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吳磊


【摘要】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老年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急診科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74例老年腦卒中患者,根據不同的院前急救護理分為2組,每組37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干預。比較2組患者出診反應時間、呼救至實施院前急救時間、呼救至入院專科治療時間和院前急救效果,比較2組患者院前急救前后神經功能缺損(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barthel index,BI)指數。結果? 觀察組出診反應時間、呼救至實施院前急救時間、呼救至入院專科治療時間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P<0.05);觀察組院前急救總有效率(81.08%)明顯高于對照組(54.05%)(P<0.05);2組患者院前急救前NIHSS評分及BI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NIHSS評分明顯下降、BI評分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可明顯縮短急救時間,提高急救效果,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嚴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 院前急救護理路徑;腦卒中;老年;院前急救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2-0151-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43.3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發生率較高的腦血管急危重癥,此疾病好發于老年人群,病情進展迅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醫療救治,患者腦神經細胞可發生難以逆轉的壞死,多數患者出現肢體癱瘓、意識障礙等嚴重后遺癥,嚴重者甚至死亡。一般情況下,此疾病在院外發生起病1~6 h是救治患者的最佳時間窗。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院前急救及護理對于減輕后遺癥嚴重程度和降低死亡率有著重要意義。相關研究已證實,院前急救護理路徑是一種快速且具有較高效率的院前急救護理體系,可明顯縮短救治患者的時間,顯著提高最終的救治成功率[1]。本研究擬比較常規院前急救護理與院前急救護理路徑的護理效果,分析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老年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急診科2021年
2月—2023年1月收治的74例老年腦卒中患者,根據不同的院前急救護理分為2組,每組37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69.2±7.1)歲,腦卒中類型為缺血性24例、出血性13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齡61~77歲,平均年齡(68.3±7.2)歲,腦卒中類型為缺血性25例、出血性12例。2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及顱腦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卒中;年齡均大于60歲;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有顱腦其他類型疾病;合并有惡性腫瘤、其他臟器功能嚴重障礙。
1.2 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干預。當接到“120”呼救電話后,急救人員立即乘坐救護車至病發現場,簡單評估患者病情后清理和護理患者的呼吸道,迅速建立靜脈輸液通道,同時予以對癥支持治療,安全轉運至醫院急診科。
觀察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干預。(1)出診期間的反應機制。急救人員當接到“120”呼救電話后,應當在1~5 min開出救護車。在救護車上,急救人員迅速電話聯絡患者家屬,在趕至患者所處位置期間需要始終保持溝通暢通。首先仔細詢問患者既往基礎性疾病史,目前的神志意識、四肢活動程度及發病具體時間等,通過獲取到的信息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預先進行評估,然后電話指導患者家屬墊高患者的頭部,對患者頭部予以冷敷處理,禁止隨意搬動患者身體,確保患者處于靜臥狀態,同時及時清除患者口腔內的假牙及嘔吐物等。(2)發病現場至醫院期間的反應機制。急救人員抵達患者發病現場后,首先詳細觀察患者神志意識狀態、瞳孔大小反射等情況,監測患者呼吸、心率、體溫和血壓等生命體征相關指標,同時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GCS)評估患者的意識障礙嚴重程度,進而選擇恰當的轉運方法和救治護理措施。如果患者GCS評分≥8分,則需立即將患者轉至醫院進行救治。如果患者GCS評分<8分,生命體征相關指標水平不夠穩定,且出現昏迷現象,則需要在發病現場即刻徹底清除患者呼吸通道殘存的異物,松解衣領,吸出痰液后持續氧氣吸入,建立靜脈輸液通道,快速滴注20%甘露醇溶液以降低顱內壓,同時予以冰敷降低患者的體溫。當血壓水平超過220 mmHg/120 mmHg(1 mmHg=0.133 kPa)時,應立即實施降壓治療,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趨于穩定狀態后再送至醫院進一步救治。(3)送至醫院期間的急救護理措施。協助神志清晰的患者呈靜臥體位,適當抬高其頭部。如果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則應呈平臥狀態,頭偏向一側方向,避免口腔嘔吐物或分泌物誤吸至呼吸氣管。如果患者經判斷疑似為腦出血時,則應抬高患者頭部30°,避免窒息現象的發生,有助于減輕腦組織水腫的嚴重程度。患者送至醫院的過程中需時刻關注道路狀況,患者頭部的擺放方向要與救護車行駛方向相背,避免因急剎車導致血流再灌注損傷的發生。還應妥善固定患者頭部,避免道路坎坷導致腦組織震蕩損傷。(4)入院前的準備工作。急救人員在送患者至醫院的過程中應電話聯系急診科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并詳細描述患者的基本情況、病情評估結果,以便急診科提前制定相應的救治方案、準備醫療搶救設備及聯系相關科室急會診,從而盡量縮短急救時間,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死亡率。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出診反應時間、呼救至實施院前急救時間和呼救至入院專科治療時間。
