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繪本兼具趣味性、故事性以及生活化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心理健康教師可以深挖繪本中的心育資源,采用角色扮演、有效提問、讀后拓展等策略,提升繪本在心理課中的應用實效性。
【關鍵詞】繪本;心理課;角色扮演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2-0043-02
【作者簡介】馬麗華,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延路實驗學校(江蘇蘇州,215127)教師,一級教師。
繪本指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甚至完全沒有文字),指向兒童的生活現(xiàn)實和心理現(xiàn)實,展現(xiàn)兒童視角中的圖景,并能讓兒童產生積極的、有意義的互動效應的一種讀物。[1] 優(yōu)秀繪本中蘊藏著豐富的心育資源,可作為心理課的重要載體和主要內容。心理課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強調體驗和感悟,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心理健康教師可根據(jù)繪本內容,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成長。本文基于教學實踐,對繪本在心理課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一、角色扮演激發(fā)學習興趣
角色扮演是一種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的互動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情感體驗。一些繪本由生動的故事組成,而這些故事中有不少形象飽滿的角色。心理健康教師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加深對繪本角色的認識和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心理健康教師可根據(jù)繪本情節(jié)對角色扮演的內容進行推敲和設計,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角色扮演時,心理健康教師既可以選擇學生代表在全班表演,也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表演。表演前,心理健康教師要和學生探討角色特點,明晰故事情節(jié);表演后,采用自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對表演者進行反饋和“去角色化”處理。針對低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教師還可以提供道具(如頭飾)。
如在心理課“我的交友魔法棒”中,運用繪本《大老虎和小老鼠》揭示朋友間的相處之道。首先,心理健康教師和學生一起揣摩繪本中的角色特點,強調在表演過程中需要通過言語、動作神態(tài)來彰顯角色特點;其次,請兩個學生佩戴頭飾分別扮演大老虎和小老鼠,然后表演繪本中大老虎和小老鼠之間的相處情況,其余學生保持安靜,認真觀看;最后,邀請表演者和觀看者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收獲。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領悟到朋友相處時需要相互尊重、樂于分享、換位思考。又如,在心理課“健康的生活習慣”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繪本《鱷魚怕怕 牙醫(yī)怕怕》,讓全體男生扮演鱷魚、全體女生扮演牙醫(yī),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引導學生在表演中習得愛刷牙的好習慣。
二、有效提問領悟繪本內涵
通過有效提問幫助學生梳理繪本情節(jié)、領悟繪本內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心理健康教師可采用“積極回顧循環(huán)”提問法,設置一系列有層次、有深度、有觸動的問題幫助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回顧循環(huán)法”即4F法,包括Facts(事實)指客觀描述事情,培養(yǎng)學生閱讀繪本時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記憶力;Feeling(感受)指內心的感受或情緒,引導學生共情繪本中的角色;Finding(發(fā)現(xiàn))指對事件的看法與評論,促進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形成;Future(未來)指對未來進行前瞻性的思考,啟發(fā)學生將繪本中獲得的經驗轉化為自身成長的力量,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選用繪本《不要跟陌生人走》時,心理健康教師首先基于“事實”提問,讓學生描述主人公雷娜遇見的事情,雷娜和她的朋友的處理方法以及媽媽們的采取措施;其次,基于“感受”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主人公,遇到繪本中“奇怪男人”時的心情以及媽媽們在孩子到了放學時間尚未到家時的心情;再次,基于“發(fā)現(xiàn)”進行提問,讓學生分析雷娜和她的朋友對付陌生人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基于“未來”進行提問,讓學生思考自己遇到陌生人時的做法。在層層遞進的提問中,心理健康教師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
三、讀后拓展發(fā)揮心育效能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已有經驗與繪本主人公產生聯(lián)結并引發(fā)情感共鳴。因此,心理健康教師采用續(xù)編繪本故事、制作創(chuàng)意手工、完成拓展作業(yè)等形式引導學生將繪本中習得的新觀點、新技能遷移至真實生活情境,進而發(fā)揮心育效能。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輕松的課堂氛圍,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大膽表達與創(chuàng)作。任務完成后,邀請學生展示作品,進而鍛煉表達能力、豐富積極體驗、提升自我效能。
一是續(xù)編繪本故事,它既可以是故事情節(jié)的續(xù)寫,也可以是人物形象的續(xù)寫。如學習繪本《感謝的味道》后,可邀請學生模仿繪本內容,采用“感謝……,因為……”的句式續(xù)寫繪本故事并配圖,在培育學生積極品質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創(chuàng)作能力。又如學習繪本《慌張先生》后,通過邀請學生續(xù)寫可能發(fā)生在“慌張先生”身上的故事,引導學生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二是制作創(chuàng)意手工,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加深對繪本的理解。如學習繪本《蘇菲的憤怒選擇輪》后,學生用一次性餐盤、硬卡紙等素材制作出自己的“憤怒選擇輪”,掌握管理情緒的方法。三是拓展作業(yè),指根據(jù)繪本內容和心理課目標設計拓展作業(yè)。如學習繪本《大個子》后,邀請學生結合學習內容設計一枚“保護盾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被欺負會采用何種應對方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參考文獻】
[1]姚穎.中國當代小學繪本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7(10):94-99.
責任編輯:包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