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是我國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在20世紀初,他以河北定縣(今河北省定州市)為基點,依托學校式教育、社會式教育、家庭式教育“三大方式”及文藝、生計、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進行鄉村平民教育實驗,對定縣乃至全國產生了深遠影響。立足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回溯晏陽初在定縣進行的鄉村教育實踐,對有效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晏陽初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與陶行知并稱“南陶北晏”。作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1920年學成歸國之后便致力于平民教育研究,先后開展了平民教育運動及鄉村教育實踐。他的平民教育理念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有深遠的影響,其在河北定縣進行的鄉村教育實踐對我國的鄉村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鄉村教育初探
1920年,晏陽初自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畢業后學成歸國。面對那個年代動蕩的局勢,以晏陽初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群體主張用教育拯救中國,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鄉村,認為鄉村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基礎。在考察了當時的狀況后,晏陽初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社會所面臨的困境和弊病,將其總結為愚、貧、弱、私“四大病”,并致力于推動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
二、鄉村教育實踐
(一)“四大教育”
1923年,晏陽初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以下簡稱“平教會”)。1926年,晏陽初選擇河北定縣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他提出以定縣實驗為基點,以“掃除文盲,再造新民”為口號,通過對村民進行“四大教育”來改善現狀,從而改變我國面臨的困境。他提出:“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與四種弊病一一對應,即文藝教育以治愚、生計教育以治貧、衛生教育以治弱、公民教育以治私。”
晏陽初認為,中國的平民教育重點在對農民的教育,農民“不是不可教,而是無教”,他以開展平民教育、教平民識字為主要目標,在定縣設立課本校正委員會,將1300個常用字編進《平民千字課》,該教材內容簡單,定價親民。晏陽初提倡每日只學習一小時,用最少的時間解決農民的“錢難、文難、忙難”問題。此外,晏陽初還聯合士紳在定縣先后創辦多所平民學校,以共同教育為基礎探尋鄉村改造之路。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晏陽初的帶領下,以鄭褧裳、熊佛西等為代表的數名藝術家深入鄉村,繪制反映農耕生活的畫作,借助無線廣播傳播農業常識和疾控衛生知識,編排貼近農民真實生活并由農民親自演繹的話劇,由此實現了藝術的平民化和通俗化。
我國是農業大國,要想提高生產力,必須重視對農民的生計教育。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晏陽初發現定縣農業生產以棉花為主,但在品質把控方面有所欠缺,選種不夠精細,導致產量受到影響。于是,晏陽初組織人員把控選種,并讓農民參與包括棉花、家禽的選育過程,收效顯著。除了重視生產,晏陽初還主張成立農民自己的經濟組織,組織棉農運銷合作社,避免農民在交易農產品的過程中受到商人的盤剝。合作社的盈利部分投入定縣平民教育,部分用于增加合作社資本和創辦合作銀行,在創收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衛生教育以培養農民的強健力為目的。晏陽初認為,定縣的衛生教育工作要側重于預防而非治療。1932年,晏陽初請陳志潛到定縣主持工作,根據定縣現行的行政組織,設立村、區、縣三級衛生機構:在村里設保健員,負責基本的防疫宣傳、衛生調查和簡易治療工作;在區或鄉鎮設立保健所,負責巡回輔導保健員工作;在縣里設立保健院,承擔全縣的保健工作,負責輔導和監督下級機構,另外對定縣的產婆和護士進行技術訓練。這樣的分級管理兼具經濟性和高效性,使定縣民眾自發參與全民保健運動,同時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種模式后來演變成了全國通行的“公醫制度”,并推廣到歐洲、南美等地區。
公民教育旨在解決民眾“私”的問題,以培養民眾的團結力為目的。由于牽涉到政治層面的問題,定縣的公民教育起初遇到了包括地方士紳和管理人員在內的多方阻撓。1933年前后,晏陽初提出縣政改革方案,在定縣設立縣政建設研究院,改組縣政機構,在全縣范圍內設立公民服務團,建立穩固的基層組織,使建設活動向基層群眾靠攏,避免縣政工作“頭重腳輕”。
“四大教育”的實踐使定縣在文化、經濟、醫療、衛生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將新式教育理念與定縣具體實際和農民基本狀況相結合,充分考慮到民眾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文化程度低但學習意愿強烈的實際條件,有針對性地改造民眾,對培養人民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有顯著作用。
(二)“三大方式”
為了將“四大教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晏陽初提出了推行教育的“三大方式”,包括學校式教育、社會式教育與家庭式教育。
學校式教育即在定縣建立面向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群的學校,包括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生計巡回學校和統一村學等。初級平民學校以掃除文盲和文字教育為主,晏陽初帶領平教會多次修訂《平民千字課》,將其作為學校式教育課本,培養民眾基本的識字和讀寫能力;高級平民學校旨在將學生培養成鄉村教育和建設的引領者和傳播者;生計巡回學校和統一村學則側重對農民種植和養殖技術的培訓,主要培養農民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生產技術,教學內容為根據季節和時令穿插進行的不同類型的生產訓練,并由專業的監管指導人員進行針對性輔導,定期評選表現優秀的農民作為表征農家,起示范帶頭作用。
