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覓渡文化;品格培育;紅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2-0037-03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數字教育研究所所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百年覓渡,人文淵藪。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橋小學(以下簡稱“覓小”)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同志的母校。自江澤民同志向覓小學子提出“傳承秋白精神,做秋白式的好少年”以來,覓小以理想信念敦品鑄魂,以紅色資源立德正心,以覓渡文化弘道化人,不斷探尋“秋白式好少年”品格培育的體系化德育實踐。學校申報的“覓渡文化涵育‘秋白式好少年’行動”作為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探索紅色教育和傳統文化浸潤相融合,開拓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新篇章。
一、覓渡文化的精神內核與實踐邏輯
1.覓渡文化具有追尋、超越的精神內核
“覓渡”本義為“尋覓渡口”。瞿秋白自詡“江南第一燕”,胸懷“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的豪情。作家梁衡在《覓渡,覓渡,渡何處?》一文中指出“秋白一生都在尋覓生命的渡口”。由此可見,“覓渡”本身就有兩重意蘊,既是瞿秋白自我實現的精神渡口,也是“為民族覓渡”的出發渡口。因而,覓渡文化中蘊藏著紅色基因,承載著中華民族剛健自強的自我探索精神。瞿秋白的“覓渡”精神,不在到達,而在探索;不在結果,而在循證;不在證明,而在提醒。新時代少年處于多元文化沖擊、物質世界誘惑、學習壓力交織之中,覓渡文化對于理想信念的堅守、中華文化的承續、家國情懷的根植和立德養正的修為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穿越時空的對話、沉浸體悟的學習,學生明白了先烈如何通曉革命之價值、人生之意義和文化之深邃。因此,“覓渡”是一條河,奔流不息;是一座橋,躬身渡人。了解了“渡己”和“渡人”的精神,便是理解了覓渡文化。
2.瞿秋白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形成為好少年成長提供邏輯理路
瞿秋白社會主義道德觀的產生不是憑空捏造的,他的理論來源于兩個層面:一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環境,二是西方近代思想的影響。瞿秋白接受康梁變法圖強理念,這為其思想轉變奠定了基礎,并使其從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他接受啟蒙和革命思想,希望以此喚醒國民,這為他注重倫理思想的革命性和實踐性奠定了基礎。同時,西方近代思想以及同時期其他革命者的影響,如他與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的思想之間有淵源和交集,也使瞿秋白從最初接觸托爾斯泰等思想家的作品,到后來學習馬克思主義并迅速轉變、接受,這是其馬克思主義信仰來源的客觀事實。因此,我們由他的道德觀形成可以發現一條“文化—認同—伙伴—堅守”的信仰形成邏輯,這也為覓小實施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可靠路徑。
3.理解覓渡文化與“秋白式好少年”的深刻關聯
覓渡文化是為民族尋找出路的先鋒文化,是瞿秋白為代表的一代人的精神內核,他們是中國人、文化人,更是革命者,他們值得學習和傳承的三大精神——“磅礴的家國情懷、精進的求學態度和如炬的奮斗精神”,與“有理想、有本領和有擔當”的時代要求交相輝映。覓小以“誠信、勇敢、責任”為內核,根植家國情懷;以“好奇、善思、勤奮”為內核,涵養求學態度;以“探索、堅韌、進取”為內核,砥礪奮斗精神,建構“三維九要素”的品格目標體系,引導學生“像秋白一樣讀書,像秋白一樣做人,像秋白一樣成才,像秋白一樣報國”。
二、“秋白式好少年”的新時代實踐
覓小以涵育“秋白式好少年”的理想追尋為指針,聚焦“家國情懷、求學態度、奮斗精神”三大目標,從環境建設、課程構建、活動實施、家校社共育、成長評價五個維度進行立體構建,形成“秋白式好少年”五育貫通的全場域育人系統。
1.開發浸潤式育人環境
覓小從物理環境及組織架構兩方面進行一體化的育人環境建設,依托“前館后校、館在校中”的地理優勢,全景式打造德育涵養空間。一是讓學校的每個空間都成為“德育劇場”,創意構建“童心向黨育人園”“圖說故事長廊”“班級情景角”“露天小舞臺”“室內小劇場”,滿足師生“隨時操練、即興表演”的需要,讓學生身處學習空間、表達空間、道德空間。二是全新打造校內“一場二館四坊”多樣態空間,“一場”即“冠英劇場”,“二館”即“覓渡光年合育館”“小書蟲繪本館”,“四坊”即“情懷孕育工坊”“責任擔當工坊”“奮發向上工坊”“科創探索工坊”,為學生實踐體驗、合作交流、探究創造提供平臺。
