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是兒童道德養成的起點。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對情境教育在家校協同領域的應用進行了有效探索,教師在班集體建設中樹立家校共育理念,不斷探索推進情境德育的新路徑,構筑有溫度的德育共同體,使家校合作走向對生命的尊重,促進兒童德性的自主成長。
【關鍵詞】情境德育;家校協同;德性成長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2-0017-03
【作者簡介】顧利華,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1)教科處主任,高級教師。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場域,是兒童道德養成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以下簡稱“通師二附”)是情境教育的發源地。筆者以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為指引,在班集體建設中樹立家校共育理念,創新構建兒童道德發展的情境場域,不斷探索家校協同推進德育的新路徑,在無痕浸潤中推動兒童道德素養的提升。
一、從“事”本位到“人”本位,增強家訪實效
家訪是家校協同育人的一種重要形式。傳統意義上的家訪,在對象的選擇方面,往往會偏向那些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等需要改進的學生。教師秉承“就事論事”的原則走進學生家中,與家長進行交流探討,期望能解決學生現階段存在的某個問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但對學生來說,這種家訪似乎顯得不太友好,甚至認為其是“告狀”,從而導致一聽到“家訪”就產生一種抗拒心理。如何讓學生樂于接受家訪,使之成為打開心扉的鑰匙?筆者認為應該改變家訪的出發點,即從“事”本位轉換到“人”本位,構建溫馨愜意的情境場,在“隨風潛入夜”般的濡染中啟智潤心,使家訪成為師生間的一次美好相遇。
1.情感同頻,給予一份“暖”
師生關系最顯著的特征是情感關系,情境教育注重以情為紐帶,縮短與兒童的心理距離。家訪中,教師善于創設平等融洽的情境,帶著對學生的關愛之情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閃光之處,洞察需要引導、助力的地方,給予適當的點撥,以一種溫暖的方式讓學生、家長感受到來自師者的關懷,實現情感上的同頻共振,從而產生心理認同。例如,筆者開啟視頻“云家訪”,與學生、家長親切交流,詢問日常的作息安排、學業情況和生活情況等,進行緩解學業壓力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調適心態。暖心的“云陪伴”拉近了師生距離,引導學生積極地面對學習的挑戰,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達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和風細雨,把握一個“度”
在家訪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言辭分寸,選擇“角度”,調控“溫度”,注意“適度”,盡量把話說到家長和學生的心坎里。尊重是溝通的前提,唯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真切感受、情感需求,才會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贊揚、肯定對學生來說固然必要,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存在的不足。家訪中,教師要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從兒童立場出發,以和風細雨的方式分析存在的問題,用學生能夠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說服,做到客觀敘述、坦誠交流,以積極正向的點撥,逐步引導學生審視自我、體察內心,激發道德生長的內驅力。
3.真誠溝通,分享一些“法”
家訪中,筆者耐心傾聽家長的心聲,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家長進行坦誠的溝通。一方面,肯定家長的用心陪伴和對學校教育的支持。另一方面,積極指導家庭教育,例如:尊重學生的看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言傳身教,當好學生的榜樣;多一些陪伴,建立親子互信關系;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身心健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重視良好品行的培養。在和諧美好的家庭情境中,兒童必然追光前行,向陽而生。
二、從單向聯系到雙向奔赴,優化親子活動設計
過去,家校之間的合作更多是單向聯系,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被教育者,家長是配合者,協同育人的效果并不明顯。李吉林曾說:“要優化兒童的成長空間,讓德育成為一種無形的影響力;引導兒童自主,讓道德教育成為他們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通師二附通過創設親子活動情境,建立家校攜手的育人機制,讓家長參與學生的成長,成為教育的同盟軍,既凸顯親緣性的情感,又凸顯社會性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家長、學生都入情入境,學生和家長同時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家校之間從單向聯系變為雙向奔赴,讓教育回歸兒童完整的生活世界,彰顯了情境教育“擇美構境—以境生情—以情啟智—情智相長”的特點。
1.家長進課堂
