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幼兒園教育中,戶外游戲課程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及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幼兒園戶外游戲課程的設計和實踐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忽視幼兒發展的內在需求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引入生態系統理論,探討基于幼兒發展的幼兒園戶外游戲課程開發策略。
一、幼兒園戶外游戲課程設計的理念和原則
戶外游戲課程設計的核心理念是以幼兒的發展為中心,這個理念貫穿于整個課程設計的始終。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強調,發展的個體處在從直接環境(如家庭)到間接環境(如寬泛的文化)的幾個環境系統的中間或嵌套于其中,且個體與環境系統的影響是相互的,個體的發展并非對環境的被動適應。這一理論為教師理解和設計戶外游戲課程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教師要將幼兒視為環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單位,并進行關系性分析,充分認識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不同層次、不同表現方式的環境因素對幼兒發展的共同影響。在設計戶外游戲課程時,教師要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將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藝術、社會性和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置于一個相互聯系且具有歷時性的環境系統中。
在設計戶外游戲課程時,教師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尊重幼兒的發展需要和目標,深入了解幼兒的發展規律和特點,結合他們的興趣和需求,設計出符合他們發展水平的游戲活動。第二,創設寬松自由、對話共生的文化生態。這種生態環境下,幼兒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與同伴和教師進行積極的交流和互動。同時,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游戲材料和活動,滿足他們不同的興趣和需求。第三,創設自然野趣、低結構的環境生態。在這種環境下,幼兒可以接觸自然元素和多樣化的環境,從而促進他們的感知和動作能力的發展。同時,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安全、舒適的游戲環境,保障他們的安全和健康。第四,實施彈性作息。這種作息方式可以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游戲時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選擇游戲活動。同時,教師要根據天氣、季節等環境因素來調整作息時間,保證幼兒的游戲活動不會受到過度的限制和約束。第五,促進幼兒、教師、環境、社會和家庭的有機融合。這需要教師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讓他們參與游戲課程。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幼兒積極與同伴進行互動和合作。
二、幼兒園戶外游戲課程環境的創設原則
(一)以幼兒的發展需求為基本前提
幼兒生活在具體的環境中,在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與外部環境進行不斷的互動。因此,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發展需求,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游戲是服務于幼兒個體發展需要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心智發展尚不成熟且缺乏各類經驗的特點,為他們提供有利于發展的游戲環境。這樣的環境應既能夠滿足幼兒當前的發展需要,又能夠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基于整體關聯性和交互開放性
生態系統理論視域下的游戲課程強調整體關聯性和交互開放性。這意味著在創設游戲環境時,教師需要將不同的游戲活動、游戲道具、游戲情境看作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將這些元素有機地貫通起來,以促進幼兒的發展。同時,教師要關注游戲的交互開放性。幼兒與游戲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幼兒在游戲中不僅能夠獲得知識和技能,還能夠發展社交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因此,在創設游戲環境時,教師需要提供不同類型的游戲材料和活動,鼓勵幼兒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交流。
(三)基于有機融合性和多元共生性
生態系統理論視域下的游戲課程還強調有機融合性和多元共生性。這意味著在創設游戲環境時,教師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型和不同層級的游戲活動、游戲道具、游戲情境之間的相互聯系。教師通過將這些元素有機地融合起來,可以創設一個豐富多樣的游戲環境,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求,促進幼兒認知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同時,教師要關注游戲的多元共生性。不同的游戲活動、游戲道具、游戲情境之間不僅是相互關聯的,還是相互依存的。
三、幼兒園戶外游戲課程的開發策略
(一)以幼兒發展需要為依據,構建互通互融的游戲內容體系
教師要深入了解每名幼兒的發展特點、需求、興趣和長處,設計和安排適合他們的游戲活動,以保持幼兒身心健康,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提高其團隊合作、解決問題、溝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將自然、文化和社會等元素有機地融入游戲課程中,以拓寬幼兒的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的社會認知。