2.構建大思政關鍵課程
學校開足思政課課時,配齊配強思政課教師,實現課程思政的全科德育。學校依托“思政課程”“實境課程”兩大載體,以“真”為主題、“全”為核心、“融”為特點,將“覓渡”元素融入其中。以“真”為主題的思政課程,依據真實目標、細化年段要求,融入秋白故事、小話劇等內容,讓學生在瞿秋白故居、紀念館進行沉浸式情境學習。以“全”為核心的課程思政,全面融入各學科教學,理解真學情、呈現真問題、展開真探索,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系。以“融”為特點的實境課程,注重場館研學,圍繞“紅色尋訪”主題,設計“尋找老物件”“尋訪追夢人”等課程,學生同唱一首歌、同行一程路、同演一幕劇、同吟一首詩;注重職業體驗和生涯貫通,圍繞“覓微城堡職業體驗”主題,設計“勤勞小農人”“小小快遞員”“城市規劃師”“商界小精英”等體悟式項目。
3.組織主題化具身活動營
覓小的具身活動營主要包括兩類:“第一燕”傳承系列和“樂童年”繽紛系列。“第一燕”傳承系列主要設計五大類德育主題活動:開學活動、班隊活動、儀式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研學活動。其中,一二年級的“孵化季”活動緊扣幼小過渡關鍵期,以認知基本規則、初步入列入格為主;三四年級的“成長季”活動立足增強自我意識,以建立認知模型、強化深度思考為主;五六年級的“展翅季”活動以拓展認知視野、提升思維水平為主。“樂童年”繽紛系列主要設計“潤澤心靈”基礎活動、“創享閱讀”主題活動和“3+1+X”節慶活動,如“創享閱讀”主題活動分為“時光之機”與“相遇經典”;“3+1+X”節慶活動主要包括每年在固定時間開展的校園節、動態應景節日,以及延展到每個教室的小節日,如“微笑日”“道歉日”“擁抱日”“說話日”等。
4.構建家校社聯盟和數字評價體系
覓小家校社聯盟開展家長學校、家長課程、家長義工坊和親子尋訪四類主題活動。家長學校的活動形式有小型沙龍、圓桌派、“520全員家訪”等;家長課程為有特長的家長提供課程共建渠道;家長義工坊為家長近距離了解校園生活創設通道;親子尋訪活動為親子研學提供舞臺。
覓小的“覓渡星”數字畫像系統為“秋白式好少年”的成長提供全景式畫像,“覓渡星”舞臺展示包括“誠信之星”“探索之星”“勤奮之星”“善思之星”“勇敢之星”“責任之星”。以“責任之星”為例,學生需要在“班級CEO”“護綠小能手”“快樂速遞員”“文明小衛士”“貼心調解員”“圖書管理員”六個方面有積極表現。數字畫像系統依據“三維九要素”的智能化關鍵信息,常態化收集數據,將評價指標圖形化、成果可視化,多維度呈現學生成長過程。
三、以文化人與思想的力量
當前,紅色教育需要解決兩個問題:時空距離對青少年認知跨度的影響,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對青少年價值追求的影響。如何在理想追尋和品格生長兩個維度取得協同升格,是新時代德育工作的難點。要解決這個問題,覓小的實踐對我們有較大啟發,就是要堅持兩個立足:立足以文化人的情感認同,立足以境化人的換位理解。
1.重視傳統文化的人格熏陶
瞿秋白是在一個書香門第中長大的,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有很深的古文化功底,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很大,經世致用、為民請命、實現大同,積極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實現共產主義等美好理想對他產生了積極影響。從這個視角來看,每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自帶中華文明的光芒,因此,傳承革命意志需要有以文化人的情感認同。
2.追尋先烈先鋒的革命足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是這個時代的中國人理應具有的擔當。每個地區都有先烈先鋒的足跡,深入挖掘、深刻理解他們,是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需要擔起的責任使命。瞿秋白具有開拓者精神,敢于提出超越同時代其他人的思想理論,這是一種革命意志;瞿秋白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分析中國社會性質,讓中國人看清現實,深化了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從認識論視角來看,彌足珍貴。因此,青少年思想有力量能夠強大一個民族,這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需要。
責任編輯:湯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