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覓渡文化;品格提升;家校社共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2-0034-03
【作者簡介】1.顧潤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徐志彤,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橋小學(江蘇常州,213003)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
顧潤生:“覓渡文化涵育‘秋白式好少年’行動”項目的內涵是什么?
徐志彤:學校自創立之初就以“勤謹”為校訓,意寓“勤奮嚴謹”,要求師生勤于學習、謹于做人,以嚴謹、不盲從、腳踏實地為獨特個性,以勤奮、不懈怠、奮斗開拓為行動準則。“覓渡”一詞來源于校門口的一座“覓渡橋”,本義為“尋覓渡口”。校友瞿秋白同志以“江南第一燕”自詡,胸懷“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的豪情,從覓渡橋畔出發,踏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革命道路。因此,“覓渡”也是對秋白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練。今天的“覓渡”在百年傳承中融入了紅色基因,旨在為民族復興繼續尋找出路,為自身的發展追尋理想目標。同時,“覓渡”也輝映了科學家精神,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未來,“覓渡”將持續發揮促進學生成長的強大力量。
基于特有的覓渡文化資源,學校深入探索如何實現從“革命傳統”“科學家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到育人目標的教育轉換,加強學生品格教育,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同人民需要、黨和國家的事業統一起來。學校結合實際與學生身心特點,逐步形成了對“秋白式好少年”的內涵詮釋:以“誠信、勇敢、責任”為內核的家國情懷,“好奇、善思、勤奮”為內核的求學態度,“探索、堅韌、進取”為內核的奮斗精神的“三維九要素”目標體系,引導學生“像秋白一樣讀書、像秋白一樣做人、像秋白一樣成才、像秋白一樣報國”,并從外顯氣質、行為表現、良好習慣方面細化了培養目標與具體要求。
顧潤生:項目的實施路徑主要有哪些?
徐志彤:項目聚焦涵養學生“家國情懷、求學態度、奮斗精神”的目標,從環境建設、課程構建、活動實施、家校社共育、成長評價五個維度建設共育成長營地,從認知、行為、實踐三個層面,將品格涵養行動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場域,積極探索家庭、學校、社會互相融合的、適切的品格培育范式。
一是建設融創體悟的多線全域場景營。項目整體建構學校、家庭、社會融創體悟的全域場景,通過情景模擬、操作體驗、合作探究、實踐創新等方式讓學生置身其中,收獲成長。首先,開發“全景聯動”的學校浸潤環境,從物理環境及組織架構兩方面一體化營造涵育學生品格成長的學校浸潤環境;其次,創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庭教育環境,統籌各種家校溝通渠道,與家庭共建品格培育平臺;最后,拓展“多主體、廣覆蓋”的社會涵養環境,積極挖掘本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公益設施、公共機構、各類校外活動場所、專題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資源,建設各類主題教育基地,形成館校一體協同育人樣態。
二是實施賦能成長的紅色思政課程營。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學校通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境式課程”,以“真”為主題,以“全”為核心,以“融”為特點,將“覓渡”元素融入其中,依據不同課程特質,關聯學生生活,采用多樣形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三是組織具身錘煉的主題系列活動營。主題系列活動是提升學校品格教育實效的重要路徑。學校結合本校特色項目、校園文化、節日文化,開發社會資源,有意識地在活動中融入品格教育,系統設計、常態實踐,形成了具有系統化特點的“第一燕”傳承系列活動和突出節慶特點的“樂童年”繽紛系列活動。