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這項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心智化能力體現了個性心理品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智化”概念最早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彼得·福納吉提出,指“個體在有意圖的心理狀態下,通過顯性或隱性的方式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的心理過程”。心智化體現了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水平和人際交往能力,是溝通互動的基本要素。
“體驗·表達”型輔導活動指受學生喜歡的角色扮演、故事隱喻、沙盤游戲、繪畫涂鴉等表達性藝術輔導。由于心智化具有情境性,心理健康教師可通過“體驗·表達”型輔導活動幫助學生在現實或模擬情境中深入體驗,表達內心的想法、需求和情緒情感,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及理解他人。
本專題具體分析了促進學生心智化發展的“體驗·表達”型輔導活動的內涵、特征、理論和實踐價值,通過角色扮演、故事隱喻、沙盤游戲在團體或個體輔導中的具體應用,形成可操作的有效策略,希望能為一線心理健康教師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