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力是每個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也是小學科學需要培養的一項重要能力。大自然是培養學生科學觀察力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自然筆記,記錄自然美景,在自然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基于此,筆者分析了自然筆記對培養學生觀察力的價值,并根據自然筆記的特點提出了培養學生科學觀察力的方法。
一、自然筆記的含義
自然造就了這個美麗的星球,使得人們有機會創設溫馨的家園。走進自然,我們會感到心曠神怡;走進自然,我們會感悟到大自然的魅力。帶上紙和筆,走進大自然,將所看到的風景記錄下來,這就是自然筆記。草木、鳥獸蟲魚、巖石礦物、地質地貌、氣候氣象等都可以作為自然筆記的內容。人們可以運用身體的多種感官探索自然,也可以借助工具觀察自然,如放大鏡、尺子等。在此基礎上,人們還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和感想通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述出來。
自然筆記強調先親身觀察自然再做記錄,將自己真實的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而非臨摹圖像、摘抄文字。時間、地點、天氣、記錄人、標題、文字和圖畫是自然筆記的七要素。自然筆記提倡自然觀察和體驗,教師應鼓勵學生走進自然,以手繪、手寫的形式記錄自己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或事物,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提升科學素養,同時樹立保護自然、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
二、自然筆記對培養學生科學觀察力的價值
(一)激發學生科學觀察的熱情
觀察力是指個體運用手、眼、口、耳等感官或儀器,有計劃、多方面、細致地觀察事物的能力。學生對世界的認知源于對自然的觀察和探索,《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總目標之一是要求學生掌握觀察、實驗、測量、推理、解釋等基本的科學方法,其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尤為重要。這與教育學家克萊爾·沃克·萊斯利在《筆記大自然》一書中闡述的觀點不謀而合,她認為觀察是自然筆記的核心,沒有觀察,就無法完成自然筆記的記錄。在制作自然筆記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深入地認識自然、理解自然,從而更積極主動地親近自然、觀察自然。
(二)促使學生的科學觀察更加精準
由于年齡較小,學生在認識事物時往往不夠細致。如果讓學生觀察一些美麗的花,并在10秒后回答“花是什么顏色的”“每一朵小花有多少片花瓣”“有沒有看到雄蕊和雌蕊”“葉子是什么形狀的”等問題,學生可能只能大致記住植物的顏色和形狀,很難記住更細致的特征。如果要為這朵花制作自然筆記,用文字和圖片描述它,學生在觀察時就會更加認真。在動手制作自然筆記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對這朵花的記憶,并且在一段時間內記住這朵花的特征。由此可見,做自然筆記能夠加深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幫助他們鞏固記憶,讓他們的觀察更加精準。
(三)促使學生形成注重觀察事實的品質
自然筆記是對一切自然事物的觀察和記錄,如中草藥圖譜、植物圖志等都屬于自然筆記。所有自然筆記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真實性,即觀察到什么就記錄什么,沒有夸張的繪畫和渲染,以便他人能夠通過自然筆記找到這種自然事物。隨著時代發展,學生接觸到了更多的藝術作品,在進行觀察記錄時常采用夸張、卡通的記錄方法。但在做自然筆記時,學生需要實事求是,這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注重觀察事實的重要性。
例如,當教師在課堂上提出“桂花在什么季節開放”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會回答在秋季開放,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說在春天見過桂花。這時,教師就要引導他們注重觀察事實。很多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提出桂花在秋季開放,但實際上桂花樹的品種不同,花期也不同,氣候的變化有時也會影響植物的生長。教師要讓學生注重自己的觀察發現和記錄,促使他們形成注重事實的品質。
三、利用自然筆記提高學生科學觀察力的指導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
學生年齡較小,身體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大腦機能發育不完善,很難長時間保持專注。因此,在學生做自然筆記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培養他們的觀察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1.將學生熟悉的自然事物作為制作自然筆記的對象。雖然低年級學生的繪畫能力薄弱,觀察時也不夠細致,但他們對自然界熟悉的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善于發現真實、多樣的世界。學生對學校環境比較熟悉,但由于平時室內課程較多,室外課程較少,很少有時間自由活動,很少有機會仔細觀察校園,對學校環境既熟悉又陌生。學生對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環境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將學生熟悉的自然事物引入課堂,鼓勵他們做自然筆記,以調動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2.尋找學生感興趣的自然事物進行觀察記錄。只有將學生感興趣的自然事物作為自然筆記的內容,才能促使他們在觀察過程中更加用心。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為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做一篇自然筆記。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學生為感興趣的自然事物做自然筆記,能更認真地完成任務,更好地發展科學觀察力。
