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青少年人格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學生很少接觸社會問題,個性尚未充分發展,也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時對他們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可以讓他們終身受益。心理品質是評價一個人整體素養的主要指標,因此,加強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學是青少年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在這個階段逐漸發展,并對其今后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新課改強調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納入主要教學課程,同時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小學教學要順應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提高心理素質,在快樂、輕松的校園環境中健康成長。
一、小學階段開展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滲透式教育既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觀念。其基本含義是在特定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日常生活相融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心理行為習慣。
(一)注重個體差異
每名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和行為習慣。因此,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這些差異,并根據不同個體的需求和特點進行個性化的教育。例如,有的學生比較內向和敏感,他們可能更需要掌握情緒管理和自我調節的技巧;有的學生比較外向和活潑,他們可能更需要培養社交能力和共情能力。
(二)強調全員參與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專業教師的事情,還需要全校師生和家長共同參與。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心理知識和技能,能夠識別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及時給予幫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家長應與學校保持密切的溝通和聯系,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和心理狀態,并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給予其積極的情感支持和引導。學校管理者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培訓和支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并與家長合作,共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務。
(三)注重循序漸進
在開展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階段,選擇合理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從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等基本心理素養開始,逐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從簡單的心理健康知識開始,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并學會如何處理它們,然后慢慢深入探討一些更復雜的心理健康話題,如應對壓力、解決沖突、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等,循序漸進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關注實效性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抗壓能力。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注重實踐與應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階段,設計符合他們認知能力和興趣的教育內容,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體驗,學習、掌握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使其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小學階段開展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在小學數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創設良好的育心環境
教師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融入數學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活潑、求知欲強的心理特征,讓他們動手演示與操作,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例如,在教授“對稱軸”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對稱圖形,了解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發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數學問題和數學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圖形的對稱軸,體會數學的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參與學生的團體活動,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會他們溝通的技巧,引導性格孤僻、膽小的學生與其他學生交流,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二)在小學音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釋放壓力
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靈活利用新的教學工具,實施個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巧妙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釋放壓力。
音樂是表達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可以幫助學生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情緒,釋放壓力,提高情緒管理能力。教師可以通過介紹音樂的節奏、旋律和歌詞,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不同的情感狀態,如快樂、悲傷、憤怒等,并教導他們如何正確地處理和表達這些情感。
例如,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取適合學生年齡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好,培養他們的情感表達能力和情感認知能力。教師也可以開展音樂欣賞和音樂創作活動,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春天的美好畫面或輕柔的音樂,然后進行心理輔導,讓學生閉上眼睛,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感受美麗自然的過程中,深刻體會生活的意義,促使他們放松身心,緩解內心的壓抑情緒,發泄心中的煩惱。
(三)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教育價值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記敘文、詩歌、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等都包含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選的散文通常是非常重要的片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散文中發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充實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落花生》這篇課文中,作者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孩子們學習花生,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時機,發掘文章中人物的語言,讓學生體會作者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加深學生的認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以“說說我自己”為題,思考并說明自己的長處,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并肯定學生的表達,鼓勵他們大膽地探索和實踐,使他們在學習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四)在小學體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小學體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和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為他們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團隊合作活動,讓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學會互相支持、合作和信任,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團隊精神,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如跑步比賽等,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跑步任務,借此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抗壓能力。在比賽過程中,教師可以注重學生的心理輔導,鼓勵學生相信自己,努力克服困難,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五)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傳授學生心理健康知識
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十分有效、切實可行的方法。班主任肩負著重要的職責,他們既要關心學生的學業,又要關心學生的生活,還要關心學生的精神狀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此,班主任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自己的工作,從而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級管理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多與學生交流,讓他們有一種被平等看待的感覺,以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班主任還要照顧好學生,了解每名學生的性格特征、行為習慣、心理狀況等,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好相應的心理輔導,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素質。
在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后,教師要與他們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和互動,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交流的空間,并運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從而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此外,班主任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做好心理疏導工作。班主任可以通過班會、班級會議等方式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多媒體、網絡平臺對學生進行專題教育,使他們對心理健康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班主任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取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比較容易接觸到的、經典的主題宣傳片,用生動的圖片、語言引起學生的關注,讓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豐富他們的情緒體驗。
結語
新課改對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在基礎教育時期,教師要注重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深入剖析學生當前的精神狀態,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