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考試焦慮;認知行為療法;安全島技術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2-0063-02
【作者簡介】周莉莉,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浙江衢州,324000)教師,一級教師。
一、焦慮的小姜
小姜(化名),高一學生,因為幾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現在一想到考試就害怕,甚至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做作業時不能進入狀態。她覺得這樣下去自己就完了,渴望能心態平和地參加考試,所以前來心理輔導室尋求幫助。
二、焦慮的原因
考試焦慮指個體在考試情境或其他受評價情境中, 由于擔心失敗結果而產生的一系列現象學、生理學和行為學反應,可能出現在考前、考中、考后三個階段。考試前出現失眠、食欲下降,擔心考不好而坐立不安,是考前焦慮的表現。
我從小姜的訴說中發現她小學時因為成績好得到關注和欣賞,家長也非常注重她的成績。這樣的成長經歷讓她對考試產生了一些“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是心理學家埃利斯總結出來的,分為絕對化要求、糟糕至極、過分概括化。一是絕對化要求,小姜認為自己的成績必須一直進步或名列前茅;二是糟糕至極,一旦考試結果不符合期待,“全完了”的想法就會馬上占據大腦,讓她無法平靜;三是過分概括化,她認為成績是自我價值的體現。然而,隨著高中學業競爭加大,這些“不合理信念”給小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和小姜一起將輔導目標定為理性看待考試,積極應對考試困難,制定適合自己的考試目標。
三、輔導過程
1.認識和覺察“不合理信念”
第1次輔導,小姜大部分時間在哭泣,覺得這次肯定考不好,再這樣下去不能完成高中學業。我采用傾聽、共情技術理解小姜的情緒,建立積極的咨訪關系。
第2次輔導,由于考試已經結束,小姜找不到考前焦慮的感覺。于是,我采用繪畫心理療法中的爬山圖技術,引導她將考試時遇到的困難想象成一座山,并將它畫出來。小姜看到自己畫的山時震驚了。這是一座陡峭險峻的山,而爬山的小姜是那么的渺小和無助。我和小姜一起討論畫的意義以及她對畫的感受,她意識到自己對考試目標有著高要求,并且因為缺少爬山工具,所以爬得很辛苦。我引導小姜思考,如何讓自己爬得輕松一點,容易達成目標一些。小姜意識到需要調整山的高度和形狀,還需要運用一些資源應對爬山時遇到的困難。我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澄清,即調整對考試的認知,學習應對考試困難的技巧。同時,給小姜介紹了認知行為療法。小姜意識到自己對考試存在“不合理信念”,但是目前改變起來有些困難。于是,我建議小姜先從覺察“不合理信念”入手,布置了家庭作業:每天記錄讓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情緒和認知。
2.監測和檢驗“不合理信念”
第3、4次輔導,我和小姜討論了她的家庭作業,引導她開始監測和檢驗“不合理信念”,從而實現認知重建目標。小姜監測到只要遇見未掌握的知識點,就開始自我貶低。我對這些“不合理信念”進行檢驗:沒有掌握好這個知識點,是否真的全完了?是否真的有同學看不起你?還有沒有其他結果?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你的好友身上,會怎么樣?在多次檢驗后,小姜認識到:一道解不開的題目并不會產生可怕結果,同學們也不會因此對自己怎樣。在此過程中,我引導小姜看到自己的優勢,如“今天有個知識點沒掌握,但是剩下的都已經掌握了”。輔導后,我給小姜布置家庭作業:每天練習監測和檢驗“不合理信念”。通過練習,小姜學會辯證地看待考試和自己。
3.認知和行為演練
第5次輔導,小姜說下周要進行一次班級小測試。我和她約定把這次小測試當作模擬演練,目標是調節考前和考中的心態。考完后,小姜發現自己在考前和考中出現不會做或不熟悉的題目時情緒波動大,“不合理信念”又出現了,如“我還沒準備好,真沒用”“全完了,時間來不及了,又要考砸了。”在監測到“不合理信念”后,小姜深呼吸讓自己平靜,告訴自己,這只是一道題目,就算沒做出來也不會失去什么。雖然她的情緒也有起伏,但是已經比之前好很多。由此,我發現小姜每次大考失利的原因和她遇到難題時的心態有關。于是,我和她討論了考試中遇到難題時的應對技巧,如最多花多長時間來完成難題,放棄何種類型的難題等。
4.為情緒找個“安全島”
第6次輔導,我發現小姜的考試焦慮合并了生理喚醒、認知失調、應試技巧缺乏三種情況,經過干預后,因考試產生的生理喚醒還會時常出現。于是,我教給小姜一個穩定情緒的技術——“安全島”技術,讓她在腦海中想象一個可以安心待著、不被人打擾的島嶼,告訴她這就是情緒的“安全島”,每當她情緒不穩定或焦慮時,可以到“安全島”,讓自己在里面待一會兒,等情緒穩定了再出來。小姜初次練習后就喜歡上這個技術,覺得練習后整個人放松了。擁有情緒的“安全島”讓小姜體驗到了對情緒的掌控感,也更有信心面對考試。
四、輔導反思
高一期末考試結束后,小姜開心地告訴我,她終于能從容走進考場,笑面考試結果。在輔導過程中,我也和小姜的班主任、家長進行了溝通,引導他們把對孩子的期望從成績目標取向轉變為成就目標取向。理性看待考試,化解考試焦慮,是家長、教師、社會的共同責任。
責任編輯:包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