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信息服務領導決策,角度、內容、分量成為關注的重點,而體現可信度、含金量高低的成果,更是關注的重中之重。如何將成果更好展示出來,便于領導掌握情況、甄別選擇,就成為寫作信息的必答題、加分題。實際寫作中,可結合信息結構特點,采用“四級結果”的方式加以呈現。
標題“舉果”。顧名思義,就是在信息標題中體現成果。標題居首領篇,統攝全文,所結之果要相匹配,具體說有三種。一為“總果”,即工作的總體成果,如“××省貧困縣全部出列”。二為“重果”,即成果分量足夠重,能夠壓艙定盤,如“××市社保覆蓋98%人口”。三為“特果”,即充分體現對應工作屬性的成果,如“××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高5個百分點”。在具體寫作中,受標題字數限制,表述時必須極其精準,一般采取兩種表達方式。一是說總量,用數字說明總體情況;二是表變量,用變化的數據反映工作情況變化。這兩種表達方式一般都需使用動詞。
“帽”里“鑲果”。有的信息在開頭“帽”里體現,通過簡練的文字,將成果鑲嵌其中,取得表達效果。“帽”里“結果”與標題“結果”相比,有同有異。相同的是都要體現“總果”“重果”“特果”,不同的在于表達方式,一般簡要交代工作背景,點明所做事項,說清來龍去脈再引出成果,條理性、邏輯性體現得比較充分。如“近年來,××市不折不扣執行飲用水源保護規定,采取擴大保護區面積、提高檢測標準、加強風險預警措施,實現飲用水源保護零事故”,成果體現在“帽”最后,起到了壓軸作用。
腰間“綴果”。正文是信息的主體部分,也是信息的中腰地帶,一般分層次展開內容,分述相關工作做法,成果體現也要與之相應。一方面,針對層級差別,展示“分果”,在層次和量級上要捋清把準,防止高低、輕重搭配錯位,“小枝掛大果”的情況。每部分內部如有層次安排,也要將成果分類排隊,精準安排到對應的層次之中,防止錯亂無序。在具體表述時,一般先說做法,后跟成果。成果的表現形式有的是數據,有的是實例,或者綜合運用實例和數據,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結尾“落果”。在一些信息中,也會在行文最后集中敘述成果,一般交代比較完整,成果間相互聯系支撐,便于更為全面、完整地了解和把握情況。相比題目和“帽”里體現成果,相同的在于都是從總體的角度來呈現,不同的在于后者既可以當下“結果”,也可以延時“結果”,表達可預期的愿景或潛在的成效。與正文各部分表述成果相比,尾部表述成果一般不說具體的做法,也不舉相應的實例,而是簡要總括后即列出,以“成果包”收束全篇,達到果落篇成的效果。
上述信息的“結果”情況,針對的是那些結構要素較為全面的信息,即標題、開頭、正文、結尾一樣不缺,成果按級次、分量定位展示。即便如此,展示成果時也要堅持“位置前出”的原則,能在標題里展示就不在帽里展示,能在帽里展示就不在正文展示,以此類推。至于篇幅較小、層次單一的信息,更要靠前展示成果,而且把最重最好的成果放到最前位置,以引起領導注意,便于掌握情況,切忌將“金子”埋在沙土中,讓人查來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