秋白有詩曰:“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云梢。”學校以“第一燕”為主題,以“傳承”為主線,將雛燕破殼而出直到羽翼豐滿的過程與學生年段特點相結合,以三個年段命名的季為縱軸,以類別為橫軸,構成了系統化的德育主題活動網絡,形成周周有活動、班班有特色、人人都參與的德育主題活動格局。“樂童年”繽紛系列活動包括“潤澤心靈”基礎活動和“3+1+X”節慶活動。“潤澤心靈”基礎活動以學校“心賦能”輔導中心為依托,以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基礎,為學生品格發展提供基礎保障,讓學生做快樂的覓渡少年。“3+1+X”節慶活動中的“3”指每年在固定時間開展的3個校園節,“1”指每年根據動態需要更新的節日,“X”指延展到每個教室、讓每個學生參與的多個小節日,如“微笑日”“道歉日”“擁抱日”等,關注學生心理成長和社會性成長,與傳承系列活動共通共融,對學生進行分層分類的成長指導,在體驗與實踐中助力學生品格提升。
四是構建自覺協同的“MeDo”家校社共育營。“MeDo”既是“覓渡”的諧音,也蘊含著“我能,我來,我行動”的內涵。在“秋白式好少年”培育中,家校社共育主要體現在四個行動:“家長學校”建設行動、“一日校園”打開行動、“社會尋訪”共建行動、“優秀校友回母校”鏈接行動。
五是創生數字畫像的成長足跡評價營。數字畫像是指綜合各項評價指標,最終對“秋白式好少年”的綜合性評價結果進行可視化呈現。數字化評價平臺依據“三維九要素”目標智能化提取關鍵信息,常態化收集數據,通過數值與文本的挖掘解析要素信息;同時,面向教師開發后臺設置,供教師自行設置若干主題活動,提煉最基本的育人要素,并設置要素成長升級系統。數字化評價平臺將評價指標值圖形化、指標關系圖形化,將時間和空間可視化,多維度呈現學生成長過程。
顧潤生:項目的創新之處有哪些?
徐志彤:首先是載體創新,實現教學生活的重構。傳統意義上的校園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和價值:學校就是學生成長的策劃中心,意味著校園內的一切物化環境都應具有教育性,要能發揮對學生品格發展的積極影響;課程活動要緊扣“秋白式好少年”培育的“三維九要素”目標進行策劃設計、組織實施、評價跟進;要打開校園大門,讓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學生的品格培養,讓學生在書本世界、社會世界、自然世界的親身經歷、親身體驗中獲得真實成長。
其次是路徑創新,實現育人模式的建構。實踐中形成四條學習路徑:一是多途徑協同館校研學,以育人為共同追求、館校一體合作共建的品格培育路徑;二是多維度互通職業體驗,將學校與特定的職業場景結合起來,在時空多維互通中實現品格培育的路徑;三是多鏈接共建雙向尋訪,包括“社會尋訪”行動和“優秀校友回母校”行動;四是多情境互動劇場賦能,借助創造性教育戲劇策略構建益于學生主體性解放的空間,在多情境中想象、互動、討論、辯論、即興表演,實現品格培育。
最后是機制創新,實現全員一體增能發展。學校建立了大學和小學深度融合的機制,與江蘇理工大學協同探索學生品格培育一體化建設路徑,形成三大融合機制。一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圍繞“秋白精神”,大學設立“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和小學共建“秋白講解團”“樂之秋白宣講團”等。二是課程共同研發機制。大學深度介入“秋白式好少年”培育,指導小學研發品格培育課程、編寫讀本。三是雙向協同育人機制。小學支撐大學教育學學科建設和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大學賦能小學培養“秋白式好少年”。同時,學校著力建設品格培育教師隊伍。在本項目的實施中,學校采用“卷入式”研修方式不斷提升教師實施項目的能力。“卷入式”研修以全員卷入、全程卷入和實踐性主題引領為特征,聚焦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和典型問題,有效地將教師發展的內在需求與外在動力融合,在教師間建立共同的目標、合作的機制,進而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對話、溝通、合作、分享,實現共同提高。研修主要秉承“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的理念,以“團帶隊、同學習、共成長”為建設目標,依托“秋白先鋒崗建設”“第一燕思政課程”“秋白學習社建設”三個行動,組織開展各類學習活動,讓教師在主動學習中拔節成長。
責任編輯:湯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