社會式教育的對象更為廣泛,作為家庭式教育和學校式教育的補充,社會式教育的影響更為深遠,旨在讓社會中的每一個公民都能接受教育。由于目標受眾范圍較廣,實施起來相對困難,管理和推廣的難度更大,平教會選擇以平民學校畢業生同學會的各項活動為中心向外輻射,借助無線電廣播、農民報刊、巡回圖書館、農民自助社、農業展覽會等進行社會式教育,以此推廣社會改造工作,讓民眾自發地參與鄉村建設和改造活動。
家庭式教育是“三大方式”中的重要一環,其特殊性在于家庭成員的年齡跨度大,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家庭成員應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晏陽初認為,家庭式教育的目的是讓定縣農民沖破傳統家庭觀念的束縛,由家庭走向社會,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由此實現“家庭社會化”和“家庭教育化”。家庭式教育的對象主要為家庭中的婦女、老人和兒童,晏陽初倡導在家庭內部創立“家庭會”,將培養衛生習慣等學校課程的部分內容轉移到家庭教育之中,同時加入婦幼保健、兒童保護、家庭財務管理、生育節制等內容,由此培養家庭成員的社會責任意識。此外,晏陽初以家庭式教育為中心,設立了幼童會、少年會、主婦會、家主會等組織,保證家庭中的不同角色都能參與教育,受到了定縣民眾的一致好評,人們紛紛要求讀書寫字,參與鄉村治理的民眾也越來越多。
學校式教育、社會式教育與家庭式教育各有優勢,又相互聯結、互為補充,其教育輻射范圍幾乎覆蓋了定縣全部居民,保證了每個人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權,形成了積極向學的良好風氣,民眾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對定縣民眾生產和生活具有顯著作用。“三大方式”作為“四大教育”的實踐環節,極大地推動了定縣民眾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的發展。
三、鄉村教育實踐的成就和現代價值
(一)所得成就
晏陽初認為,鄉村教育實踐的目的不是扶弱濟貧,也不是掃除文盲,它擔負著“民族再造”的使命,“它對于民族的衰老,要培養它的新生命;對于民族的墮落,要振拔它的新人格;對于民族的渙散,要促成它的新團結新組織”。晏陽初針對農村“愚、貧、弱、私”四種弊病提出的“四大教育”和學校式教育、社會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等“三大方式”,在當時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在經濟層面,晏陽初倡導的鄉村教育實踐通過引進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濟組織方式,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效益,增強了農民的組織性,增加了經濟收入,為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文化方面,晏陽初推行的文藝教育成功改變了定縣文盲率較高的狀況,推動了全民教育的發展,提升了農民的文化素養,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在民生領域,晏陽初倡導的健康教育理念和實踐,通過設立三級衛生保健組織和推廣“公醫制度”,有效改善了農民的健康狀況,增強了農民的醫療衛生意識,對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鄉村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晏陽初的目標并未完全實現,且過于強調“教育救國”,沒有抓住矛盾的根源,沒有完全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但在當時對中國鄉村建設具有毋庸置疑的積極意義。
(二)現代價值
盡管晏陽初的鄉村教育實踐已經過去近百年,但其教育理念和實踐仍具有現代價值。在當前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從晏陽初的教育實踐中獲得啟示。
過去,教育缺失致使社會普遍存在“愚”的現象。隨著義務教育的全面推廣,文盲基本消除,但在偏遠村鎮,部分地區仍然存在一些陋習。同時,科技發展使得鄉村老年人面臨信息隔閡和缺乏子女關愛的問題,與時代脫節現象日益嚴重。因此,社會需要加強對鄉村老年人的關注和支持,促進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發展。
現如今,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圓滿收官,農民過去所面臨的“弱”的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自從鄉村醫療保障制度實施以來,通過健康扶貧政策和“新農合”政策的支持,幾乎實現了鄉村醫療保障的全覆蓋。這一重大舉措成功地遏制了農民因病致貧返貧,顯著減輕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負擔。在未來的鄉村醫療事業中,必須更加緊密地結合時代特點,積極推動“互聯網+醫療”政策的發展,同時汲取晏陽初的教育思想精髓,優化基層醫療健康人才的保障機制,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鄉村醫療事業,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以推動鄉村醫療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結語
晏陽初發起的平民教育運動從平民的視角推動了鄉村教育的實踐。在定縣的實驗中,他運用“三大方式”對民眾實施“四大教育”,旨在使農民擺脫困境,確保鄉村能夠與時俱進,融入現代文明的潮流,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這一實驗給定縣帶來了顯著的變化,民眾在經濟、文化、民生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其中的一些成功措施還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為鄉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晏陽初的教育思想和在定縣的教育實踐影響深遠,對當今仍有寶貴的借鑒意義。我們要緊密結合實際,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步邁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