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深入探討低齡老人學習需求在年齡、時期、世代等方面的多元和動態變化發現,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變化受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老年教育仍面臨著與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特別是差異性、職業性與社會參與性學習需求之間顯著不匹配的挑戰。為此,要通過建立老年學習共同體、引入數字化支持系統、強化與勞動力市場的聯結及完善老年教育政策和公共服務等,進一步優化老年教育體系,滿足低齡老人的多樣化學習需求。
[關鍵詞]老齡化社會;低齡老人;學習需求;老年教育;實踐策略
[作者簡介]祝琨(1999- ),女,湖南岳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在讀碩士;于浩(1995- ),男,河南確山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在讀碩士;董雁(1969- ),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副教授。(陜西" 西安" 71006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領航人才培養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教師數字素養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HRCCX23121)
[中圖分類號]G7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05-0083-08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的學習需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一群體的學習需求不但反映了他們融入社會的意愿和能力,而且是推動積極老齡化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關鍵。在全球范圍內,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概念自20世紀60年代末起逐漸形成,并在理論與實踐層面交織推進,成為影響深遠的教育思潮[1]。從我國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國家也在不斷推出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相關部署。例如,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推動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將老齡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地位[2]。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并適配恰當的老年教育成為老齡工作的重點問題。
在我國老年群體中,低齡老人占比較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和國內相關研究,60~69歲的人群被界定為低齡老人[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60~69歲老人為14739萬人,占全部老人的比重為55.83%;而48~57歲群體更是達到了2.4億人,意味著未來我國低齡老人群體還將繼續擴大。所以,老年教育要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關注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從這一角度出發,本研究試圖探討我國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變化趨勢,分析低齡老人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從而為制定更為有效的教育政策和實踐策略提供支持。
一、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理論分析與文獻梳理
需求是個體對內外環境客觀要求的反映,是個體的一種缺失狀態,表現為個體的傾向性[4]。學習需求即個體為了達到自己所期望的成就水平,而所希望學習的課程內容[5]。而老年人學習需求即老年人主觀覺得自己想要學習某種知識,可以從學習過程中得到某種樂趣或滿足,從而達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目標[6]。系統梳理相關研究可以發現,低齡老人學習需求主要存在年齡、時期、世代三大效應。
(一)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年齡效應
年齡效應主要關注的是隨著年齡增長,低齡老人在社會角色、健康狀況和經濟條件等方面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他們的學習需求[7]。關于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學術界的觀點基本一致,即年齡增長對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產生負效應[8]。關于低齡老人的年齡與其學習需求之間存在何種內在聯系,學術界卻產生了不同的觀點,形成了不同的派別。
現實派的學者如孫傳遠、何光全等認為,分析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年齡效應要從當前的影響因素出發。有學者在調查中發現,阻礙低齡老年人學習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視力弱和無價值感等,即隨著年齡的增長,低齡老人的視力下降、無價值感增強,學習需求也隨之降低[9]。有學者進一步將學習需求影響因素歸為學習動機、學習信息獲取等,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低齡老人在學習動機上的功利性逐漸減弱,在學習信息獲取途徑上趨于“傳統”,注重身體健康和休閑生活成為學習參與的重要考量[10]。