3.開展自然筆記比賽活動。教師可以開展自然筆記比賽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展示平臺,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其中。為了取得良好的結果,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準備,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比賽的過程是學生互相學習的過程,他們會在比賽過程中增強競爭意識,尋找自己作品的不足和閃光點,并改進不足,從而在做自然筆記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觀察力。
4.成立自然筆記社團。教師可以成立自然筆記社團,將有相同愛好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引導他們主動交流、建立友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互相促進、互相學習的良好學習氛圍。例如,筆者所在學校成立了自然筆記社團,成員多為二年級學生,他們一起在校園里尋找感興趣的自然事物,一起種植金盞菊和角瑾,并進行觀察和連續記錄,逐步增強了觀察力。
5.結合各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布置任務。每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學習特點,如一、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動、自制力弱、觀察不仔細,三、四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較低,具有集體榮譽感,易被新穎事物吸引而忘記觀察目標。基于此,在指導一、二年級學生制作自然筆記時,教師可以采用任務教學法。例如,教師可以以“在校園里尋找秋天”為主題,讓學生找一找哪些自然事物的變化可以證明秋天到了,為找到的自然事物制作自然筆記,最后進行展示、交流。在指導三、四年級學生制作自然筆記時,教師可以采用活動教學法。例如,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兩人一組,讓每個人自由活動,找一種自己感興趣并想進一步觀察的自然事物,用5分鐘的時間觀察并記錄。接著,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的成員交換觀察的自然事物,并做好自然筆記。最后,教師可以讓同一小組的兩個人互換筆記,比較雙方描繪的自然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與記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探索自然。
(二)指導學生練習觀察技能
大自然中存在各種各樣的自然事物,每種自然事物都有其獨特的觀察方法。在做自然筆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練習相關事物的觀察方法,使學生在觀察自然事物時更加仔細,從而提高科學觀察力。
1.植物的自然筆記。植物通常是學生制作自然筆記的主角,觀察植物時常用到“順序觀察”“對比觀察”“分析觀察”等方法,其中,“順序觀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的完整性,“對比觀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的敏銳性,“分析觀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的深刻性。例如,在觀察一棵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方法,先從遠處看樹木是什么形狀的,并記錄下來,再從近處看樹木上有哪些細節,如樹枝多不多、葉子是什么形狀的、樹枝上有沒有其他小動物等,并將觀察所得記錄下來。
2.動物的自然筆記。動物的自然筆記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一方面動物結構較復雜,另一方面動物往往會發生位置變化,不容易捕捉外部細節特征。所以,在做自然筆記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恰當的要求。比如,低年齡段的學生繪畫能力薄弱,教師可以讓他們適當用幾何圖形代替動物各個身體部位。針對動物位置易變化的特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相機拍攝照片,以照片為事實基礎,觀察并制作自然筆記。
3.氣象與季節的自然筆記。學生觀察自然的內容通常是動物或者植物,往往會忽略天氣和季節這兩個因素。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每天了解自己所處地區的氣象信息,并制作成氣象變化圖。氣象與生活息息相關,關心并記錄氣象狀況,能幫助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的情感。在季節變化過程中,自然事物也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有的事物變化明顯,有的事物變化微妙。以季節為主線是一個長周期的觀察過程,在制作自然筆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準確地記錄自然事物的變化。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小區里的一些樹木,了解它們在四季發生的變化,并有目的地選擇觀察并記錄這些樹木的一些特征,如樹葉的大小、顏色,樹枝的粗細、形狀,等等。
(三)督促學生不斷觀察
在做自然筆記的過程中,教師要督促學生觀察周圍的環境,并加強家校聯動,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科學觀察力和認知能力。
1.周圍環境。學生周圍有很多可以做自然筆記的場所,如小區的綠化帶、周圍的公園等。通過觀察這些地方的自然事物,學生可以了解周圍自然事物的多樣性,從而建立對生活環境的“地方感”。教師可以督促學生連續觀察周圍的環境并制作自然筆記,讓學生在與環境建立聯系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科學觀察力。
2.家校聯動。家庭是學生除學校外另一個重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家校合作可以促使學生養成制作自然筆記的習慣。教師可以以自然筆記為載體,向家長宣傳開展自然筆記活動的教育理念和目標,如增強學生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觀察力等,以獲得家長的支持。為了方便家校交流自然筆記,學校可以構建相關平臺,如創建家長交流群、自然筆記公眾號等。在交流群中,教師可以及時分享活動信息,適當提醒活動進度,督促學生及時觀察并記錄。教師還可以在每一期活動中評選出優秀作品,并在公眾號進行展示,激勵學生觀察。
結語
以自然筆記為載體是提高學生科學觀察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與自然重建聯系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制作自然筆記,讓他們愛上大自然,從大自然中獲得直觀體驗,發現美并表現美,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城彭山實驗小學校)