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一名油田女工,發現清洗油井的工具又多又重,便將幾種工具組合在一起,發明了“新式洗井神器”,工具重量由原來的15公斤降到了2.5公斤。使用口紅時,她發現旋轉口紅外殼底部,口紅就會露出來,靈感乍現,設計的新裝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讓每口油井日節電11千瓦時,使用壽命還增長了6倍
“油二代”女承父業,一生做好一件事
劉麗出生于1974年,父親劉文生是大慶油田的第一批建設者、黑龍江省勞模。從小,劉麗就經常聽父親給她講大慶油田傳承不息的“鐵人精神”,包括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不計名利、埋頭苦干,等等。
1993年,在父親的鼓勵下,劉麗走進大慶油田第二采油廠,成為采油48隊的一名女工。
劉文生在劉麗上班的前一天叮囑她:“記住,貪多必失。人這一輩子,能做成功一件事就很不容易。想要成為出色的石油工人,你一定要有拼搏精神,還要懂得在工作中創新。”劉麗鄭重點頭,有父親做“職業顧問”,她有信心當好一名石油工人。
抽油機的日常維護是油田的一項重要工作。做這項工作,不但要長時間在野外作業,還要有足夠的體力,因此采油隊很少有女工。隊長為了考驗劉麗,在她上班的第三天就問她敢不敢獨立頂崗,她爽快答應:“好啊,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
抽油機的皮帶重達30公斤,男工人更換皮帶都很吃力。劉麗卻一個人拖著皮帶爬上操作臺,加盤根(一種由柔軟的線狀物編織而成的密封填料)、換皮帶,一氣呵成。老師傅們看了都夸她不簡單。
伴隨著手上的老繭越磨越厚,劉麗的操作技術也不斷提升。參加工作僅5個月,她就在隊里創造了15秒換皮帶的紀錄。女性常干的采油工、集輸工,她都干過;女性普遍不愿干的維修工、測試工、洗井員,她也搶著干。為了練好基本功,她起早貪黑奮戰在井場上。參加工作第一年,她洗井300多次,并摸索出一套洗井流量、洗井時間的合理控制方法,使全隊百余口油井的平均洗井周期延長了30多天。
1995年,劉麗因業務水平拔尖,當上了主管30多口油井的井長,是采油廠為數不多的女井長之一。
她發明的井口密封裝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讓每口油井日節電11千瓦時,使用壽命還增長了6倍
1997年,劉麗代表大慶油田參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技能運動會,一舉奪得第三名。帶過她的師傅由衷地夸獎:“她用4年時間就達到了很多人需要10年才能達到的水平,真的了不起!”
在事業上嶄露頭角的劉麗,也迎來了愛情,與采油49隊的業務骨干杜守剛成了戀人。
劉麗的爸爸媽媽都很喜歡杜守剛。女兒戀愛后,有一點他們感到很不解:女兒每次跟男朋友約會,都帶著筆記本出門。
原來,劉麗約會時,與男友交流最多的竟是井口操作流程、工作經驗與操作技巧等。
在甜蜜愛情的助力下,劉麗和杜守剛的事業蒸蒸日上。1998年,劉麗不僅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杜守剛則當上了采油隊副隊長。
2000年,劉麗和杜守剛結婚。新房里最顯眼的地方擺著一排書架,上面是一本本被翻得有些破舊的筆記。劉麗笑言:“這是屬于我們的情書,上面記錄的不是海誓山盟,而是采油的相關經驗和數據……”
2001年10月,他們的女兒出生了。劉麗產假還沒休完,就把女兒交給公公婆婆照看,提前返回了工作崗位:“油井上一攤子事,我放心不下。”杜守剛這才意識到,自己娶回家一個“拼命三娘”。
劉麗工作中不但很拼,還特別愛琢磨。當時,洗井的工具又多又重,騎車載著工具到幾公里外的井口,都讓人覺得很累。劉麗仔細琢磨后,把撬杠、管鉗、扳手、螺絲刀等工具組合到一起,研發出一種“新式洗井神器”,使原本重達15公斤的工具降到了2.5公斤,而且使用更加方便。2012年,這套工具在大慶油田廣泛應用后,得到了工人們的一致好評。
劉麗由此體會到了搞發明的樂趣,在創新的道路上一發而不可收。
多年來,采油工一直沿用摳取法更換井口盤根盒(一種井口密封裝置,也稱井口密封盒)內的盤根。但盤根極易碎裂,更換時需要工人從狹窄的盤根盒內一點一點往外摳,耗時又費力,冬天更加辛苦,干一會兒手就會凍僵。后來,有人用鐵絲做成小鉤子作業,但效率仍然很低。劉麗發誓要解決這個難題。