理論派學者如林穎、周穎、祖宏等認為,應從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背后的作用機制來分析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個體的加工速度、范例加工機制的效率、自動注意反應以及記憶廣度等信息加工機制或能力存在顯著的年齡效應,這些差異導致個體在無需先前知識基礎的學習任務中表現出同樣趨勢的年齡效應[11]。從社會學角度出發,隨著年齡的增長,低齡老人離開工作崗位的時間增加,逐漸擺脫原有工作角色對退休生活的影響,因此他們的再就業意愿和學習需求逐漸減少[12]。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有數據表明,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平均替代率不到50%[13],這意味著低齡老人退休后可能出現收入的整體下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學習意愿。
(二)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時期效應
時期效應主要著眼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對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進,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會呈現上升趨勢嗎?這主要取決于不同時期低齡老人的預防性儲蓄動機、最終消費率、消費習慣、養老金和退休制度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如果低齡老人的消費習慣、養老金和退休制度發生更迭,預防性儲蓄動機和最終消費率隨之提高,其學習需求就越高。反之,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就越低。分析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時期效應,需要整體把握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本研究以21世紀00年代、10年代、20年代三個關鍵時間段為例,嘗試進行系統分析和預測。
21世紀00年代,隨著國有企業的改革、人才新需求的出現和高等教育的擴招等,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明顯上升。第一,失業可能性的增加刺激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20世紀90年代后期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出現大量下崗工人。有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者更容易成為失業人員[14]。第二,人才新需求的出現使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進一步增長。隨著我國2001年加入WTO,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人才需求出現新的變化,同時中外教育合作交流也提供了更多的就學機會[15]。第三,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刺激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以擴招和收費制為核心內容的高等教育改革使得我國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規模擴大了4倍,居民教育支出上升了10倍[16],低齡老人的教育機會也隨之增加。
21世紀10年代,由于家庭代際關系的變化及養老制度改革的推進,低齡老人的經濟支持減少,收入不確定性增加,學習需求增速減緩甚至出現一定下降。第一,家庭結構及家庭代際關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老年人從子女處得到的經濟支持不斷減少,老年貧困化問題增多,而在現實中這些老年人又得不到有效的救助[17]。第二,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改革推進困難制約了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至2012年,國家審計署8月2日公布的社保審計報告顯示,我國尚有17個省份未能按照規定真正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18]。第三,養老金體制改革使低齡老人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加,導致低齡老人學習需求下降。養老金雙軌制改革大幕拉開,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標志著事業單位不繳費卻領退休金時代的結束[19]。雖然平均養老水平能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標準,但同時也增加了養老待遇的不確定性[20]。
21世紀20年代,隨著新型消費習慣的出現和在線教育的發展,低齡老人學習需求可能出現一定上升。第一,新型消費習慣的出現可能使低齡老人產生新的學習需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人們的消費習慣產生變化[21],“禁足”在家的低齡老人不得不依賴網絡進行購物和交流,網絡購物使其體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因此,在未來的互聯網用戶中,中老年網民群體數量將會增加[22],而針對低齡老人群體的互聯網學習需求也會隨之增加。第二,在線學習的便利性可能是低齡老人學習需求增加的動力之一。疫情時代免費在線教育的飛速發展為低齡老人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可能會刺激其學習需求的進一步增加。
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將提高低齡老人預防性儲蓄動機和最終消費率,從而提升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勞動力需求的變遷,將推動低齡老人就業市場需求的上升,從而有助于老人教育的發展。第二,養老金和退休制度的完善,進一步保障低齡老人的生存需求,進而刺激其學習需求。第三,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低齡老人教育提供更為便捷的途徑,進一步促進低齡老人新學習需求的出現。由此可以推斷,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隨著時代發展,盡管中途可能出現增速放緩或一定下降,但整體主要呈上升趨勢。
(三)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世代效應
世代效應主要關注不同出生世代的低齡老人在經歷相似的社會變遷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特征[23]。絕大多數個體是在青少年時期接受學校教育,參加工作后所經歷的社會環境變遷影響老年生活的經濟基礎,青年時期的生育政策和退休后的退休制度會直接決定低齡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此,某一社會制度的變化,只會影響特定年齡的世代群體,而非全部世代群體。其結果是,宏觀社會的變遷,將作用于特定年齡的不同出生世代,從而使不同出生世代表現出各自的世代特征。而隨著教育的擴張、社會環境的發展、生育政策的轉型和退休制度的完善,低齡老人生活經濟壓力不斷減輕,老年教育也不斷發展,隨之可能引起其學習需求的上升。
