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班會具有聚焦明確、用時短暫、方法靈活、及時有效等特點。班主任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機,從微感受、微事件、微熱點、微視頻、微經驗、微活動六個方面,利用微班會促進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關鍵詞】微班會;班級氛圍;班級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2-0077-03
【作者簡介】朱美霖,江蘇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學(江蘇南通,226001)教師,高級教師。
班會課是師生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建設班風的重要渠道,認真上好走進學生心靈的班會課對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有積極作用。一節傳統的班會課用時45分鐘,耗時較長且形式受到一定限制,有時投入與收獲很難成正比。微班會,即微型班會,相較于傳統的班會課,它具有聚焦明確、用時短暫、方法靈活、及時有效等特點。具體而言,班主任隨時觀察班情,抓住契機,聚焦微小話題,深入挖掘,通過活動、對話、講述、分享、點評等形式因時因地進行浸潤式教育,于無形之中引領學生成長。
一、分享微感受,共情才能共鳴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確,在學生的心中,一個好的班主任應該是真實的,能與學生真誠相處。南通入冬以后,有幾天特別冷,我課間會去看看學生有沒有及時添加衣物。他們說拉薩雖然氣溫低,但實際沒有南通冷。我告訴他們我小時候的南通更冷,與他們分享小時候在冰封的河面滑冰的暢快,以及物質不豐富的年代對冷的感受。學生也聊起了拉薩的冬天下雪的樂趣,最后回到氣候的話題,大家總結出空氣濕度對體感溫度的影響。我趁熱打鐵,鼓勵他們進一步上網查閱資料,了解濕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便更好地入鄉隨俗,照顧好自己。班主任可以基于師生平等的觀念走近學生、觀察學生,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達到共情之后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生在聊天中不僅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懷,還在班主任的引導下更好地觀察生活、了解生活、體驗生活。
二、抓住微事件,公評才能公平
中學生處在青春萌動的年紀,在集體生活中難免產生一些矛盾沖突。班主任在處理這些矛盾沖突時一定要注意時效性,傾聽來自學生的聲音,形成正確的班級輿論導向。如我們班在籃球比賽中贏得勝利卻被喝了倒彩,學生十分憤怒。我安撫他們冷靜下來,并與他們共同思考幾個問題:對方是不是純粹“輸不起”?自我反省在比賽的過程中是不是贏得不光彩?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學生冷靜下來,認真討論后認為自己并沒有做違背體育道德的事,但有可能在比賽過程中一些無意的沖撞使對方產生誤會,對方也不排除有“輸不起”的心態。經過討論大家達成共識:凡事三思而后行,沖動只能給雙方帶來傷害,還有可能傷及無辜,無益于問題的解決,遇到問題要理清細節,學會耐心溝通。學生還從這件事舉一反三,推廣到其他問題的處理上。由此看來,當學生的情緒處在爆發的邊緣,班主任要及時幫助學生平復情緒,只有冷靜下來才能公平公正地看待問題,消解不良情緒,獲得正確的認知,從而在智慧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三、關注微熱點,熱評成就熱情
除了關注學習外,學生還要傾聽來自各方的聲音,積極參與校園事務,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校園的美。如食堂定期進行意見征詢,有些學生對于食堂的滿意度調查不是很配合,積極性不高,認為自己的意見起不了什么作用。我告訴他們,既然食堂有滿意度調查,那么食堂作為服務部門,本身的主觀意愿就是強烈地希望獲得廣大學生的滿意。對于這種調查活動,大家要積極參與,否則食堂無法得知大家的真實需求,也就無法提供真正令人滿意的服務。由此延伸開來,我問大家:“一個人想要取得進步,需要做些什么?”大家各抒己見:“一日三省,要有目標,要加強學習,認真且有毅力,虛心請教。”我最后進行了總結:“一個人想要獲得進步,需要內驅力和外驅力,內驅力是指我們自身強烈的愿望,外驅力是指周圍的環境,兩者相輔相成,才能獲得成長和進步。假設食堂的內驅力是充分的,如果外驅力缺失,就會造成停滯不前。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參與調查,這樣食堂才能越辦越好。食堂的滿意度提升了,我們自己也是受益者。”通過這件事,學生不僅了解了積極參與校園事務、社會事務的作用,也懂得獲得成長進步的必要條件,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提升自己,這對于他們日后的成長也大有裨益。