家長來自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生活閱歷和知識結構,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學校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結合自身所長向學生講解知識、傳授技能、分享工作經歷。例如,有一位家長是援外醫療專家,他和援外醫療隊的同事們前往圭亞那,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人格、吃苦耐勞的精神挽救無數生命,書寫了大愛無疆的感人詩篇。他的講述讓學生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在心生敬意的同時領悟奉獻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這種精心創設的家長課堂情境彰顯著真善美,不僅點燃了兒童的求知欲望,激發了探索、創造的興趣,還提升了道德認知,深化了道德情感,促進了德性生長。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從教育的跟隨者、同行者轉變為引領者、共建者。而教師也從家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并以此觀照自己的教學,不斷改進育人方式。
2.假日情境活動
活動是一種能激發兒童主體性、調動積極情緒的教育形式,情境德育強調以活動為途徑,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長期以來,通師二附堅持開展假日情境活動,將道德學習與多彩世界相連接,縮短學生與道德標準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德育更加走心、走實。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家校的配合,從精心選擇大自然或社會生活中的典型場景,先期踩點,到策劃活動方案,做好相關準備,再到活動的組織、協調,教師和家長共同扮演活動設計者、引導者、協調者的角色。尤其是活動環節,很多家長主動參與其中,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或生活經驗給予學生指導、示范。比如,在“種下一片綠”、果園采摘、參觀博物館、尋訪紅色遺跡等活動中,家長自覺擔當起講解員的重任,為活動的順利開展貢獻力量。活動中,具有豐富美感的情境、多姿多彩的內容、獨特的具身體驗、熱情服務的家長,都讓兒童的心靈受到浸潤,在獲得廣博知識、審美愉悅的同時,得到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滋養。
三、從“信息發布源”到“精神高地”,拓展家校溝通渠道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給教育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為家校共育拓展了溝通渠道。很多班主任利用互聯網建立班級家長微信群或QQ群,把它作為發布各類信息的平臺,打造和諧美好的家校溝通情境,構筑一個名為“我們”的教育共同體,使原本單一的“信息發布源”成為培育兒童良好道德品質的“精神高地”。
1.打造正能量的發散場
作為兒童精神世界的引領者,教師應敏銳地把握住育人契機,引導學生涵育良好的品格,為他們的成長賦能。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班主任應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之處,如專注學習的身影、主動為班級服務的畫面、自信展示的笑容等。教師用文字、圖片、視頻等記錄下屬于學生的“高光時刻”,發布到班級群里。同時,班主任可以在班級群分享每周一次的“班級之星”評選、每月一次的“班級小主人”評比等活動。班級群因此成為一個充滿溫情和正能量的情境場域,學生從中收獲師者的肯定和鼓勵,于潛移默化中生發向上向善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2.構建綠色生長的生態圈
班主任和家長從彼此陌生到達成共識,再到同向同行,成為相互認同的“我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班級群是拉近家校距離的一個重要媒介。學校的辦學特色、教師的教育理念、班級建設的愿景、對學生成長的希冀等,都可以通過班級群來傳達。班主任可以在群里推送學校微信平臺發布的校園資訊、家教好文等,發送每天記錄的“校園生活小美好”,還可以邀請家長分享家教心得。家長在閱讀后留言,發表自己對教育的見解或者提出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這樣的線上交流形成了一個綠色生態圈,兒童身處其中,感受到教師、家長對自己的關愛,激發出生命拔節的不竭動力。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愛美是兒童的天性,美能夠激起兒童愉悅的情緒,陶情冶性。因此,情境德育倡導以美育人、以美育美。教師在班級群內每天分享名言警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審美情感。當發現有學生心浮氣躁、學習效率低下時,送上一句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小滿節氣,摘錄“央視新聞”公眾號中的一句話送給學生:“小滿,就是今天你的收獲所得,總比昨天飽滿一點,但是永遠不自滿。”具有美感的話帶給學生審美的愉悅和豐富的情感體驗,驅使他們重塑價值觀,積極主動地進行主觀世界的美好改造,以一種全新的狀態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達到以美冶德的效能。
基于情境教育理論,班主任在家校協同育人方面進行有效探索,引導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生的道德教育,和班主任構筑一個有溫度的德育共同體,充分發揮情境“潤物無聲”的教育效能,使家校合作走向對兒童生命的尊重,回應兒童本體的成長需求,激勵兒童走向德性的自主成長。
責任編輯:汪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