我國的教育制度、社會環境、生育政策和退休制度不斷變遷,導致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呈現世代差異。在教育制度方面,受教育規模不斷增加,學歷層次不斷提高[24]。研究表明,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和社會參與意愿隨之增加[25]。在社會環境方面,經歷著從百廢待興到艱苦創業再到物質生活逐漸富足的變化,晚年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在生育方面,從“晚、稀、少”政策到完整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再到國家生育政策逐漸放開,總體來說老年生活壓力逐漸減小。在退休制度方面,大致經歷了從創建、調整、停滯、重建到創新改革的不同階段,整體上低齡老人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26]。總體來說,越年輕的世代,其受教育程度越高,物質生活越富足,生活壓力越小,社會保障制度越完善,從而學習需求可能越高。
(四) 其他個體影響因素
實證研究表明,女性、已退休、經濟發達地區居民和教育程度較高的低齡老人的安全、健康及社會參與意識較強,其學習需求更高;而男性、未退休、經濟欠發達地區居民和教育程度較低的低齡老人生活壓力可能更大,因此學習需求較低[27]。另外,婚姻狀況、居住狀況和收入水平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影響低齡老人社會參與的概率和學習需求的強度[28]。此外,收入來源、家庭結構、關系網絡等經濟因素,以及社區經濟發展水平、社區組織、社區文化等社區因素,也是影響老人學習需求與社會參與的重要因素[29]。因此,在探討低齡老人的年齡、時期與世代趨勢的同時,也要關注性別、退休與否、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狀況、收入水平、收入來源、家庭結構、關系網絡、所屬社區水平等個人特征因素對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影響。
二、基于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老年教育困境
過去數十年來,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整體上逐漸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老年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發展。但是,整體來看,我國目前的老年教育事業并未充分適配于低齡老人的個體差異性、階段性以及層次性,缺乏針對低齡老人個體學習需求動態發展、低齡老人群體社會參與變化趨勢和終身學習社會整體變遷趨勢的系統性調適。
(一) 對低齡老人差異性學習需求的關注不足
隨著老年人學習需求的上升,社區大學、老年大學、開放大學等教育機構均在不斷助力老年教育事業。然而,這些機構目前仍然多采用傳統的班級授課方式,忽視了低齡老人在身體機能、認知能力、心理特征、社會角色和經濟狀況等方面的特殊需求[30]。
一方面,不同年齡階段的低齡老人在身體機能、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低齡老人群體正處于初步老年階段,他們在情感識別和語言理解方面的能力通常會出現退化。其學習需求往往不局限于知識獲取,而更多的是對社交互動、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追求。然而,現有的老年教育模式常常忽視這些方面的需求,導致教育內容與低齡老人的實際需求不相符。另一方面,不同年齡階段的低齡老人在社會角色、經濟狀況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例如,低齡的老年人可能更關注技術教育和社交活動,而年長的老年人可能更注重健康保健和休閑活動。這些差異要求老年教育機構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課程設計,從而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此外,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老年教育也面臨著轉型的挑戰。數字化教育工具和平臺為老年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同時也要求教育者和機構適應這一變化,開發適合老年人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和方法。例如,老年人的用戶界面概念模型與年輕人所使用的模型肯定存在差異。這意味著教育提供者在教授應用設計和人機交互等內容時,需要考慮到這些差異。
(二) 對低齡老人職業性學習需求的關注不足
過去三十年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這些變化受到預防性儲蓄動機、消費習慣、養老金和退休制度等因素的影響。然而,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并未跟上這些變化的步伐,仍然停留在養老保健層面,與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特別是職業發展方面的需求之間存在顯著的“失配”。
近年來,盡管我國的老年教育機構試圖提供豐富多元的課程內容,但這些內容大多局限于滿足養老娛樂的需求,而不是針對低齡老人的實際學習和職業需求[31]。事實上,低齡老人只是初步跨入老年階段。在醫療保障條件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整體提高的背景下,相當一部分低齡老人仍有繼續尋求職業發展的條件和可能性。然而,老年教育目前的內容設置忽視了低齡老人在職業發展方面的潛在需求,缺乏對低齡老人職業技能培養或者職業素質培養方面的關注。許多低齡老人在退休前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識,在當前快速變化的職業市場中可能已不再適用。這種技能和知識的過時,加上缺乏適應新技能需求的教育資源,導致了低齡老人在職業市場上的邊緣化。而老年教育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的滯后,加劇了這種“失配”。許多老年教育課程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無法有效地幫助低齡老人適應現代職業市場的需求。例如,關于數字技能和信息技術的教育,對低齡老人在現代社會中保持競爭力至關重要,但在許多老年教育課程中卻鮮有涉及。