四、借助微視頻,共賞成就共知
班主任經常會通過拍視頻的方式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美好瞬間,但之后可能就不了了之。其實,認真觀察后會發現,很多視頻都可以作為教育素材。如對于廣播操比賽的視頻,我選取了其中的一段側平舉動作,在播放之前,我請學生一起站起來做側平舉,大家的動作基本規范。隨后,我給學生播放視頻。視頻中,有的學生手沒有完全抬起,有的學生手臂沒有伸直,整體上看非常不整齊。再觀察幾名前排學生的表情,有的嚴肅緊張,有的東張西望。看完之后,我讓學生談談側平舉在廣播操中的重要性。學生說:“側平舉在廣播操中應用較多,這么多手舉起來不一致,讓人感覺特別混亂,就算其他動作做得好,一次混亂就足以形成敗筆,在比賽中難有勝算。”我再問:“大家基本能掌握側平舉的動作要領,比賽時卻做不好,是什么原因?”大家都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一是節奏,二是態度。最后,我讓學生總結由此獲得的啟示。廣播操比賽看起來是一件較為簡單的事,但不是大家會做就可以獲勝。團體競賽贏得勝利的關鍵一方面在于動作訓練到位,另一方面需要大家有一顆團結向上的心。通過這次事件,學生意識到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當我們作為一個團體時,就要以集體的利益為重。
五、分享微經驗,共享成就共建
班級團隊建設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班級的每個人都要積極地參與其中。團隊建設的核心就在于形成團隊文化,而團隊文化正是在一次次集體活動中形成的。如在排練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時,首先,我利用微班會組織學生總結以往活動的重要流程:推選導演和主要演出人員,討論表演主題和內容,討論服裝和道具等。其次,我讓學生總結以往活動中的經驗:上網查找相關開幕式表演的視頻以獲取靈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所能做的事毛遂自薦,因人而異安排分工及制訂行動計劃等。大家在分享經驗的同時感受自我存在的價值,凝聚精誠團結、共同迎接挑戰的力量。通過這些集體事件,學生充分享受團結合作帶來的樂趣,班級的氛圍也更加和諧,團結一心、積極迎接挑戰的班級文化自然形成。
六、開展微活動,互動增強互信
當學生狀態低迷時,班主任可以組織相關主題的微活動,往往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如期中考試前夕,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一些學生明顯表現出焦慮情緒。為了緩解大家的心理壓力,我組織大家開展“鼓掌競賽”:以一分鐘為時限,看誰鼓掌的次數多。比賽結束,我讓學生匯報鼓掌的次數,次數最少的有一百左右,次數最多的接近三百。我問次數最多的學生是如何做到的,他回答:“老師只是讓我們比鼓掌的次數,并沒有讓我們比鼓掌的力度,所以兩個手掌之間沒有必要拉開距離,手臂也沒有必要繃緊用力,只要放松身心,手掌之間拉近距離,小幅迅速鼓掌即可。”大家聽完后恍然大悟。我趁機補充:“有時我們極度緊張可能會事與愿違,放松而不放縱、忙碌而不盲目,才能更好地實現目標。”課余時間,我也會組織一些趣味性較強的微活動,如鏡像游戲(兩人為一組,一人做動作,另一人做鏡像動作,以速度快且準確者為勝)、“你比畫我來猜”等,這些互動游戲不僅可以活躍班級氣氛,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提升班級凝聚力。
微班會需因時因地制宜,關注班級的點滴變化,深入學生的內心。因此,班主任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抓住有利的契機,引領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湯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