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革命傳統教育;活動育人;紅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2-0051-02
【作者簡介】王才花,江蘇省丹陽市新橋初級中學(江蘇丹陽,212300)教師,高級教師,丹陽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個人,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學校以此為契機,組織學生祭掃烈士陵園,參觀烈士紀念館,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如何依托活動幫助學生提高認知、內化情感、著力踐行,讓革命傳統教育真正入腦、入心、入行?我們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營造紅色氛圍,讓革命傳統教育入腦
1.學校方面
學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課堂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主陣地。《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學校教育教學中應以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學科有重點地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3+1+N”全科覆蓋。首先,學校應組織各學科教師學習《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內容,明確職責,強化教研,將所教學科與革命傳統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充分發揮革命文化鑄魂育人功能。其次,文化環境的打造對于意識的增強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可以通過黑板報、展板、文化墻、廣播站、國旗下講話等輿論陣地宣傳革命英雄,講述革命故事,點燃學生學習革命傳統的熱情。最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紅色活動是實施革命傳統教育的有效載體。學校可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革命題材文藝演出,舉行革命歷史知識競賽、革命故事演講比賽、紅歌賽等活動。
2.家庭方面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把熱愛祖國融入家庭教育,支持、配合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活動,引導、鼓勵未成年人參加愛國主義教育社會活動”。目前,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十分關注,但對革命傳統教育的關注度卻不夠高。班主任可以通過線上班級群,線下家訪、家長會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向家長宣傳教育理念,讓家長知曉革命傳統教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更可以錘煉學生的品格,讓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優秀品質融入學生基因,從而更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家校合作,讓知史愛黨的種子播撒進每一個家庭。
3.社會方面
社會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助力。革命傳統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尤其需要依托社會力量。各行業中的先進人物是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精神的典型代表,讓他們走入校園,以他們為榜樣,更能激發青少年奮發向上的熱情。
二、體驗紅色洗禮,讓革命傳統教育入心
1.活動準備方面
參觀烈士紀念館是一項十分嚴肅的紅色研學活動。儀式感可以增強學生對活動的期待,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秩序和規則。因此,班主任在活動伊始就應召開動員會,結合“八禮四儀”提醒學生遵守文明參觀注意事項,如活動時學生的穿著、可攜帶的物品等。模擬情景中,學生掛著耳機、吃著零食、指指點點等都是不適宜的行為。
2.活動實施方面
班主任要正確把握革命傳統教育的內涵,在革命傳統教育中,引導學生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理解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弘揚革命斗爭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和發揚艱苦奮斗傳統。班主任可根據紀念館的陳列品和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參觀方案。首先,確定活動的主旨思想,并圍繞主旨思想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從而帶著問題和任務參觀。其次,活動安排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初中生的參觀重點應和小學生的參觀重點有所區分,初中生應圍繞著政治覺悟提高和品德錘煉等方面進行研學。最后,活動形式也可以適當做些改變,變單一的參觀為雙向的互動,如開展“今天我是紀念館講解員”“我講老照片中的故事”等體驗式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發揚紅色精神,讓革命傳統教育入行
1.開發班本課程
班主任可以圍繞革命傳統,開發以“鑄魂育人”為主線,以“弘揚革命精神和繼承革命傳統”為著力點,以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力更生等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班本課程。如在班級內開展“我眼中的自力更生”主題班會,家庭中開展“今天我當家”經驗交流會,網絡中開展“我身邊的榜樣”評選活動等。班主任也可以協調任課教師,立足課堂,利用勞動課、校本課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理能力,形成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品質。
2.及時有效反饋
評價是激勵學生的一種有效方式。革命傳統教育不僅要開展活動,也要對活動效果和學生的踐行能力進行適當的反饋。主題活動后,班主任可以根據活動內容在班級內開展評選“紅色精神宣傳大使”“紅色精神學習標兵”“紅色精神實踐能手”等活動,也可以利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對學生的活動表現進行真實評價。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穗孕育期”,革命傳統是鑄魂育人利器。實踐證明,讓革命傳統教育真正走近學生,對接學生實際的生活,浸潤學生的生命,不僅需要班主任根據班情認真思考、合理規劃各項活動,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齊抓共管,合作推進,久久為功。
責任編輯:汪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