總體來看,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與職業市場需求之間的“失配”,反映了當前老年教育體系在適應社會變化和滿足老年人實際需求方面的不足。這種“失配”不僅限制了低齡老人的個人發展,也影響了社會對老齡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 對低齡老人社會參與性學習需求的關注不足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教育制度、社會環境、生育政策和退休制度的不斷變遷,不同世代低齡老人學習需求與時代發展的“失配”問題日益明顯。時代的發展與個體的自我實現都需要低齡老人的社會參與,針對低齡老人的人力資源開發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同時也是構建終身學習社會的必然要求。然而,當前我國的老年教育事業并未有符合時代發展的系統設計。特別是隨著社會對數字技能和新興技術的需求增加,老年教育應當提供更多與這些技能相關的培訓和課程。但囿于自身發展慣性和現實條件的限制,現階段的老年教育事業并未適配于信息化、智能化和數字化時代的發展形勢,表現出明顯的滯后[32]。
當前,數字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已經日益普及,但老年教育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33]。低齡老人的認知和物理能力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對新技術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上本身就不高。一些低齡老人對于學習新技術本身還可能存在心理抵觸,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況。例如,一些低齡老人在使用二維碼等移動應用時遇到困難,不僅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動,還可能導致出現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老年教育事業在適應信息化、智能化和數字化時代要求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法適配性都不高,導致老年人在迅速變化的社會中越來越難以找到適應自己需求的學習資源和機會,加劇了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邊緣化。
三、基于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老年教育策略
深入分析低齡老人學習需求的動態變化,不僅能夠準確評估老年教育事業目前的成就,還能夠為終身學習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指導,從而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針對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變化,在實踐中應重點采取以下策略。
(一)構建有效的學習共同體
在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中,構建有效的老年學習共同體顯得尤為重要。老年學習共同體不僅是一個學習的平臺,更是一個促進社會參與、提升生活質量的社交網絡。這一共同體應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時期、不同世代低齡老人的學習需求為中心,通過差異化的自我組織和自我建設,強調學習的主體性、互助性和共享性,從而顯著提高老年人的學習動機、學習效率和學習參與率[34]。
第一,老年學習共同體應關注低齡老人的個體學習需求。這意味著需要從傳統的“老年教育”模式轉變為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老年學習”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老年人的經驗、知識和技能被充分尊重和利用,同時也鼓勵他們探索新的學習領域和技能。例如,通過提供多樣化的課程和活動,滿足不同老年人的興趣和需求,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提升他們的學習參與度。
第二,老年學習共同體應當促進不同世代之間的交流和互助。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在職業發展、人生經歷和生活經驗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以成為學習和交流的豐富資源。例如,年長者可以分享他們的生活智慧和經驗,而低齡者則可以帶來新的視角和思路。通過這種跨世代的互動,老年學習共同體能夠成為一個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學習環境。
第三,老年學習共同體還應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破地理和物理限制,創建一個虛擬的學習和交流平臺。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老年人越來越多地接觸和使用智能設備和互聯網。因此,通過構建虛擬的學習和交流平臺,老年學習共同體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加靈活和便捷的學習方式。
總體而言,構建一個有效的老年學習共同體是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關鍵策略之一。通過關注個體學習需求、促進世代間交流和合作,以及積極利用現代技術和資源,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學習動機和參與度,同時也為他們的個人發展和社會融合提供支持。
(二)引入數字化支持系統
引入數字化支持系統對于老年人參與數字社會和維持獨立生活至關重要。這不僅包括對老年教育機構的升級改造,還包括對老年人學習模式的創新。
第一,要提升數字化技術在老年教育中的應用水平。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老年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現代技術,提高他們的數字素養和技術接受度。一方面,老年教育機構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現有的線下教育系統進行全面的升級改造。這種升級改造既包括對設施設備的升級改造,更包括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的升級改造。設施設備方面,要根據低齡老人的身體和心理需求,選擇更適用、更舒適、更友好的學習設施。課程內容方面,從基礎的數字技能如手機等智能設備使用,到更高級的技術應用如智能家居管理等,針對低齡老人的個性需求和學習特點,都可以有所涉獵。另一方面,老年教育機構應構建全新的線上老年教育系統,多渠道開發老年教育資源。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全新的網絡化、虛擬化、數字化老年教育平臺,幫助低齡老人隨時隨地地學習技能、參與社交甚至遠程工作。在設計全新系統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低齡老人的身體特征和學習需求,提供更易于他們理解和操作的界面。
