略優于單項診斷。US-DOT利用近紅外光下氧合血紅蛋白和脫氧血紅蛋白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及散射特性的原理,可以無創測量腫瘤血紅蛋白濃度,從而間接反映腫瘤微血管密度[6]。郭軒等[7]研究指出,乳腺癌患者化療后血紅蛋白濃度明顯減少,腫瘤細胞增殖放緩。由此可知,化療前后血紅蛋白濃度變化率可用來評估新輔助化療的效果。US-DOT作為一種組合技術,不僅可以獲得腫瘤大小,還可以通過檢測組織對光子的吸收推斷出乳腺中血紅蛋白和血氧飽和度的含量,進而反映出細胞的營養代謝。隨著癌細胞的增大,需要更多的新生血管來提供營養,故而組織內部血紅蛋白含量增大,代謝旺盛,耗氧量多,氧含量底,細胞內部呈現高血容量,低含氧量的狀態。通過測定乳腺細胞內部的血紅蛋白、血氧飽和度,即可初步判斷腫塊性質。如果良性腫瘤發生時間較長或受到刺激,內部出現鈣化或血流量增多等現象時,可能引起檢查結果失誤;如果惡性腫瘤體積較小,內部新生血管暫未成熟且數量較少,則可能導致光學參數不準確等問題。王薇薇等[8]報道顯示,US-DOT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94.65%、90.91%,明顯高于常規超聲85.96%、71.43%,與病理診斷比較診斷符合率為93.59%,表明US-DOT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多數乳腺癌患者血液供應相對較高、氧含量較低。US-DOT可以監測組織血液供應以及氧含量水平,并以此為依據,確定組織功能性,從而實現對乳腺癌的早診斷。BI-RADS分級中病灶的形態、邊緣、生長方位以及體格檢查和年齡因素等可降低分級,減少不必要的穿刺。在BI-RADS分級中,1類、2類可通過常規方式進行篩查;3類需要結合隨訪進一步評估;4類跨度較大,亞類間尚無清晰明確的客觀評估指標,很難準確區分各亞類的病灶性質,從而影響了診斷準確率,如何對BI-RADS 4類腫塊進行區分還有待商討。由于時間、精力、經費等有限,尚未對BI-RADS 4類腫塊進行區分,今后還需深層次研究,為臨床乳腺腫塊良惡性診斷提供科學依據。
綜上所述,BI-RADS超聲分級聯合US-DOT在乳腺腫塊診斷中有一定意義,可為臨床乳腺癌篩查和診斷提供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 ALAFEEF M,SRIVASTAVA I,PAN D.Machine learning for precision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the nanoparticle cellular internalization[J].ACS Sens,2020,5(6):1689-1698.
[2] 韋彩芬,梁柳菊,陳保君,等.超聲BI-RADS分級聯合超聲光散射成像技術在中老年女性乳腺4類腫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8,28(10):95-99.
[3] 王建華,王紅昆,李輝,等.1.5T MRI結合數字化X線鉬靶在乳腺癌診斷、TNM分期及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師雜志,2019,21(1):134-136.
[4] VAIDYA J S,WENZ F,BULSARA M,et al.Risk-adapted targeted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versus whole-breast radi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5-year results for local control and overall survival from the TARGIT-A 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14,383(9917):603-613.
[5] 智文祥,范亦武,高毅,等.常規超聲及超聲光散射技術評估乳腺癌新輔助療效的價值比較[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8,27(5):567-572.
[6] 高海鳳.超聲光散射技術與超聲、X光鉬靶在乳腺癌篩查中作用比較[J].影像技術,2020,32(1):704-708.
[7] 郭軒,唐甜甜,王新樂,等.超聲光散射成像技術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早期評價的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8,27(2):489-493.
[8] 王薇薇,姜玨,周琦,等.超聲光散射成像技術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0,19(10):743-747.
(編輯:張興亞)
作者簡介:金三妹,女,本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