在微觀層面,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身體發展情況,選擇適合幼兒身體發育水平的游戲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戶外探險活動“森林尋寶”,引導幼兒在模擬的森林環境中尋找“寶藏”,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活動中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在中觀層面,教師要合理設置游戲活動的目標,讓幼兒在有組織的游戲活動中發展基本能力和各項關鍵品質。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益智游戲“小小建筑師”。在這個游戲中,幼兒需要共同設計并搭建一個“小房子”,他們需要思考如何使用有限的材料來達成目標。這不僅可以鍛煉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和規則意識。
在宏觀層面,教師要以自然、文化和社會為場域,將有關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核心概念、知識、經驗和技能等融入游戲活動中。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戶外探險活動“參觀動物園”,引導幼兒了解自然界的奧秘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教師也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小商家”,讓幼兒模擬售賣商品,學習如何與人交流、如何推銷自己的商品,這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社交能力,還可以幫助幼兒了解社會規則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二)以共建共構的理念為基礎,推動不同實踐主體共同參與
教師要以共建共構的理念為基礎,推動不同實踐主體共同參與游戲課程的構建,與幼兒、家長和其他社會主體進行合作與交流。通過傾聽各類主體的意見和需求,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并調整和完善游戲課程設計。
在設計游戲課程時,教師要秉持開放的理念,與其他主體合作尋找合適的游戲主題,并鼓勵這些主體共同參與游戲課程的構建。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策劃和組織,讓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可以與家長合作,共同探討如何將家庭教育資源與幼兒園游戲課程結合;可以與其他社會主體合作,如邀請專家學者或社區志愿者為幼兒開展專題講座或實踐活動。這些共建共構的方式不僅能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和發展機會,還能強化教師與家長及其他社會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
例如,在以“森林探險”為主題的戶外游戲課程中,筆者鼓勵幼兒扮演不同的動物角色,模仿不同動物的行為特點。在游戲開始前,筆者向幼兒提問:“你們知道森林里有哪些動物嗎?它們是怎么生活的?”幼兒紛紛回答:“有老虎!老虎是森林之王。”“還有小鹿!小鹿喜歡跳躍?!备鶕變旱幕卮?,筆者進一步提問:“那么,你們想不想知道更多關于這些動物的故事呢?比如它們是怎么捕食的,或者它們是怎么過冬的?”幼兒興奮地表示:“想!我們想了解更多!”于是,在筆者的指導下,幼兒開始模擬不同的動物角色進行游戲。有的幼兒扮演老虎追逐小鹿,有的幼兒扮演小松鼠收集果實,還有的幼兒扮演小鳥歌唱。在游戲過程中,筆者不斷與幼兒進行互動和交流,了解他們的發現和疑問,并及時給予回應和指導。比如,當一個幼兒發現“老虎”總是追著“小鹿”跑時,筆者便引導幼兒討論:“這是為什么?老虎為什么追趕小鹿?”通過討論和聆聽筆者的解釋,幼兒了解到“老虎是捕食者,而小鹿是它的獵物”這一自然現象。另外,筆者還鼓勵幼兒開展合作與互動,讓幼兒共同解決一些問題,如“如何幫助小鹿躲避老虎”等。通過參與這些合作活動,幼兒學會了互助、分享和協商。
在游戲結束后,筆者進行了總結和評價,肯定了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和所取得的進步,同時聽取幼兒的反饋和建議。
(三)以大課程的理念為指導,創設多維度和多層次的游戲環境
教師要以大課程的理念為指導,創設多維度和多層次的游戲支持環境,將游戲、生活和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大課程的理念充分汲取了生態系統理論關于兒童發展是整體、聯系和動態的思想內涵,它著眼于幼兒的發展需要而非游戲本身的結構和特征,這有助于更新當前游戲課程實踐中的二元對立思維,使游戲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幼兒發展本身。
教師可以在生活活動中融入游戲元素,如通過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學習餐桌禮儀。在這種情境中,教師可以扮演餐廳經理或服務員的角色,引導幼兒模仿用餐者的行為舉止,并教授他們正確的餐桌禮儀。比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現在我們來扮演餐廳里的客人和服務員。作為‘客人’,我們應該怎樣做呢?”然后引導幼兒學會正確的點餐方式、用餐姿勢及禮貌用語等。又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超市購物”游戲,讓幼兒扮演購物者,并要求他們在游戲中使用數學運算技能來購買“商品”。教師可以扮演收銀員的角色,與幼兒進行互動、交流,引導他們正確地計算金額并支付費用。這些多維度和多層次的游戲支持環境能夠更好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同時,通過參與多樣化的游戲活動,幼兒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和創造力等。
結語
基于幼兒發展的幼兒園戶外游戲課程開發及實踐需要教師關注幼兒發展的內在需求,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加強與家長的合作和交流。通過落實這些措施,幼兒園可以為幼兒打造一個更加豐富、多元、開放的游戲環境,幫助他們成長和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中區石湖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