第二,要基于數字化支持創新老年學習方式。老年人在使用新技術時可能會面臨認知和物理能力的下降,以及對新技術的心理抵觸。可以基于數字化支持系統,為老年人提供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時間和地點來更自由舒適地選擇學習內容。同時,老年人的數字化教育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涉及社會和文化等因素。可以通過在線課程、虛擬社區和數字化互動工具,打破年齡和代際的阻隔,增加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學習溝通。
(三)強化與勞動力市場的有效聯結
強化老年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有效聯結對于促進低齡老人的社會參與和經濟獨立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關系到低齡老人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公平待遇,也關系到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老齡人力資源。為此,必須深入理解低齡老人勞動力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適配關系,并據此采取相應的針對性措施。
第一,應充分認識低齡老人在勞動力市場中的潛在價值。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低齡老人群體擁有更長的健康壽命和更豐富的工作經驗。然而,目前的勞動市場和教育體系往往忽視了這一群體的特殊需求,導致他們在就業和職業發展方面面臨障礙。
第二,應為低齡老人提供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匹配的課程和培訓。內容上應該涵蓋技能培訓、職業再教育和終身學習等,以幫助低齡老人適應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例如,可以開設針對低齡老年的數字技能培訓課程、健康護理課程和創業培訓課程等,不斷提升他們在現代工作環境中的競爭力。
第三,應為低齡老人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和靈活的勞動力市場環境。要適應低齡老人的身體和心理需求,通過調整工作時間、提供遠程工作機會等為他們創造友好的工作環境。同時,還需要加強對老年人就業權益的保護,防止在招聘和晉升過程中出現年齡歧視。
總之,強化老年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聯結,需要綜合考慮老年人的學習需求、市場的就業需求以及社會的整體發展。通過這種聯結,不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就業率和生活質量,也可以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四)完善老年教育政策和公共服務
隨著老年人學習需求的日益提升,國家需要加強老年教育的頂層設計,將老年教育納入全國規劃布局中。這不僅涉及老年教育政策的進一步完善,還包括相應的公共服務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第一,建立完善的老年教育政策支持體系。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包括他們的健康狀況、學習能力和社會參與意愿等。不僅要關注老年人的學習和教育情況,還要關注他們的社會參與和經濟貢獻。應積極鼓勵和支持相關教育機構開發適合老年人的課程和活動,同時提供必要的資金和資源支持。應建立跨部門和跨機構的合作機制,共同推動老年教育的實施和發展。例如,政府可以與教育機構合作,提供老年教育培訓和資源;企業可以與社會組織合作,開展老年人就業和社會參與項目。
第二,建立完善的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要充分體現老年教育的公共性和普惠性,可以通過建立社區學習中心、提供在線學習平臺和開展戶外教育活動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平臺,以滿足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學習需求。要充分體現對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教育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發力,切實為老年人學習和融入社會提供更便利更舒適的服務。
綜上,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適應并滿足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群的學習需求,不僅是教育領域的挑戰,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展望未來,應當繼續深化對老年群體學習需求的研究,不斷優化老年教育體系,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促進他們的社會參與和個人發展,從而為構建和諧、包容的老齡化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高志敏,朱敏,傅蕾,等.中國學習型社會與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知”與“行”的重溫與再探[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4):50-64.
[2]王曉峰,劉華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模式[J].人口學刊,2023,45(1):11-15.
[3]鐘搏.代際互動與低齡老人勞動供給[J].人口與經濟,2022(3):34-55.
[4]岳俊芳,孫道金,張艷,等.高等網絡教育畢業生學習需求調查研究——以網上人大“畢業生服務工程”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3(6):47-50+95-96.
[5]陳文嬌,劉巧巧,肖楊.基于當代老年人學習需求的社區老年教育課程開發[J].成人教育,2021,41(7):35-40.