一個周末,劉麗涂口紅時發現,轉動口紅外殼底部,口紅就從殼里露了出來。她立即將口紅拆解后進行研究,發現其內部有個螺旋式結構,一下子有了靈感。當天,她就畫出圖紙,設計出一種上下可調式盤根盒。使用這種盤根盒,只要轉動一個手柄,就能將舊盤根一次性全部擠出來,更換盤根只需10分鐘,比以前省時75%。
上下可調式盤根盒在大慶油田廣泛推廣應用后,劉麗又進行了5次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增設了新型節能盤根盒壓蓋。這種壓蓋具有自潤滑與扶正功能,可大大降低光桿與盤根之間的摩擦,讓一口油井日節電11千瓦時,盤根使用壽命比以前增長了6倍。這一成果,先后獲得大慶油田技術革新成果特等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一線創新成果一等獎。
“別人干不了的活兒,你能干,并且干得很專業,這就是工匠。”
劉麗總是隨身帶著一兩本技術方面的書,上井時對照實物琢磨,下班后還要寫工作筆記,記錄研究心得。在這個過程中,她意識到,必須不斷創新才能當好一名新時代石油工人。而正是創新,讓她由一名普通采油工逐步成長,并在技術革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后來,在油田支持下,劉麗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與幾名同事組建了技術團隊,專門針對生產實際問題開展技術攻關與創新。
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劉麗還承擔了幫助年輕職工提升技能的任務。就像當年老師傅幫助她一樣,她對年輕人嚴格要求,常叮囑他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精益求精。”
有段時間,每天下班后劉麗還要搞發明設計、編輯書稿。正放假的女兒忍不住問她:“媽,我好多同學都出去旅游了,你什么時候也帶我去看看海啊?”劉麗歉疚地說:“等媽媽忙完這個設計,就帶你去看海!”女兒聽了十分開心。
可對劉麗來說,工作似乎永遠忙不完,女兒開學、過生日、參加中考等重要時刻,她都在加班。女兒一直期望的“看海旅行”,一直等到19歲那年才在爸爸的陪伴下得以實現。
因為全部心思都在工作上,劉麗的事業不斷攀升,35歲成為集團公司最年輕的技能專家,42歲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3歲成為黑龍江省首席技師,44歲成為全國技術能手,45歲成為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大國工匠。
2020年3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組織技能專家召開線上會議,并將第一場會議的組織工作交給了劉麗,她為此做了充分準備。孰料,當天下午,距會議開始僅剩幾個小時,正在上班的劉麗突然接到母親病重住院的消息。
劉麗猝不及防,立即請假趕往醫院。在搶救室外一直等到下午5點,母親才轉危為安。
看母親臉色憔悴,劉麗很心疼,但一看時間,距離會議開始只剩十幾分鐘了,她趕緊對丈夫和女兒交代一番后,滿心不舍地離開了醫院。
當晚,劉麗結合自己精心制作的PPT,成功主持了專家會議。
2020年11月,劉麗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1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時,她特意穿了一身紅,在會場非常顯眼。女兒發來微信鼓勵她:“媽媽今天很美!你是我心中最閃耀的‘石油花’,我為你驕傲!”
2022年3月,劉麗入選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談及工匠精神,她說:“別人干不了的活兒,你能干,并且干得很專業,這就是工匠。”
如今,劉麗的女兒從石油院校畢業后,也入職大慶油田,成為家里第三代石油人。她希望追隨母親的腳步,續寫家庭“油三代”的輝煌。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