比較2組患者院前急救效果。顯效為患者獲得及時的救治,軀體功能均完全康復并順利出院,未出現明顯的肢體及智力殘疾;有效為患者僅出現輕度殘疾,但日常生活可自理;無效為患者出現重度殘疾,日常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專人照顧,或者患者經救治無效死亡。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比較2組患者院前急救前后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NIHSS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評分范圍為0~42分,評分數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采用BI指數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范圍為0~100分,評分數值越低提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出診反應時間、呼救至實施院前急救時間及呼救至入院專科治療時間
觀察組出診反應時間、呼救至實施院前急救時間及呼救至入院專科治療時間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院前急救效果比較
觀察組院前急救總有效率(81.08%)明顯高于對照組(54.05%)(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院前急救前后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2組患者院前急救前NIHSS評分及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NIHSS評分均明顯下降、BI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可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2種,患者病情發展速度較快,起病1~6 h是救治患者的最佳時間窗。如錯過此時機,患者機體可能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嚴重影響預后[2]。由于腦卒中的發生存在難以預見性,院前急救的質量及速度對患者極為重要[3]。因此,對老年腦卒中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護理路徑進行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老年腦卒中患者的急救過程分為院前急救階段、急診救治階段和院內治療階段。根據臨床工作中的實踐經驗,救治患者的黃金時段為院前急救階段[4]。院前急救護理路徑是一種立足于院前急救階段的新型護理干預模式。這一模式可確保患者生命體征指標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強調縮短院前急救的時間,注重院前急救流程的流暢性,重視院前急救的規程科學性,從而盡量減小出現各種不良事件的風險,顯著提高院前急救效果[5]。院前急救護理路徑的實施可明顯糾正既往護理人員被動性遵醫囑實施各項護理措施的現象,根據預先制定的護理路徑在短時間內評估患者病情程度并予以相應的救治護理措施干預,從而縮短院前急救時間,提高院前急救的效果[6]。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出診反應時間、呼救至實施院前急救時間和呼救至入院專科治療時間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P<0.05),提示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路徑進行干預,可明顯壓縮院前急救時間,為患者爭取到更多的救治時間,進而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分析原因,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將院前急救的整個流程變得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和條理化,急救人員可在現場快速施救處理,盡快將患者安全轉送至醫院。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的院前急救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
路徑進行干預可明顯提高院前急救的臨床效果。分析原因,多數患者家屬不知道腦卒中病發時的基本急救知識和操作,部分患者家屬隨意搬動和拖拉患者,還有患者家屬拍打搖晃患者等,這樣不僅不能及時改善患者癥狀,反而會加重患者病情。院前急救護理路徑中要求急救人員在出診期間即電話聯系患者家屬配合做出正確的處置,明顯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本研究還顯示,2組患者院前急救前NIHSS評分及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NIHSS評分明顯下降、BI評分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路徑進行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院前急救護理路徑中要求急救人員在發病現場根據GCS評分對患者進行不同的處置,當患者GCS評分≥
8分,則需立即將患者轉至醫院進行救治;而當患者GCS評分<8分、生命體征指標不夠穩定、出現昏迷現象時,應及時做出一系列相應救治和護理措施干預,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趨于穩定后再送至醫院進一步救治。在轉運至醫院的過程中,院前急救護理路徑要求急救人員及時聯系急診科,以便提前做好相應準備工作,有助于患者抵達醫院后能及時獲得針對性的診療處置,最終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可明顯縮短急救時間,提高急救效果,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嚴重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 羅金艷.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提升急性腦卒中搶救成功率的影響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9):1414-1415.
[2] 張秀英,蔣紅,周依群,等.腦卒中早期識別與急救知識現狀調查與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護理,2018,18(6):25-28.
[3] 高新.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31):221-222.
[4] 劉曉清.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9,19(86):311.
[5] 孫晉生,孟憲麗,孫超,等.急救護理在急性腦卒中患者院前搶救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2):280-281.
[6] 趙玉蓮,劉輝,李晗.臨床護理路徑和風險管理體系在急診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32):4186-4189.
(編輯:張興亞)
作者簡介:李莎莎,女,本科,主管護師。
通信作者:吳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