[6]肖海艷.福州市老年大學學員學習需求研究[D/OL].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2023-12-15].https://bar.cnki.net/bar/download/order?id=jBGETXBNdPImvx70aLAuJFo8d3crjALHLDOld0RphO3opf5QpQ67GHgrXE0YSPR3RsbAoyvB4t8pFeksLzfjVrLXgEnxy7Gj93JiUcDfkZ4%2BAdZ3mr8KIdmg%2BFAvNJenFPE06FzkyBotadUiujuXIDNSQpFCDbno4CXZkSJulGk04qUJj8x%2FtKk0OllXSTe%2F2HvC5VMhKls2OzkRlj6FjkH2v3RbGcQ4FZcpsEOR7CE%3D.
[7]梁玉成.現代化轉型與市場轉型混合效應的分解——市場轉型研究的年齡、時期和世代效應模型[J].社會學研究,2007,130(4):93-117+244.
[8]許競,李雅慧.我國中高齡人群學習需求及偏好調查研究——基于部分省市抽樣數據[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1):110-120.
[9]孫傳遠.老年人遠程學習現狀調查研究——以上海老年人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41-46+96.
[10]何光全.我國成人學習基本狀況調查[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126(6):58-69.
[11]林穎,周穎.內隱序列學習的表征機制及年齡效應研究[J].心理科學,2006(4):882-886.
[12]黃祖宏,王蓉蓉.獨生子女父母再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基于對上海市老年獨生子女父母調查的Ordinal回歸實證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9(1):52-57+72.
[13]李實,吳凡,徐曉靜.中國城鎮居民養老金收入差距的變化[J].勞動經濟研究,2020,8(5):3-21.
[14]孟昕,黃少卿.中國城市的失業、消費平滑和預防性儲蓄[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1(6):40-50.
[15]陳至立.我國加入WTO對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人民教育,2002(3):4-7.
[16]楊汝岱,陳斌開.高等教育改革、預防性儲蓄與居民消費行為[J].經濟研究,2009,44(8):113-124.
[17]姜向群,鄭研輝.中國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及其經濟保障問題分析[J].人口學刊,2013,35(2):42-48.
[18]林毓銘.體制改革:從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到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J].經濟學家,2013,180(12):65-72.
[19]付奉義,胡代霞.養老金雙軌制改革大幕拉開——事業單位不繳費卻領退休金的時代結束[J].天津社會保險,2014(4):12-13.
[20]楊超,余桔云.養老金并軌后不同群體養老金水平、差距與調適[J].企業經濟,2017,36(8):179-186.
[21]黃婭娜,宗慶慶.中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習慣形成效應[J].經濟研究,2014,49(S1):17-28.
[22]袁曉玲,李彩娟,王非.疫情下居民消費動態變化分析與建議[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5):31-39.
[23]RYDER N B.The cohort as a concept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hang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5(30):843-861.
[24]羅楚亮,劉曉霞.教育擴張與教育的代際流動性[J].中國社會科學學,2018,266(2):121-140+207.
[25]李宗華,李偉峰,高功敬.城市老年人社區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1,187(3):112-117.
[26]張明麗,李方,秦笑梅.我國退休制度的歷史沿革與創新發展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295(7):50-52.
[27]許競,李雅慧.我國中高齡人群學習需求及偏好調查研究——基于部分省市抽樣數據[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1):110-120.
[28]劉燕,紀曉嵐.老年人社會參與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基于311份個案訪談數據[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3):98-104.
[29]楊華,項瑩.浙江農村老年人社會參與影響因素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4(11):147-152+160.
[30]李光,趙瑜.從“老年大學”到“老年學習共同體”——新時代老年教育的新思考[J].職教論壇,2021,37(6):103-108.
[31]劉逸楠.新時期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成就、問題、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4(1):73-77.
[32]馬麗華.我國老年教育轉型發展:理論重構與策略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17):28-35.
[33]朱冠華.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老年數字化課程建設現狀、理念優化與發展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23(21):37-42.
[34]李光,蘇嬌燕.老年學習共同體對老年學習動機的影響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2,24(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